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
传
释智,字德安,姓陈氏,颍[3]川人也。有晋[4]迁[5]都,寓居荆州之华容焉。即梁散骑益[6]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7]萦回[8]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9]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10],如是再[11]三,怪[12]而卜之,师曰:白龙之兆[13]也!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内外胥[14]悦,盛陈鼎俎相庆,乃[15]火灭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熏[16],必出家矣!言讫而隐,宾客异焉。邻室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兼用后相,复名光道。故小立二名[17]字,参互[18]称之。眼有重瞳,二亲藏掩,而人已[19]知。兼以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已[20]来,口不妄噉,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诸僧讶其情志,口授《普门品》,初契[21]一遍[22]即得。二亲遏绝,不许更诵,而情怀惆怅,奄忽自然通余文句。岂非夙殖[23]德本,业延于今?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属元帝沦没,北度硖州,依乎舅氏。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寻讨名师,冀[24]依出有。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25]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导以[26]律仪,仍摄以北度[27],诣慧旷律师,北面[28]横经,具蒙指诲。因潜大贤山,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大苏[29]山慧思禅师,受业心观。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30]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思每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31]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思云:非尔[32]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33]州白砂[34]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35]见思来,冥[36]为披释。尔后常令代讲,闻者伏之。惟[37]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谘审,自余并任裁解,曾不留意。思躬执如意,在座[38]观听,语学徒曰:此吾之义儿,恨其定力少耳!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39]。及学成往辞[40],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
思既游[41]南岳,便诣金陵,与法喜等三十余人,在瓦官寺,创弘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明时贵望,学统释儒[42],并[43]禀禅慧,俱传香法,欣重顶戴,时所荣仰。长干寺大德智辩,延入宋[44]熙[45];天宫寺僧晃,请居佛窟。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任机便动,即而开悟。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46],及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47]其先讲,欲启禅门,率其学徒,问津取济。禹穴[48]慧荣,住庄[49]严寺,道跨吴会[50],世称义虎[51],辩号悬流;闻
讲法,故来设问,数关[52]徵[53]覈,莫非深隐,轻诞自矜,扬[54]眉舞[55]扇,扇便堕地。
应对事理,涣然清显[56],谴[57]荣曰:禅定之力,不可难也。时沙门法岁,抚荣背曰:从来义龙,今成伏鹿。扇既堕地,何以遮羞?荣曰:轻敌失势,未可欺也。绵历八周,讲《智度论》,肃诸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58]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59],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伸[60]臂[61],至于岥[62]麓,挽上山云云[63]。
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圣贤之所托矣!昔僧光、道猷、法兰、昙密,晋宋英达,无不栖[64]焉!因与慧辩等二十余人,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载,定慧兼[65]习,盖[66]神人也。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宜种豆造酱[67],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会陈始兴王出镇洞庭,公卿饯送,回车瓦官,与
谈论。幽极既唱,贵位倾心,舍散山积,虔[68]拜殷重。因叹曰:吾昨梦逢强盗,今乃表诸软[69]贼,毛绳截骨,则忆[70]曳尾泥中。仍遣谢门人,曰:吾闻暗[71]射则应于弦[72]。何以知之?无明是暗[73]也,唇舌是弓也,心虑如弦,音声如箭,长夜虚[74]发,无所觉知。又法门如镜,方圆任像[75]。初瓦官寺四十人坐,半入法门;今者二百坐禅,十人得法。尔后归宗转倍,而据法无几。斯何故耶?亦可知矣。吾自行化[76]导[77],可各随所安,吾[78]欲[79]从吾志也。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惊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时以陈太建七年(575)秋九月矣。又闻钟声满[80]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81],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闲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82]止宿。俄见三人皂帻[83]绛衣,执疏[84]请云:可于此行道。于是聿创草庵[85],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86]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87]独静头陀[88],大风拔木,雷霆震吼,魑[89]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叫[90],骇异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91]没二亲枕
[92]膝[93]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94]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文多不载。
陈宣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天台山县,名为乐安[95],令陈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96]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97],绕[98]三匝[99],久之乃灭。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100]阳王伯[101]智,出抚吴兴,与其眷属,就山请戒,又建七夜方等忏法。王昼则[102]理治,夜便习观。谓门人智越:吾欲劝王更修福禳[103]祸,可乎?越对云: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曰:息世讥嫌,亦复为善。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时乃悟意,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不久王觉小醒,凭几[104]而坐,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问王所苦,王流汗无答,乃绕王一匝,翕[105]然痛止。仍躬著愿文曰:仰惟天台阇梨,德侔安、远,道迈光、猷,遐迩倾心[106],振锡云聚。绍像法之坠绪,以救昏[107]蒙;显慧日之重光,用拯浇俗。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108],有为之结已[109]离,无生之忍现[110]前。弟子飘荡业风,沉[111]沦爱水,虽餐[112]法喜,弗祛蒙蔽之心;徒仰禅悦,终怀散动之虑。日轮驰骛[113],羲和之辔[114]不停;月镜回幹[115],姮[116]娥之景难驻。有离有会,叹息何言;爱法敬法,潺湲无已[117]。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若药王觐雷音正觉,赡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118]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于即化移海岸,法政瓯[119]闽,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陈帝意欲面礼,将申[120]谒敬,顾问群臣:释门谁为名胜?陈暄奏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昔在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愿陛下诏之还都,使道俗咸荷。[121]因降玺书,重沓徵[122]入。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乃[123]辞之。后为永阳苦谏,因又降敕[124],前后七使,并帝手疏。
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极殿之东堂,请讲《智论》。有诏羊车童子引[125]导于前,主书舍人翊从登阶[126],礼法一如国师璀[127]阇梨故事。陈主既降法筵,百僚尽敬,希闻未闻,奉法承道。因即下敕,立禅众于灵曜[128]寺。学徒又结,望众森然。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天子亲临。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盛启法门。暅执炉贺曰:国十余斋,身当四讲,分文析[129]义,谓得其归。今日出星收[130],见巧知陋矣!其为荣望,未可加之。然则江表法会,由来诤[131]竞[132]不足,及
之御法即座[133],肃穆有余,遂使千枝[134]花绽[135],七夜恬耀[136],举事验心,
之力也。
晚出住光曜,禅慧双弘,动郭奔随,倾意[137]清耳。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今以佛法仰委,亦愿示诸不逮。于时检[138]括僧尼,无贯[139]者万计,朝议云:策[140]经落第者,并合休道。表谏曰:调达诵六万象[141]经,不免地狱;槃[142]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道也,岂关多诵?[143]陈主大悦,即停搜简,是则万人出家,由
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更求闲静,忽梦一人,翼从严正,自称名云:余冠达也,请住三桥[144]。曰[145]:冠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陈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已[146]下并崇戒范,故其受[147]法文云: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土[148],汲引天人,照烛光辉[149],托迹师友。比丘入梦,符契之像[150]久彰;和上[151]来仪,高座之德斯炳。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内外两教,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所请[152],世世结缘;遂其本愿,日日增长。今奉请为菩萨戒师。[153]便[154]传香在手,而睑[155]下垂泪。斯亦德动人主,屈幸从之。
及金陵败覆,策杖荆、湘,路次盆城,梦老僧曰:陶侃[156]瑞像[157],敬屈护持。于即往憩匡[158]山,见远图缋,验其灵也,宛如其梦。不久浔[159]阳反叛,寺宇焚烧,独有[160]兹山,全无侵扰,信护像[161]之力矣。未刬迹云峰,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162],任总淮海,承风佩德,钦注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乃致书累请。初陈寡[163]德,次让名僧,后举同学,三辞不免,乃求四愿。其辞[164]曰:一、虽好学禅,行不称法,年既西夕,薳[165]守绳床,抚臆循心,假名而已[166]。吹嘘在彼,恶[167]闻过实,愿勿以禅法见期[168]。二、生在边表,长逢[169]离乱,身
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虚玄,久非其分,域间[170]撙[171]节,无一可取。虽欲自慎,朴直忤人,愿不责其规矩。三、微[172]欲传灯,以报法恩,若身当戒范,应重去就。去就若重,传灯则阙;去就若轻,则来嫌诮。避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愿许其为法,勿嫌轻动。四、三[173]十余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谬课庸虚,沐此恩化,内竭朽力,仰酬外护。若丘壑[174]念起,愿随心饮啄,以卒[175]残年。许此四心,乃赴优旨。[176]
晋王方希净戒,如[177]愿唯诺[178],故躬制《请戒文》云: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179],贻[180]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须[181]悟。耻崎岖[182]于小径[183],希优游于大乘。笑息止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184]。喻为[185]宫室,必[186]先基趾[187],徒架虚空,终不能成。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能仁奉为和上,文殊冥作阇梨,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波[188]罄髓于无竭,善财[189]亡身于法界,经有明文,非徒臆说,深信佛语,幸愿遵持[190]。禅师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渊[191]澄,因静发慧,安无碍[192]辩,先物后己[193],谦挹成风,名称远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194]远迎,每虑缘差,值诸留难。师亦既至,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销烦恼[195]。今开皇十一年(591)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扬州总管金[196]城[197]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宗奉极,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198]。即于内第躬传戒香,授律仪法,告曰:大士[199]为度,远济为宗,名实相符,义非轻约。今可法名为总持也,用摄相兼之道也。王顶受其旨教,曰:大师禅慧内融,导[200]之法泽,辄奉名为智者。自是专师率诱,日[201]进幽玄。所获施物六十余事,一时回施悲敬两田,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王仍[202]固请,曰:先有明约,事无两违。即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寻送。至于城门,顾曰:国镇不轻,道务致隔[203]。幸观佛化,弘护在怀。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便泝流上江,重寻匡岭,结徒行道,频感休徵[204]。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205]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以答生地恩也。道俗延颈,老幼相携,戒场讲坐,众将[206]及万。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惟[207]荒崄,神兽蛇[208]暴,创寺之后,快[209]无忧患。是春亢[210]旱,百姓咸谓神怒。到泉源,帅[211]众转经,便感云兴雨霔[212],虚诬[213]自灭。总管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汗不安,出曰:积[214]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215]手疏请还,辞[216]云:弟子多幸,谬禀师资,无量劫来,悉凭开悟。色心无作,昔年虔受[217],身虽疏漏,心护明珠,定水禅支,屏散归静。荷国镇蕃,为臣为子,岂寂四缘,能入三昧?电光断结,其类甚多;慧解脱人,厥朋不少。即日[218]欲伏[219]膺智断[220],率先名教,永泛[221]法流,兼用治国。未知底滞,可开化不?师严导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浅,可发萌不?菩萨应机,可逗时不?书云:民生在三,事之如一。况谭[222]释典,而不从师?今之慊言,备沥素欵,成就事重,请弃饰词。答书云:谬承人乏[223],拟迹师资,顾此庸微,以非时许。况隆[224]今[225]命,弥匪克当,徒欲沉[226]吟,必乖深寄。王重请云:学贵承师,事推物论,历求法界,厝心有在。仰惟[227]久殖[228]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南岳记莂[229],说法第一,无以仰过。照禅师来,具述此事。于时心喜,以域寸诚。智者昔入陈朝,彼国明试,瓦[230]官大集,众论锋起。荣公强口,先被折角;两琼继轨,才获交绥[231];忍师赞叹,嗟唱稀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无畏,释难如流,亲所闻见,众咸瞻仰。承前荆楚,莫不归伏,非禅不智,验乎金口。比[232]释侣[233]所谈,智者融会,甚有阶位,譬若群流,归乎大海,此之包举,始得佛意。惟愿未得令得,未度令度,乐说不穷,法施无尽。乃从之重现。令造[234]《净名疏》,河东柳顾言、东海徐仪[235],并才华胄绩,应奉文义,缄封宝藏,王躬受持。后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顾言等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豕吟之声,众并同瞩。
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鸟死复苏[236],表盍[237]棺还起;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至于翌日,患果遂瘳[238],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旋归台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云: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者发心。又云:商客寄金,医去留药,吾虽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观心论》,随略疏成,不加点润。命学士智越往石城寺扫洒[239],吾[240]于彼佛前命终,施床[241]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遣多然香火,索三衣钵,杖以近身,自余道具,分为二分:一奉弥勒,一拟羯磨。有欲进药者,答曰: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所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智晞往,曰: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纷纭医药,累扰于他。又请进斋饭[242],答曰:非但步影而为斋也,能无观无缘,即[243]真斋矣。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又出所制[244]《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与晋王别,遗书七纸,文极该综,词采[245]风标,嘱[246]以大法。末乃手注疏曰:如意、香炉,是大王者,还用仰别,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便令唱《法华》经题,赞[247]引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弘[248]大,微妙难测。辍斤绝弦,于今日矣。[249]又听《无量寿》竟,仍赞曰:四十八[250]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251]云云。又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252]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253],蹶者访路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254],只是五品内位耳。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种三昧,是汝明导。又敕维那[255]: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着[256]服,皆不应作,且各默然,吾将去矣!言已[257],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258]日也。灭后依于[259]遗教而殓焉。至仁寿末年已[260]前,忽振锡披[261]衣犹如平昔,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语弟子曰:案行故业,各安隐耶?举众皆见,悲敬言问,良久而隐。
自降灵[262]龙象[263],育神江汉,凭积善而托生,资德本而化世,身过七尺,目佩异光,解[264]统释门,行开僧位,往还山世,不染俗尘,屡感幽祥,殆非可测。初帝在[265]蕃日,遣信入山迎之,因散什物,标域寺院,殿堂厨宇,以为图样。告弟子曰:此非小缘所能缔构[266],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可依此作,汝等见之。后果如言,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民以沪鱼为业,罾网[267]相连四百余里,江沪溪梁六十余所。恻隐贯[268]心,彼此相害,劝舍罪业,教化福缘。所得金帛,乃成山聚,即以买斯海曲,为放生之池。又遣沙门慧[269]拔,表闻于上,陈宣下敕:严禁此池,不得采捕。国[270]为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词甚悲楚,览者不解堕泪。时还佛垄,如常习定,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曰:此乃鱼来报吾恩也。至今贞观,犹无敢犯,下敕禁之,犹同陈世。此慈济博[271]大,仁惠难加。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随采[272]随出,供僧常调。
若他涉,蕈即不生。因斯以谈,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各数十卷。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有三十七卷。皆出口成章,侍人抄略,而自不畜一字。自余随事疏[273]卷,不可殚言,皆幽指爽彻,摛思开天。炀帝奉以周旋,重犹符命,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所以声光溢于宇宙,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瘗以石门,闭[274]以密钥[275],所有事由,一关别敕。每年讳日[276],帝必废朝,预遣中使就山设供。尚书令杨[277]素,性度虚简,事必临信,乃陈其意:云何枯骨特坐如生?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东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一切[278]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躯[279];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历其景行,可二十余纸。又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夙预宗门,观传戒法,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为之行传,广流于世。隋炀末岁,巡幸江都,梦感智者,言及遗寄,帝自制碑,文极宏丽,未及镌勒,值乱便失。
《续高僧传》之智
相关记载
释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琉璃宝函,庄严炫曜,功德杰异,大发众心。又请讲二经,即而叙构,随文造尽,莫非幽赜。后命学士江陵智,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
即谘受法华行法,三七境界,难卒载叙。又谘:师位即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铁轮位耳。[280]
时沙门智,定慧难踰,人神颇测,静叹精利,事等夙成,共诸前学,频请重讲,留意绵久,以疾辞之矣。[281]
思云:智先发三昧,后证总持;慧成反之。二子,寂照、行解齐矣![282]
伏闻智者抗志台山,安禅佛陇,警训迷途,为世津导。……先师智者陈曰:劝化百姓,从天台渚次,讫于海际,所有江溪,并舍为放生之池,永断采捕。隋世亦尔,事并经敕。隋国既亡,后生百姓,为恶者多,竞立梁沪,满于江溪,夭伤水族,告诉无所。乃共顶禅师,往先师龛房,烧香咒愿。当有渔人,见僧在沪上立,意谓堕水,将船往救,仅到便无。因尔梁沪皆不得鱼,互相报示,改恶从善,仍停采捕。……弟子因即谘启:未审和上当生何所?答云:如吾见梦,报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见智者大师,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唯一座独空。吾问所以,答云: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283]
当朝智,亦时禅望,锋辩所指,靡不倒戈,师匠天庭,荣冠朝列,不可轻矣![284]
释法显,姓丁氏,南郡江陵人。十二出家,四层寺宝冥法师服勤累戴,谘询经旨。有闻欲界乱地素非道缘,既已生中如何解网。冥曰:众生并有初地味禅,时来则发,虽藏心种,历劫不亡。有禅师者,荆楚禅宗,可往师学。会
隋炀徵下回返上流,于四层寺大开禅府,徒侣四百,蔚尔成林。遂依座筵,闻所未悟。[285]
《大唐内典录》之智
相关记载
(天台山沙门释智):
俗缘陈氏,荆南人。幼冥祯感,夙禀玄风。蕴道天台,寻师衡岭,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受四教于神僧,传三观于上德。入法华三昧,证陀罗尼门。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说摩诃衍,似长风之游大虚。假令文字之师千群万数,寻彼妙辩,无能穷也。自发轸南岳,弘道金陵,托业玉泉,遁迹台岭,三十余载,盛弘一乘;止观禅门,利益惟远。义同指月,不滞筌蹄。或于一法中,演无量义;摄无量义,还入一心。实观玄微,清辩无尽。由是四方法侣,请益如林。若定若慧,传灯逾广。为大机感,著述兹文。并理会无生,宗归一极者也。《禅门》、《止观》及《法华玄》,但约观心,为众敷演,灌顶、法慎随听笔记,
自印可,天下盛传。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自古观门未之加矣。陈隋两帝,师为国宝,尊人重法,委托舟航,舍宝舍身,详诸别录。[286]
隋朝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撰观门论传等八十七[287]卷:《圆顿止观》十卷、《禅波罗蜜门》十卷、《维摩经疏》三十卷[288]、《法华玄》十卷、《法华疏》十卷、《小止观》两卷、《六妙门》、《觉意三昧》、《法华三昧》、《观心论》、《三观义》、《四教义》、《四悉檀义》、《如来寿量义》、《法界次第章》三卷、《大方等行法》、《般舟证相行法》、《请观音行法》、《南岳思禅师传》。[289]
《集古今佛道论衡》之天台智
记载
天台智,定门幽秘,神用罕加,请为国师,尊称智者,言令所及,无不允从。及其即世,废朝追感,就山造寺,广度众僧;下书忧问,殷勤委曲,遗锡粮粒,并诸法衣。欲使徒众,行道如师在日,故每至忌晨,必预先设供。门人岁至,面叙昔缘,情款莫二。自有帝王,于师珍敬,无以加也。[290]
[1] 道宣(596~667):字法遍,俗姓钱,浙江吴兴(一说江苏丹徒)人。十六岁出家,先后随日严寺慧、大禅定寺智首学律。后住于终南山仿掌谷,营建白泉寺,研究弘宣四分律,后世尊为南山律宗之祖。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缁素共仰。《续高僧传》凡三十卷,乃师诸多著述之一,诚如其自序所说:“或博谘先达,或取讯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讨雠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略。言约繁简,事通野素,足使绍胤前良,允师后听。始距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可知撰于唐贞观十九年(645),是智者大师示寂的四十九年后。
[2] 道宣撰《续高僧传》中所收录的《智传》,据下列版本藏经进行对校:《赵城金藏》第93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63~80页;《宋碛砂大藏经》第30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198~802页;《高丽大藏经》第32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1107~1113页;《洪武南藏》第169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212~225页;《永乐北藏》第149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38~54页;《乾隆藏》第113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562~573页;《黄檗藏》支那撰述,阿上,《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第12~26页;《大日本校订大藏经》(《缩刻藏》)支那撰述,传记部,致三,《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58~61页;《卍正藏》第57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225页上至第231页下;《频伽藏》致上、《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614~620页;《大正藏》第50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560页下至第568页上;《中华藏》第61册、《续高僧传》卷第十七,第775~781页。
[3] 颍:《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颕”,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4] 晋:《赵城金藏》《高丽藏》《永乐北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晉”,此据《卍正藏》。“
”为“晉”的异体字,“晉”为“晋”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5] 迁:《赵城金藏》《中华藏》作“”,《高丽藏》作“
”,《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遷”。“
”“
”为“遷”的异体字,“遷”现简化为“迁”。
[6] 益:《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孟”,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7] 彩:《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采”,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
[8] 回:《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逥”,《黄檗藏》作“”,《卍正藏》作“
”,《缩刻藏》《频伽藏》作“廻”,《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大正藏》作“迴”。“
”“
”“廻”为“迴”的异体字,“迴”“逥”现简化为“回”。下同不注。
[9] 托:《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託”。“託”为“托”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0] 鼠:《赵城金藏》《中华藏》作“”,《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鼠”的异体字。
[11] 再:《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作“
”,《黄檗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
”为“再”的异体字。
[12] 怪:《赵城金藏》《中华藏》作“”,《高丽藏》作“恠”,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恠”为“怪”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3] 兆:《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兆”的异体字。
[14] 胥:《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胥”的异体字。
[15] 乃:《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无此字,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6] 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重”,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7] 名:《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无此字,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8] 互:《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互”的异体字。
[19] 已:《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巳”,此据《频伽藏》《大正藏》。
[20] 大已:《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一纪”,《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大巳”;一纪为十二年,下文却叙述七岁时之事,前后相违,故据后者,且据意将“巳”改为“已”。
[21] 契:《赵城金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契”的异体字。
[22] 遍:《洪武南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作“徧”,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徧”为“遍”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3] 殖:《赵城金藏》《黄檗藏》《高丽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植”,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殖”古通“植”。
[24] 冀:《赵城金藏》《高丽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兾”,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兾”为“冀”的异体字。
[25] 愿:《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願”,现简化为“愿”。下同不注。
[26] 导以:《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道品”,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7] 度:《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作“渡”,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8] 北面:《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地面”,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北面”指拜人为师,执弟子礼。
[29] 苏:《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蘓”,《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蘇”。“蘓”为“苏”的异体字,“蘇”现简化为“苏”。
[30] 最:《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最”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31] 复:《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復”,据此简化为“复”。下同不注。
[32] 尔:《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中华藏》作“尒”,《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爾”,据此简化为“尔”。“尒”古通“爾”。下同不注。
[33] 熙:《赵城金藏》《高丽藏》《频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作“
”,《黄檗藏》《大正藏》作“熈”,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熈”为“熙”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34] 砂:《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作“沙”,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大正藏》《中华藏》。
[35] 辄:《赵城金藏》《高丽藏》《永乐北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作“輙”,《碛砂藏》《洪武南藏》《乾隆藏》《卍正藏》《大正藏》作“輒”,据此简化为“辄”。下同不注。
[36] 冥:《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冥”的异体字。
[37] 惟:《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唯”,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唯”同“惟”。
[38] 座:《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坐”,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39] 迩:《赵城金藏》《中华藏》作“尒”,此据《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邇”,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邇”为“迩”的异体字。
[40] 辞:《碛砂藏》《洪武南藏》作“”,《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
”,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
[41] 游:《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逰”,《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遊”。“逰”为“遊”的异体字,“遊”为“游”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42] 儒:《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儒”的异体字。
[43] 并:《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並”,《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作“竝”。“並”为“并”的异体字。“竝”现简化为“并”。下同不注。
[44] 宋:《黄檗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宗”,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45] 熙:《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熈”,《碛砂藏》《洪武南藏》《缩刻藏》作“
”,此据《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熈”“
”为“熙”的异体字。
[46] 慧命:《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慧令”,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47] 舍:《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捨”,现简化为“舍”。下同不注。
[48] 穴:《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黄檗藏》作“”,此据《赵城金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穴”的异体字。
[49] 庄:《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卍正藏》作“荘”,《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莊”。“
”“荘”为“莊”的异体字,“莊”现简化为“庄”。下同不注。
[50] 会:《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會”,据此简化为“会”。下同不注。
[51] 虎:《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窟”,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52] 关:《碛砂藏》作“開”,《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関”,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關”。“関”同“關”,据此简化为“关”。
[53] 徵:《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徴”,此据《黄檗藏》《频伽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
[54] 扬:《赵城金藏》《中华藏》作“杨”,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55] 舞:《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儛”,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儛”古同“舞”。
[56] 显:《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无此字,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
[57] 谴:《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遣”,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58] 默:《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嘿”,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嘿”古同“默”。
[59] 垂:《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频伽藏》作“埀”,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
”“埀”为“垂”的异体字。
[60] 伸:《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申”,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下同不注。
[61] 臂:《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臂”的异体字。
[62] 岥:《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岐”,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63] 云云:《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为正文,《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中华藏》为夹注。
[64] 栖:《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拪”,《黄檗藏》《缩刻藏》作“棲”,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拪”古同“迁”,与意不符,疑为刻版原因;“棲”为“栖”的异体字。
[65] 兼:《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
”,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
”“
”为“兼”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66] 盖:《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作“葢”,《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大正藏》作“蓋”,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葢”为“蓋”的异体字,“蓋”现简化为“盖”。下同不注。
[67] 酱:《碛砂藏》《洪武南藏》作“”,《赵城金藏》《高丽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醤”,据此简化为“酱”。
[68] 虔:《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作“”,《碛砂藏》《高丽藏》《中华藏》作“
”,此据《赵城金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虔”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69] 软:《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作“輭”,《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軟”,据此简化为“软”。下同不注。
[70] 忆:《赵城金藏》《中华藏》作“億”,《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憶”,据此简化为“忆”。
[71] 暗:《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闇”。“闇”为“暗”的异体字。
[72] 弦:《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下同不注。
[73] 暗:《高丽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作“闇”,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频伽藏》《中华藏》。
[74] 虚:《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作“虗”,《碛砂藏》作“”,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虗”“
”为“虚”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75] 像:《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象”,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76] 行化:《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化行”,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77] 导:《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作“道”,《赵城金藏》《高丽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導”,据此简化为“导”。
[78] 吾:《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当”,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
[79] 欲:《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无此字,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80] 满:《赵城金藏》《中华藏》作“蒲”,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81] 北:《碛砂藏》作“地”,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灌顶《别传》有曰:“仍于光所住之北峰,创立伽蓝。”
[82] 徊:《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卍正藏》作“
”,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徊”的异体字。
[83] 帻:《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帽”,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大正藏》。
[84] 疏:《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同“疏”。下同不注。
[85] 庵:《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菴”,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菴”为“庵”的异体字。
[86] 总:《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捴”,《碛砂藏》《洪武南藏》作“揔”,《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總”。“捴”“揔”为“總”的异体字,“總”现简化为“总”。
[87] 峰:《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峯”,此据《频伽藏》《大正藏》。“
”为“峯”的异体字,“峯”同“峰”。下同不注。
[88] 陀:《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中华藏》作“陁”,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陁”为“陀”的异体字,《康熙字典》:“《玉篇》:俗陀字”。
[89] 魑:《碛砂藏》《洪武南藏》作“螭”,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90] 叫:《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叫”的异体字。
[91] 亡:《黄檗藏》作“亾”,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亾”为“亡”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92] :《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作“头”,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93] 膝:《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膝”的异体字。
[94] 软:《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频伽藏》作“耎”,《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作“軟”。“
”为“耎”之讹,“耎”古同“軟”,“軟”现简化为“软”。
[95] 乐安:《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安乐”,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96] 乘:《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乗”,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乗”为“乘”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97] 炉:《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教苑清规》《中华藏》作“爐”,现简化为“炉”。下同不注。
[98] 绕:《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遶”。“遶”为“绕”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99] 匝:《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帀”,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大正藏》《中华藏》。“帀”为“匝”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00] 永:《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永”的异体字。
[101] 伯:《碛砂藏》作“百”,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唐)姚思廉《陈书》卷四《废帝纪》曰:“立皇弟伯智为永阳王。”
[102] 则:《赵城金藏》《中华藏》作“别”,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03] 禳:《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攘”,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
[104] 几:《赵城金藏》《碛砂藏》《中华藏》作“凡”,此据《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05] 翕:《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坦”,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06] 心:《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渴”,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07] 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中华藏》作“昬”,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昬”为“昏”的异体字。
[108] 苑:《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菀”,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09] 已:《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作“巳”,此据《高丽藏》《乾隆藏》《大正藏》。
[110] 现:《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见”,此据《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11] 沉:《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沈”,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中华藏》。“沈”古同“沉”。
[112] 餐:《赵城金藏》《高丽藏》《永乐北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飡”,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频伽藏》。“飡”同“餐”。下同不注。
[113] 骛:《碛砂藏》作“鹜”,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14] 辔:《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大正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作“轡”。“
”同“轡”,“轡”现简化为“辔”。
[115] 幹:《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永乐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斡”,《洪武南藏》作“
”,此据《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
[116] 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恒”,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17] 已:《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巳”,此据《乾隆藏》《频伽藏》《大正藏》。
[118] (明)梅鼎祚撰《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文,题名为“发愿文”,题名下注:“王出抚吴兴,就智请戒,出猎堕马,作观音忏法,见梵僧一人,擎炉绕王一匝,翕然痛止。仍躬著《愿文》。案:此见《续高僧传》,即前文数语,又前所无”。结尾无此“云云”二字,但注:“《天台智者别传》,坠绪作将坠,飘飏作飘荡,回斡作回轩”。
[119] 瓯:《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欧”,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20] 申:《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伸”,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21] (明)梅鼎祚撰《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奏文,题名为“陈暄 徵智奏”,题名下注:“义兴国山人,通直散骑常侍”;“宣帝问群臣释门名胜,暄奏,自天台徵入都”。结尾小字注明录自《续高僧传》。(清)严可均《全陈文》卷十六收载此文,题名为“(陈暄)奏请诏智
还都”,结尾并注明录自:“《续高僧传》二十一《智
传》”。
[122] 徵:《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徴”,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徴”为“徵”的异体字。
[123] 乃:《赵城金藏》《中华藏》作“及”,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24] 敕:《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作“勑”,《大正藏》作“勅”,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
”为“勑”的异体字,“勅”为“敕”的异体字,“勑”现简化为“敕”。下同不注。
[125] 引:《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列”,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26] 阶:《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陛”,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
[127] 璀:《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瓘”,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习禅篇》有云:“有陈智璀,师仰慧思。”
[128] 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耀”,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国清百录》卷一《至开阳门舍人陈建宗等宣少主口敕第十二》,凡三敕皆作“灵曜寺”。下同不注。
[129] 析:《赵城金藏》《高丽藏》《永乐北藏》《黄檗藏》《卍正藏》《缩刻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析”的异体字。
[130] 收:《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收”的异体字。
[131] 诤:《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争”,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32] 竞:《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競”。“
”为“競”的异体字,“競”现简化为“竞”。
[133] 座:《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坐”,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34] 枝:《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支”,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35] 绽:《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锭”,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36] 耀:《赵城金藏》《中华藏》作“曜”,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大正藏》。
[137] 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音”,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38] 检:《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捡”,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的“檢”简化而来。
[139] 贯:《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混合的全藏作“實”,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40] 策:《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筞”,《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频伽藏》作“”,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筞”“
”为“策”的异体字。
[141] 象:《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象”的异体字。
[142] 槃:《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盤”,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43] (明)梅鼎祚撰《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谏表,题名为“释智 谏僧尼休道表”,题名下注:“姓陈,颍川人,寓荆州华容县,梁时出家湘州果愿寺,隋开皇中终于天台”;“陈时检括僧尼,无贯者万计,朝议云:策经落第者,并合休道。
表谏,宣帝大悦,即停搜简”;其表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免地狱;槃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道也,岂关多诵?”。(清)严可均辑《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谏,题名为“(智
)谏僧尼策经落第休道”,内容同《释文纪》,结尾注明录自:“《释藏》缨□,《续高僧传》”。
[144] 桥:《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槗”,《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橋”。“槗”为“橋”的异体字,“橋”现简化为“桥”。下同不注。
[145] 曰:《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日”,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46] 已:《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巳”,此据《高丽藏》《频伽藏》《大正藏》。
[147] 其受:《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受其”,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48] 土:《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王”,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49] 辉:《赵城金藏》《中华藏》作“晖”,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50] 像:《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象”,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51] 上:《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尚”,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52] 请:《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大正藏》作“谓”,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
[15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文,题名为“从释智受法文”,题名下注:“智
移居光宅,帝后以下,并崇戒范,其受道文云。
,见隋”。结尾则用小字注明录自《续高僧传》。(清)严可均《全陈文》卷三收载此文,题名为“从释智
受法文”,结尾注明录自《续高僧传》。
[154] 便:《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无此字,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55] 睑:《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频伽藏》作“脸”,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大正藏》《中华藏》。
[156] 侃:《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偘”,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偘”为“侃”的异体字。
[157] 像:《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象”,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58] 匡:《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永乐北藏》作“
”,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匡”的异体字。
[159] 浔:《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寻”,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60] 有:《黄檗藏》作“在”,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61] 像:《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象”,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下同不注。
[162] 藩:《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蕃”,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63] 寡:《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作“
”,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寡”的异体字。
[164] 辞:《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频伽藏》作“词”,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
[165] 薳:《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逺”,《黄檗藏》作“遠”,此据《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66] 已:《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巳”,此据《高丽藏》《频伽藏》《大正藏》。
[167] 恶:《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惡”。“
”同“惡”,“惡”现简化为“恶”。
[168] 期: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别传》则作“欺”。
[169] 长逢:《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频经”,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70] 间:《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閑”,《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频伽藏》作“間”,据此简化为“间”。
[171] 撙:《赵城金藏》《中华藏》作“僔”,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72] 微:《高丽藏》作“徴”,《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徵”,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
[173] 三:《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无此字,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74] 壑:《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作“豁”,《洪武南藏》作“
”,此据《赵城金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壑”的异体字。
[175] 卒:《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卒”的异体字。
[176] (明)梅鼎祚撰《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愿文,题名为“四愿词”,下注:“炀帝为晋王镇扬州,欲遵戒法,奉以为师。
三辞不免,乃求四愿。晋王方希净戒,妙愿惟谘,故躬制请戒文”。结尾小字注明:“并《续高僧传》”。(清)严可均辑《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四愿,题名为“(智
)将赴晋王召求四愿”,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缨□,《续高僧传》)”。
[177] 如:《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妙”,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78] 诺:《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谘”,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79] 趋:《碛砂藏》《洪武南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趍”,《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作“趋”,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趍”古同“趋”。
[180] 贻:《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眙”,《高丽藏》《卍正藏》作“胎”,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
[181] 须:《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顷”,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
[182] 岖:《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岴”,《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嶇”,据此简化为“岖”。
[183] 径:《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迳”,此据《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
[184] 上:《碛砂藏》作“止”,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下同不注。
[185] 为:《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无此字,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大正藏》。
[186] 必:《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无此字,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大正藏》《中华藏》。
[187] 趾:《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址”,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88] :《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作“崘”,《赵城金藏》《高丽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崙”,据此而简化。“崘”为“
”的异体字。
[189] 财:《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才”,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国清百录》(三次)皆作“善财”。
[190] 愿遵持:《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遵时导”;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91] 渊:《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淵”。“
”为“淵”的异体字,“淵”现简化为“渊”。
[192] 碍:《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礙”。“
”同“礙”,“礙”现简化为“碍”。
[193] 己:《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巳”,《永乐北藏》作“已”,此据《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
[194] 楫:《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擑”,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檝”。“擑”古同“接”,与文意不符,疑因刻本原因,此据“檝”而简化。
[195] 恼:《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
”,据此简化为“恼”。
[196] 金:《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寺”,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197] 城:《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诚”,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曰:“于总管金城殿设千僧会”;《国清百录》卷二曰:“总管金城设千僧蔬饭,敬屈禅师授菩萨戒”。
[198] 云云:《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为正文,《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中华藏》为夹注。下同不注。
[199] 士:《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王”,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00] 导:《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道”,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下同不注。
[201] 日:《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曰”,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02] 仍:《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乃”,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03] 隔:《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停”,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04] 徵:《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中华藏》作“徴”,此据《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05] 迹:《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跡”,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跡”为“迹”的异体字。
[206] 将:《赵城金藏》《中华藏》无此字,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07] 惟:《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唯”,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唯”同“惟”。
[208] 蛇:《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中华藏》作“虵”,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虵”为“蛇”的异体字。
[209] 快: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疑为“决”字。
[210] 亢:《赵城金藏》《中华藏》作“”,《高丽藏》作“
”,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亢”的异体字。
[211] 帅:《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师”,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
[212] 霔:《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注”,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13] 诬:《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谣”,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14] 积:《碛砂藏》作“精”,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15] 遗:《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遣”,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16] 辞:《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词”,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17] 受:《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奉”,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18] 日:《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曰”,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19] 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服”,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20] 断:《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类”,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21] 泛:《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汎”。“汎”为“泛”的异体字。
[222] 谭:《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覃”,此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223] 人乏:《赵城金藏》《中华藏》作“云云”,《碛砂藏》作“人主”,此据《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24] 隆:《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降”,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25] 今:《碛砂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令”,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26] 沉:《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沈”,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中华藏》。
[227] 惟:《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推”,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28] 殖:《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植”,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29] 莂:《碛砂藏》作“别”,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30] 瓦:《赵城金藏》《中华藏》作“凡”,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31] 绥:《碛砂藏》作“彩”,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32] 比:《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此”,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33] 侣:《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无此字,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234] 造:《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著”,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35] 仪:《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仪”,疑为“陵”字。
[236] 苏:《赵城金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作“稣”,《高丽藏》《大正藏》作“蘇”。“稣”同“蘇”,“蘇”现简化为“苏”。
[237] 盍:《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蓋”,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38] 瘳:《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廖”的异体字。
[239] 洒:《碛砂藏》《洪武南藏》作“灑”,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灑”现简化为“洒”。
[240] 吾:《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无此字,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241] 床:《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作“牀”,此据《大正藏》。“牀”为“床”的异体字。
[242] 饭:《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饮”,此据《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43] 即:《碛砂藏》作“而”,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44] 制:《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製”,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製”现简化为“制”。
[245] 采:《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釆”,《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彩”,此据《赵城金藏》《卍正藏》。“釆”与“采”不同,疑为刻本原因所致。《唐韵》蒲苋切,辨本字。
[246] 嘱:《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属”,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属”古同“嘱”。
[247] 赞:《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賛”,《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讃”,《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贊”。“賛”为“赞”的异体字,“贊”现简化为“赞”。下同不注。
[248] 弘:《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弥”,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249] (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赞,题名为“(智)唱法华经题赞引”。
[250] 八:《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二”,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251] (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听无量寿竟赞”,结尾注明录自:“《续高僧传》三十一”。
[252] 懒:《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嬾”。“嬾”为“懶”的异体字,“懶”现简化为“懒”。
[253] 乳:《碛砂藏》作“孔”,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54] 己:《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黄檗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巳”,《永乐北藏》《乾隆藏》作“已”,此据《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
[255] 那:《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那”的异体字。
[256] 着:《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著”。“著”同“着”。
[257] 已:《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巳”,此据《频伽藏》《大正藏》。
[258] 四:《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二”,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曰:“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入灭”,“至于子时,顶上犹暖。”
[259] 于:《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有”,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
[260] 已:《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中华藏》作“巳”,此据《频伽藏》《大正藏》。
[261] 披:《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被”,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62] 灵:《赵城金藏》《中华藏》作“云”,《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靈”,此据“靈”简化而来。
[263] 象:《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像”,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64] 解:《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学”,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65] 在:《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于”,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266] 构:《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频伽藏》《中华藏》作“搆”,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中“構”简化而来。
[267] 网:《赵城金藏》《高丽藏》《黄檗藏》《中华藏》作“”,《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频伽藏》作“網”。“
”同“網”,“網”现简化为“网”。下同不注。
[268] 贯:《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观”,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269] 慧:《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作“惠”,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惠”古同“慧”。
[270] 国:《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因”,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71] 博:《赵城金藏》《高丽藏》《洪武南藏》《中华藏》作“愽”,此据《碛砂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愽”古同“博”。下同不注。
[272] 采:《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採”。“採”现简化为“采”。
[273] 疏:《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流”,此据《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卍正藏》。
[274] 闭:《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关”,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275] 钥:《赵城金藏》《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鑰”,据此简化为“钥”。下同不注。
[276] 日:《赵城金藏》《高丽藏》《中华藏》作“曰”,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77] 杨:《赵城金藏》《中华藏》作“扬”,此据《碛砂藏》《高丽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78] 一切:《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无此二字,此据《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
[279] 躯:《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作“区”,此据《赵城金藏》《高丽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80] 《续高僧传》卷十七《习禅篇之二·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大正藏》第50册,第563页中。
[281] 《续高僧传》卷七《义解篇三·陈杨都白马寺释警韶传》,《大正藏》第50册,第480页上。
[282] 《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初·后梁荆州枝江禅慧寺释慧成传》,《大正藏》第50册,第557页中。
[283] 《续高僧传》卷十九《唐台州国清寺释智晞传》,《大正藏》第50册,第582页中至下。
[284] 《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五·论曰》,《大正藏》第50册,第597页上。
[285] 《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六·荆州四层寺释法显传》,《大正藏》第50册,第599页下。
[286] 《大唐内典录》卷五《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之余》,《大正藏》第55册,第284页中。
[287] 八十七:宋、元、明版藏经作“一百三”。
[288] 此下,宋版藏经尚有:“前出《玄义》十卷,后更出六卷,并为玄”;元代藏经为:“前出《玄义》十卷,后更出六卷,并为帝”;明版藏经则是:“前出《玄义》十卷,后更出六卷,并为炀帝所请”。
[289] 《大唐内典录》卷十《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大正藏》第55册,第332页上。
[290]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二《隋两帝事宗佛理禀受归戒事》,《大正藏》第52册,第379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