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文化景观的结构:小宝伯隆河流域
我们所试图呈现的塞内冈比亚巨石景观的结构,其实是多次“定居位置选择决定”的积累效应。群落的分裂和合并、移入和迁出、人口的增长和减少、土地资源的开发,以及敌对、竞争、联盟和合作,无疑都介入了巨石圈景观的发展演变。我们所主要运用的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工具(Chisholm,1979; Haggett,1973; Vita-Finzi & Higgs,1970)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精确程度。然而,墓地的规模及其地理分布可以用来揭开面纱的一角。在小宝伯隆河流域收集的数据使我们能够了解文化景观的不同建构模式。小宝伯隆河是大宝伯隆河的一条小支流,而大宝伯隆河是冈比亚河最西的支流(图2.3)。小宝伯隆河集水区长35千米,宽度5—15千米不等,海拔高度20米到45米不等。
1.小宝伯隆河流域的遗址分布
考古勘查在整个小宝伯隆河集水区开展(Holl &Bocoum,2017)。研究对象区域东西向长35千米,南北向长10—15千米。(考古队)对所有具有考古价值的遗址、巨石墓地、小村庄和巨石采石场都进行了考察记录和拍照(图2.3)。
三个墓地被列为深入调查对象。西内—恩加耶纳是一个占地50多公顷的墓地,其中数十个建筑被选中进行选择性挖掘。恩加耶纳2号遗址是一个占地1.75公顷的遗址,有42个墓地建筑,经过5次实地发掘,已经全部发掘完毕。最后,桑蒂乌—恩加耶纳是一个占地0.75公顷的墓地,有18个建筑,部分已挖掘。本书介绍了11次考古挖掘所获得的部分有意义的结果。

图2.3 小宝伯隆河流域巨石遗址的非加权分布
所记录在册的遗址的空间分布呈现神秘而有趣的模式(图2.4)。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遗址构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次区域,每个次区域都包含界线分明的遗址群组。
2.西部次区域
西部次区域沿大宝伯隆河延伸。20米等高线构成其东界线。它起自西南方向的科尔—桑巴—库塔(Keur Samba Kouta),止于东北方向的恩迪奥纳里河(Ndionari),长15千米,由四组遗址组成(图2.3)。
帕卡纳组(Pakane)包括四个遗址。它位于该次区域的东北端,处于大宝伯隆河的支流——恩迪奥纳里河(Ndionari)的沿岸。库鲁姆伯杜(Kouloumbodou)采石场位于其东面约5千米处,其余的遗址位于恩迪奥纳里河中游的南北两岸。总体看,它们都是小型墓地,每个墓地有1—4个建筑,主要是巨石圈和墓冢。
恩迪巴—恩迪亚耶纳(Ndiba-Ndiayene)组位于帕卡纳组向南5千米处。它由4个遗址组成,分布在从南到北2.5千米的范围内。恩迪巴—恩迪亚耶纳1号遗址是最大的墓地,有12个墓冢。其他3个遗址相对较小,各有1—2个墓穴。
恩迪埃纳(Ndiehene)组由9个遗址组成,沿小宝伯隆河绵延7千米,从与大宝伯隆河汇合处到富塔(Fouta)单墓冢墓地处。该组的范围为南北向3千米,东西向7千米。恩迪埃纳2号遗址位于小宝伯隆河和大宝伯隆河的汇合处及左岸,是一个巨大的墓群,有18个建筑。这一组最西边的巨石圈包括:埃努玛纳3号遗址(Ainoumane Ⅲ),这是只有一个建筑的小墓地;科尔—卡蒂姆—迪亚库—埃努玛纳(Keur Katim Diakhou Ainoumane)遗址,这是一个有11个建筑的中型遗址。总体上,建筑数量从18个(恩迪亚耶纳2号遗址)到1个(埃努玛纳)不等,7个小墓地分别有1—3个建筑。
第四组是科尔—桑巴—库塔组。它位于勘察区的西南端,沿冈比亚和塞内加尔边境,在大宝伯隆河洪泛区的左岸。冈比亚领土上未考察的区域不太可能有任何巨石墓地。根据目前的研究,这一组包括5个墓地,分别有2—12个墓冢。科尔—桑巴—库塔墓地位于大宝伯隆河左岸,规模较大,有12个分散的墓冢。其东北方向数千米外的法里法(Falifa)墓地规模中等,有8个建筑。科尔—卡蒂姆—迪亚库(Keur Katim Diakhou)、恩迪亚瓦拉(Ndiawara)和恩加耶纳2号遗址均为小型墓地,分别有2—5个墓冢。
西部次区域墓地群的空间分布是令人惊讶和不同凡响的。帕卡内组位于恩迪巴—恩迪亚耶纳1号遗址东北5千米处。恩迪埃纳组在恩迪巴—恩迪亚耶纳组的南部6千米处。而科尔—桑巴—库塔组又在恩迪亚耶纳2号遗址西南6千米处。因此可以判断,西部次区域由4个领土实体组成,每个领土实体覆盖直径为5—6千米的区域。
墓地的分布与自给自足的农耕群落的平原定居模式完美呼应(Chisholm,1979; Haggett,1973; Vita-Finzi & Higgs,1970),令人叹为观止。为了控制大宝伯隆河洪泛区盐滩、捕鱼区、牧场和农田,人们定居在了大宝伯隆河两岸。
3.东部次区域
东部次区域是一个椭圆形空间,东西方向从库帕克(Koupack)到帕西—恩加耶纳(Passy-Ngayene)长约15千米,南北方向从科尔—巴卡里(Keur-Bakary)到桑加普(Sangap)长约10千米。区域内水系相对密集,海拔高度从15—42米不等。这部分考察区域中的遗址呈现更为丰富的考古结构,包括巨石圈、碎石圈、碎石冢、土冢、巨石采石场、民居和炼铁作坊。
东部次区域遗址有两种空间组织形式。第一种由该区域西部和南部的遗址群组成,包括六处遗址:库帕克(Koupak)、科尔—班巴(Keur Bamba)、吉基玛尔(Djiguimar)、帕约玛(Payoma)、科尔—巴卡里(Keur Bakari)、桑加普和洛耶纳(Loyene)(图2.4)。第二种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西内—恩加耶纳遗址、恩加耶纳1号遗址、恩加耶纳2号遗址、桑蒂乌—恩加耶纳遗址和温得—瓦洛(Wind-Walo)等单人墓葬比例高的遗址。
这些集聚的遗址为年代不详的墓葬群。库帕克和科尔—班巴的墓地群位于东部次区域最西端小宝伯隆河的一条小支流两岸。库帕克有两个墓地,分别是库帕克南遗址和库帕克北遗址。库帕克南遗址有6个巨石圈,分布在大约1500平方米的区域。库帕克北遗址距其约1千米,有4个巨石圈,分布在450平方米的区域内。
科尔—班巴墓地群位于小宝伯隆河东支流的源头。它包括一个面积为0.5公顷的墓地,其中有巨石圈和土冢等17个墓葬建筑,一个小型的石磨盘遗址,以及两个巨石开采场。
吉基玛尔墓葬群包括三个遗址,位于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图2.4)。除了一个例外,其他墓地都在高处,俯瞰着河床。吉基玛尔1号遗址占地1650平方米,包含五个巨石圈和一个未确认的建筑。吉基玛尔2号遗址由于与现在的村庄重合,损坏很大。三处建筑——一个巨石圈和两块孤立的巨石(可能是土冢前的墓碑),位于一个家庭单位中。第三个遗址,即吉基玛尔—乌斯曼——提亚姆(Djiguimar-Usman Thiam)遗址,只有一个巨石圈。
桑加普墓葬群位于小宝伯隆河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它也由三个遗址组成:一个大的石磨盘(图2.4),一个有两个巨石圈的小墓地,以及一个面积为3.67公顷、有11个土冢的大墓地。
洛耶纳墓葬群(图2.4)在桑加普遗址以北3千米处,包括两个相距1千米的墓地。一个占地1.12公顷,有12个墓葬建筑,包括1个巨石圈和11个土冢。另一个面积较大,占地3.75公顷,有10个墓葬建筑,包括9个土冢和1个碎石冢。
科尔—巴卡里墓葬群(图2.4)位于东部次区域的北部。它包括两个墓地。较大的一个面积为1.97公顷,有大约20个分散的墓葬建筑,包括3个巨石圈和17个土冢。较小的墓地更加紧凑,占地600平方米,有6个土冢和1个巨石圈。
帕约玛墓葬群位于北岸,靠近小宝伯隆河两条小支流的源头。它包括两处遗址,其中一个是帕约玛1号,由两个单元组成,面积分别为35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较小的单元有一个巨石圈,较大的单元有3个土冢。帕约玛2号遗址与现在的村庄位置重合,因而严重受损。许多巨石被用作“长凳”,放置在清真寺前的公共活动区域。遗址总面积约2.16公顷,大致包括5个巨石圈和23个土冢。
单人墓葬比例比较高的墓地分布在小宝伯隆河流域东部,从西内—恩加耶纳延伸到桑蒂乌—恩加耶纳(图2.4)。西内—恩加耶纳墓地及其开采圆柱形巨石的采石场位于小宝伯隆河一条小支流的岸边。根据1920年(Jouenne,1918)和1950年(Mauny,1962)的测绘调查,那里有一个大墓地,在直径800米的圆形区域内有52个巨石圈和116个土冢,面积约为50.26公顷。它不仅是整个塞内冈比亚巨石圈区域最大的墓地,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墓地。
小宝伯隆河北岸的恩加耶纳2号遗址位于西内—恩加耶纳遗址以西5千米处。它是一个占地1.75公顷的建筑群,包括42个墓葬建筑、南侧的一个居住区和一个炼铁作坊,东北方向约1千米处有两个巨石采石场。恩加耶纳2号遗址已经被完整地发掘,仅靠地面勘探完全无法探明的遗址空间组织得以呈现。被挖掘的建筑主要分为四类:6个巨石圈、2个碎石冢、9个土冢和25个碎石圈(图2.4)。

图2.4 小宝伯隆河流域巨石遗址的加权分布
桑蒂乌—恩加耶纳是该区域最东边的墓地。它位于小宝伯隆河北岸,靠近源头。它的面积为3000平方米,有17处墓葬建筑,包括3个巨石圈和14个碎石圈,其中9个建筑已被挖掘。在恩加耶纳2号遗址和桑蒂乌—恩加耶纳遗址之间的恩加耶纳1号遗址是一个小型墓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有6处建筑:2个巨石圈和4个土冢。
最后,位于西内—恩加耶纳和恩加耶纳2号以北4千米处的温得—瓦洛是一个墓葬建筑密集的墓地。它占地4400平方米,有27处建筑,包括6个巨石圈、8个碎石冢和13个碎石圈。
东部次区域的墓地布局揭示了一些有意思的事实。这些遗址分散在西部的库帕克和东部的桑蒂乌—恩加耶纳之间15千米范围内(图2.4)。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墓葬群中最大的墓地——西内—恩加耶纳墓地位于集水区的中心,距离两端正好7千米。仔细分析这些遗址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存在两个子单元:一个在西部,另一个在东部。
西部子单元包括4个墓葬群遗址。桑加普和吉基玛尔墓葬群位于小宝伯隆河的南部支流沿岸。科尔—班巴和库帕克墓葬群位于西北小支流沿岸。整个子单元分布在以20米等高线为界的东西10千米和南北4千米的区域内。令人惊叹的是,科尔—班巴、库帕克和吉基玛尔墓葬群彼此间距离相等,均相距3千米。
东部子单元非常明显地以占地50公顷的西内—恩加耶纳墓葬群为中心布局。该墓葬群与周围帕约玛1号和2号、科尔—巴卡里1号和2号、温得—瓦洛、恩加耶纳2号、洛耶纳1号和2号等所有其他相邻墓葬群的距离,始终在4—5千米波动。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相邻墓葬群之间的距离也在3千米左右波动,只有洛耶纳1号、2号和帕约玛1号、2号墓葬群之间相距5千米。东部次单元诸墓葬群如众星拱月般围绕西内—恩加耶纳墓葬群分布,这是极其明显的。但这意味着什么呢?
对此有几种假说。根据其中一种假说,从时间顺序看,外围墓地可以被视为大型中央墓地的后期延伸。这一假设意味着西内—恩加耶纳墓葬群最早建成,同时代的其他墓葬群随之出现,这在考古学上是可以验证的。另一个假说则反向而行,认为小宝伯隆河流域数个巨石墓葬群开始建造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内—恩加耶纳墓葬群得到更多重视,因而领先于其他墓葬群迅速发展,独特的丧葬仪式则进一步加强了其象征性的主导地位。这一假说在考古学上也是可以验证的。在本书关于塞内冈比亚巨石圈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些假说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在小宝伯隆河流域已经发现了56个墓地和145个村庄定居点。从遗址等级看,共包括:1个一级遗址——西内—恩加耶纳,面积为50.25公顷;8个二级遗址,分别为恩加耶纳2号、科尔—巴卡里、洛耶纳1号和2号、帕约玛2号、桑加普3号、恩迪巴—恩迪亚耶纳1号、恩迪亚耶纳2号和科尔—桑巴—库塔,面积分别为3.75—1.12公顷不等;8个三级遗址:吉基玛尔1号、科尔—班巴、库帕克、桑蒂乌—恩加耶纳、帕约玛1号、温得—瓦洛、埃努玛纳3号和法里法遗址,面积分别为1500—5600平方米不等;36个面积为1000平方米或以下的四级遗址。
通过对已发现的墓葬群区域分布进行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在该区域存在小村庄形式的当地社会单元。大墓葬群居中,小墓葬群围绕在其周边,这表明此处存在着自治群落,他们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混合经济,并辅以渔业、狩猎和采集。
令人遗憾的是,小宝伯隆河整个35千米的集水区尚未得到全面而细致的勘察。对居住区的研究只在研究对象区域的东部地区进行。系统调查显示,墓地一般位于高地上,民居和专业作坊位于山坡和低地,采石场或沿悬崖而建,或建在与小宝伯隆河谷接壤的红土地带。
目前已经发现了六个考古学上的连贯单元。其中,帕卡纳、恩迪巴—恩迪亚耶纳、恩迪亚耶纳和科尔—桑巴—库塔这四个墓葬群属于西部组,即土冢区。东部组包括西部次区域的桑加普、科尔—班巴墓葬群和东部次区域的西内—恩加耶纳墓葬群。塞内冈比亚巨石景观是由当地居民数百万次的位置决策累积而成。通过对景观(墓地)定位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从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1500年这一时间跨度上小宝伯隆河集水区文化景观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