
一 从冈比亚河到萨卢姆河:“两河之地”的结构
塞内冈比亚巨石圈遗址的分布图清楚地表明,这些墓地都成群聚集在河流沿岸(图2.2),尤其是南部的冈比亚河和北部的萨卢姆河之间。事实上,冈比亚河的北部支流一带是巨石圈最集中的地方。显而易见,得到常流河浇灌的肥沃地区是吸引人口的地方。当时的人们面对着全新世末期的气候灾害,而萨卢姆河与冈比亚河之间的走廊地带是北部萨赫勒地区,即费罗(Ferlo)沙漠和南部更潮湿的苏丹—几内亚地区,即卡萨芒斯(Casamance)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纬度区极其密集的水系可能是巨石圈密集分布的原因之一。
冈比亚河和萨卢姆河标志着塞内冈比亚巨石圈区域的南、北边界。该区域确可称得上“两河之地”。冈比亚河流域是巨石圈墓地最集中的地方,远超过其他地区。事实上,在其支流上发现的巨石墓地又比干流上多得多。在巨石圈区域的东部,由北边桑杜古河(Sandougou)和南边冈比亚河所围成的区域中,巨石圈墓地分散分布(图2.1)。这些基本上都是小型的墓冢和碎石圈,以孤立点状或是大小不一的团状分布在坦巴昆达和米西拉(Missira)一带。一些巨石圈墓地位于下桑塔苏(Basse Santa Su)西面区域的西翼(图2.2)。
桑杜古河是冈比亚河的一条北部支流,在其主河道和支流两岸有成群的墓地。东桑杜古河和孔加拉河(Koungala)的墓地数量相对较少,共有15个。西边的登巴拉河(Dembala)和内雷塔奥勒河(Nérétaol)地带分别有10个和22个墓地。在桑杜古河的北部支流——库萨纳尔河(Koussanar)两岸,墓冢和碎石圈更为密集。在库萨纳河流域以北,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沿岸,巨石圈的密度都特别高(图2.2)。在马迪那—耶罗(Madina Yéro)和下桑塔苏地区以北的冈比亚河和桑杜古河交汇处,也零散分布着巨石墓地,包括墓冢、碎石圈和巨石圈。
在冈比亚河及其南部支流索法尼亚玛河(Sofaniama)的主要流域,巨石墓地的数量相对较少(图2.1)。后者实际上是冈比亚河以南巨石区域的西部边界。巨石圈在这里非常罕见。塞内冈比亚巨石圈区域西侧占1/3面积的部分,墓地密度最高。在冈比亚河三大北支流的流域,遗址分布非常集中,特别是在伯隆—尼亚尼鲁(Bolon Nianilu)和大宝伯隆河(Grand Bao Bolon)沿岸(图2.1)。该地区以巨石圈为主,其后依次是碎石圈、碎石冢和土冢。凯尔—巴切、西内—恩加耶纳、瓦纳尔和瓦苏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巨石墓地都位于该区域。
在萨卢姆河沿岸巨石圈区的北边界位置,墓地密度相对很低。它们成串地分布在萨卢姆河两岸,主要集中在卡夫里纳(Kaffrine)一带(图2.1)。土冢是最多见的,其次是碎石冢和碎石圈,也有一些巨石圈。
总体看,已经编录在册的巨石建筑主要分为四类:巨石圈、碎石圈、碎石冢和土冢,并有若干组合方式。每一类别在不同墓地中的占比有很大不同。因此,由于每个墓地的主要墓冢的类型不同,塞内冈比亚巨石圈区域呈现有趣的布局(图2.2)。冈比亚盆地的东半部的墓地几乎全是碎石冢和碎石圈,巨石圈墓地比例非常小。在冈比亚河北岸西部1/3的区域内,巨石圈最为集中,碎石圈和碎石冢的比例也很高,而土冢较少。西部和北部区域则主要是土冢墓地,萨卢姆河的东部沿岸主要有碎石圈和土冢(图2.2)。观察到的这些规律承载着有意义的信息,但到底是什么信息?巨石建筑多样性的缘由是什么?特定墓地内的不同组合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该区域进行的考古研究完全集中于巨石建筑,排除了所有其他类型。在塞内加尔东部、佛得角、大西洋沿岸和更南的几内亚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Mauny,1963)。到目前为止,这些地方还没有发现巨石时代之前人类居住的痕迹。因此,“巨石化”很可能是随着萨卢姆河—冈比亚河走廊的殖民产生的。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最古老的墓葬建筑,恩加耶纳2号遗址(Ngayene-Ⅱ)的一个围着碎石的坟冢和西内—恩加耶纳的一个坟冢,可以分别追溯到公元前二千纪后半期和公元一千纪早期。因此,塞内冈比亚的巨石传统跨越了近三千年,从公元前1350年到公元1500年,似乎到公元16—17世纪才告终止。年代研究的新进展表明,巨石现象最早在萨卢姆河—冈比亚河走廊西侧出现,这再次印证了伦弗鲁提出的水纹理论。殖民活动或新丧葬方式应该是沿着河流在该地区的西部蔓延,然后激起的“涟漪”再从西部扩散到东部。人们用不同密度和规模的巨石墓地来标记领土,从而巩固他们的定居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