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创建特色地方工科大学的理论探索
在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界,有关创建特色大学,虽然已经在实践层面上形成潮流;但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领域,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专家与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只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他们大多把分析问题的焦点对准大学的办学特色。一些著名学者在有关创建高校“办学特色”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并提出许多建设性观点。这里我们重点考察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和杨德广关于“大学的特色”、“办学特色”和“特色型大学”等的理论与观点。
潘懋元教授对于创建特色大学有一些重要思想,并对于特色大学中的一类所谓的“特色型大学”有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
1.5.1 大学的特色
潘懋元(2007)认为,形成特色对于高校十分重要。目前虽然在普通高校中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又在高职中推行100所示范性高校。但是这里的关键是高校是否有自己的特色。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大学也可以是第一流的特色大学。
潘懋元以湖南的吉首大学为例,认为吉首大学尽管在综合实力、知名度等方面在湖南无法与中南大学比,更无法与湖南大学比,但它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大学。有两大特色是全国其他高校不可取代的。第一个特色是湘西的少数民族。湘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体育、音乐、艺术等,不仅在中国有影响,在世界上也有影响。第二个特色是湘西的动植物,有许多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因此吉首大学的生命科学院很有特色,它的特色就是研究这些动植物,为湘西经济发展服务。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吉首大学的定位是立足湘西,为湘西老百姓服务,为湘西脱贫致富作贡献。吉首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成果,中国前总理朱镕基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如高职高专学校都想专升本,升本之后想获得硕士点,获得硕士点又想取得博士点。博士点取得后想竞争“211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竞争到手后想竞争“985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之后,想办成清华、北大那样的大学。潘懋元教授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分类混乱,定位很不明确,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问题。
潘懋元(2007)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主张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2)多科性或单科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或文凭)→专业硕士(学位或文凭)→专业博士(学位或文凭)或进入研究型博士;
(3)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技能型):专科(副学士学位或文凭)→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或文凭)→专业硕士(学位或文凭)。
第一类型有传统大学模式为依据,需进行现代化改造;第三类型的定位,理论上已比较明确,实践上尚须解决社会和办学者的认识。第二类型情况复杂、门类繁多、强弱悬殊、高低不一。既有精英高教,也有大众高教;既有全国重点大学,更多是地方院校。而且,长期受第一类型的影响,重理论轻应用。
潘懋元认为,每一类型都应该有重点高校,都可以成为知名的学校。问题在于找准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战略。
由此可见,潘懋元首先充分肯定了形成办学特色对于高校的重要性;其次他认为大学办出特色的关键性前提是正确地定位,其中,学校类型、层次的定位尤为关键。
1.5.2 特色型大学
潘懋元(2008)认为,所谓特色型大学,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特色型大学是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密切联系的大学,其目标是依据普通院校本科办学的基本规律,围绕学科建设,针对行业、岗位与技能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专业性高级人才。
特色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设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有明确的就业去向、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对应、相对稳定的科研领域以及善于经营的学校管理等方面。特色型大学面向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设置应用性学科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依托行业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潘懋元对于特色型大学的定义与描述,我们认为,特色型大学与本课题提出的特色大学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特色大学不仅仅面向行业,还面向区域经济,服务面向比特色型大学更宽广。特色型大学的“特色”,虽然带有“独特性”、“稳定性”等基本特性,但未必有“优质性”、“发展性”和“博弈性”等特性。特色型大学与特色大学的联系在于,特色型大学由于有长期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传统,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因而它们更容易办出特色,成为特色大学。
潘懋元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借鉴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组建了一批特色型大学(单科性或多科性的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型大学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但是,发展特色型大学,不是简单地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而是在综合基础上提高和深化,在综合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
关于特色型大学的地位与作用,潘懋元教授有以下论述:
1.特色型大学是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们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职业不断诞生,新的要求不断增加。这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大量能将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特色型大学的毕业生大多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他们为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表明,特色型大学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本、专科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点,以行业为依托,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着力点。
2.特色型大学有利于教、学、研相结合
特色型大学教学的突出特征就是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把实践教学过程当作消化理论、强化应用、拓展知识、锤炼技能的过程。通过教学计划的安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特色型大学办学的一个主要特色。相对而言,特色型大学更有条件实施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强与行业的多种形式的、灵活的全方位合作。
3.特色型大学有利于学生就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是结构性失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甚至学非所用,造成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而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办学面向特定行业,人才培养过程注重与行业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学生在入学时就基本上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向。因此,毕业生较容易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愿望的最佳结合。从用人单位的情况反馈来看,特色型大学培养的人才较受欢迎。特色型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的灵活性、人才培养上的独特性、科学研究上的应用性,都充分显示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这证明特色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5.3 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杨德广教授对于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办出特色?怎样办出特色等与创建特色大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比较完整与系统的论述。杨德广教授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办出特色的必要性:
(1)适应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各类人才。我国急需培养三类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百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能以同一种办学模式,培养单一类型的人才。高校必须采取不同的办学模式与发展方式,办出各自的特色。
(2)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学校与学生都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即使办学没有特色,也没有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与学生都面向市场。由此,只有那些办出特色的高校才有竞争力。办出特色成为高校赢得市场的关键。
(3)适应“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在前些年的高校扩招中,由于忽视了宏观调控,缺乏人才预测,存在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招生现象。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严重,个性与特色不够。在“精英教育”阶段,人才稀缺,不存在就业难问题。而“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多了,毕业生要面向社会的各行各业,高校必须有特色,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
(4)适应学生缴费上学的需要。现在大学生是缴费上大学,因为高教规模扩大了,国家不可能全部承担办学经费。既然是缴费上大学,而且毕业生就业竞争很激烈,因此学生十分关注学习内容和毕业出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他们一定会选择出路好的、有特色的、适应自己需要的学校、专业和学习内容。高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5)满足社会多元化、多样化的需要。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推动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产生多元化趋势,由此必然带来多样化需要,对高等教育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只有实施多种办学体制、多种办学模式、多种办学层次、多种办学特色,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多元化、多样化的需要。
(6)充分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有效性。任何一所学校,其资源总是有限的,即使是重点大学或名牌大学,其所占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各校必须从实际出发,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和项目上。如果分散力量,搞平均主义,不可能确保重点,也就不可能办出特色。
1.5.4 高校如何创建办学特色
杨德广教授认为,要创建高校的办学特色,首先要明确以下三大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整体设计和局部突出相结合的原则;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建以下八个方面的特色:
(1)办学理念的特色。办学理念是指怎样办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的理念。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办学理念是灵魂。办学者要在弘扬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升华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化广大师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从而为创建办学特色产生强大推动力。
(2)目标定位特色。大学发展目标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学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以及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体系。学校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因而目标的定位是打造大学办学特色的前提。全国几千所大学,各自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环境肯定是不同的,这为办学特色的多样化提供了展示空间。
(3)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与专业是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以专业为载体,而学科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核心地位。
(4)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的水平反映了学科建设的水平。课程建设的特色体现在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内容的前沿性、形式的多样性、实施过程的探索性、实施手段的先进性、管理的规范性和要求的严谨性等方面。
(5)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各类学校都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前提下,从创建办学特色出发,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高校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从本地区教育现状出发,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人才培养具体方案。
(6)教师队伍特色。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教师是关键。教师是育人主体,也是大学的教育主体,是学校推动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对于办学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办学特色的主导因素。高校要加强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7)管理模式特色。建立“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教授治学,学术自由”的环境和管理模式、管理特色,是创建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保障。高校管理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范,提高综合效益、水平和培养质量。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高校的学科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管理、科学研究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8)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独特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也是一所高校独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一所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可以成为一所大学的象征。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应紧紧围绕高校办学特色的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从而形成一种充满活力、富于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