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天台山释智
唐 蓝谷沙门 惠详[1] 撰
释智,字德安,姓陈氏,颕(颍)川人也。有晋迁都,寓居荆州之花(华)容焉。即梁散骑益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弘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师曰:白龙之兆也。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内外胥悦,盛陈鼎俎,遂火灭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熏,必出家也。言讫而隐,宾客异焉。兼以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已来,口不忘噉,见像便礼,逢僧必敬。七岁,喜往伽蓝,诸僧讶其情志,口授《普门品》初契,一遍即得。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因潜大贤山,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二旬未浃,三部究竟。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止观。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思每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思云:非尔不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又入洍州白沙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来冥为披释。尔后常令代讲,闻者伏之。即往天台,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忽大风拔木,雷霆震吼,魑魅千群,一形百状,吐大声叫,骇畏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殁二亲,枕
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轻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文多不载。
自后广流禅慧,学者如林,当时名匠,伏膺相繁。陈隋二代帝主后妃,咸受归戒,供施殷积。后往石城寺,于佛前将就来报,施床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般)若、观音。时有欲进药者,答曰:药能遣病,以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所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智晞往日,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纷纭医药,累扰于他。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便令唱《法华经》题,赞引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弘大,微妙难测。辍斧绝弦,于今日矣。又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旨问孔,蹶者访路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内位耳。又敕维那,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着服,皆不应作。且各默然,吾将去矣。言讫,端坐如入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二日也。灭后依于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语弟子曰:案行故业,各安隐耶?举众皆见,悲敬言问,良久而隐。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各数十卷。东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躯。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沙门灌顶,侍奉多年,历其景行,可二十余纸。[2]
《弘赞法华传》卷四《修观第四·陈南岳释慧思》
释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以道俗福施,造金字《法花(华)》,琉璃宝函,庄严炫曜,功德杰异,大发众心。又讲此经,随文造书,莫非幽迹。后命学士智,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尔,未是《法花(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
即谘受法花(华)行法,三七境界,难卒载叙。[3]
[1] 惠详:或作“慧祥”,生平事迹不详。但据其所题“蓝谷沙门惠详撰”,可知其卜居处在雍州(今陕西省)终南山蓝田县蓝田山一带。著有《弘赞法华传》凡十卷,此书备载三国至中唐时期,有关《法华经》流传及研学、诵持者所得之灵验事迹,多以传记体形成,内容分为图像、翻译、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八部分。其书所记之事最晚为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据此可知其完成于神龙二年之后。另撰有《古清凉传》二卷,成书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至弘道元年(683),记述了五台山上的佛寺地理形胜及掌故。
[2] 《弘赞法华传》卷四《修观第四》,《大正藏》第51册,第22页中至第23页上。
[3] 《大正藏》第51册,第22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