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天台释智
感见三道宝阶
唐 西明寺沙门 释道世[1] 撰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俗姓陈氏,颕(颍)川人也。宿德英贤,自古罕俦,常乐山居,静虑习禅,道俗钦敬,君臣识重。
初往天台,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三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时以陈太建七年(575)秋九月矣。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时住也。
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闲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见三人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于是创建草庵,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独净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螭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叫,骇畏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没二亲,枕
膝上,陈苦求哀。
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文多不载。陈宣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天台山县,名为安乐,令陈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
三匝,久之乃灭。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其行达灵感,咸皆如此,不可具述。于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忽语众:吾将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至于灭后,而多灵验。到仁寿末年已前,忽振锡被衣,犹如平昔,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语弟子曰:案行故业,各安隐耶?举众皆见,伸敬言问,良久而隐。[2]
[1] 道世(?~683):字玄恽,俗姓韩,陕西西安人。十二岁,入长安青龙寺出家,深研律学,博通敏记,尤善辞章。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0),奉诏住长安西明寺。师学识博洽,与道宣共扬律学,移风化俗,严持净戒,著述是务。著有《法苑珠林》一百卷、《诸经要集》二十卷、《毗尼讨要》六卷、《金刚般若经集注》三卷、《敬福论》十卷、《大小乘观门》十卷及《善恶报业》若干卷等。其中,《法苑珠林》撰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即公元668年。
[2] 《法苑珠林》卷十二《感应缘》,《大正藏》第53册,第380页中至第381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