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轻罪问题研究现状简述
从对已掌握文献资料的梳理来看,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轻罪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仅有零星的几篇论文,其内容主要是对国外刑法中轻罪概念的介绍性阐述,例如,童颜的论文《美国刑法中的重罪与轻罪》(《现代法学》,1984年第1期)与《第十四讲 关于西方国家重罪与轻罪的问题》(《国外法学》,1987年第6期)。这是笔者在中国知网等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到的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关于“轻罪”的两篇论文,盖因“轻罪”这个概念既非我国刑事法中的专有术语且当时在我国刑法理论界亦不常见,对此关注者寥寥。20世纪90年代也鲜有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个别论文中提到“轻罪”,亦不是专门探讨轻罪问题,而是在研究诸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裁量等问题时顺带提及这一词语;也有少数论著中探讨了缓刑适用、罚金刑适用或者非刑罚处理方法等与轻微犯罪有关的问题,但这些对轻罪问题的探讨尚是碎片式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轻缓制裁方法的裁量与适用,而对于轻罪本身(如轻罪界定),基本没有探讨。笔者目前能够找到的国内刑法学界专门探讨重罪轻罪问题的较早的一本著作是郑伟教授所著的《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在这本著作中,郑伟教授探讨了法定重罪与轻罪的划分标准、功能和意义,评价犯罪轻重的法定刑基准,以及影响犯罪轻重评价的主客观因素等问题。该书体系新颖,论述简洁明快,笔者在20余年前硕士研究生期间曾读过此书,印象深刻,一直保存至今。或许是受篇幅所限,该书对于轻罪的相关问题并未展开。
2000年以后,随着有关非犯罪化、轻刑化、非监禁化等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轻罪的探讨开始越来越多,截至2022年6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以“轻罪”为题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索到28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6篇博士学位论文、33篇硕士学位论文,有60余篇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及其轻罪记录封存或者消灭问题的研究。这280余篇论文中约有90%发表于最近十年间。当然,还有一些虽然并未明确以“轻罪”为题,但其中也探讨了轻罪及其立法等相关问题的论文,例如,关于劳动教养制度(以下简称劳教制度)及其改革方面的论文。2010年以来,陆续有几部有关轻罪问题研究的专著出版,例如,田兴洪教授所著的《宽严相济语境下的轻罪刑事政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高长见博士所著的《轻罪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杜雪晶博士所著的《轻罪刑事政策的中国图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等。田兴洪教授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视角,按照本体论—关系论—实践论的逻辑进路对轻罪刑事政策展开了研究,构建了轻罪刑事政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高长见博士侧重于从制度构建的角度,围绕轻罪制度的价值、建立我国轻罪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轻罪制度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杜雪晶博士从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和法律影响三个方面,对我国轻罪刑事政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三部专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将轻罪刑事政策与轻罪制度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此外,近几年出版的若干学术著作对劳教制度废止后的轻罪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刘仁文研究员主编的《废止劳教后的刑法结构完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虽然并未冠以“轻罪”的题名,但其中探讨的内容包括废止劳教制度后我国轻罪制度的建构、轻罪与重罪的划分、我国刑法的轻罪化改造、域外轻罪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等轻罪的核心问题;廖斌教授主编的《废除劳教制度后违法行为矫治体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也探讨了劳教制度废止与微罪体系的完善、刑罚改革与刑法修正等问题。
总体而言,近年来已发表和出版的关于轻罪问题研究的相关论文和著作对于本课题研究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其中很多观点和见解令笔者深受启发。不过,目前关于轻罪的研究仍然是缺乏体系化的,要么侧重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轻罪刑事政策,要么侧重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轻罪的具体制度构建,对轻罪的实体问题探讨较多,对其程序问题研究相对较少,以刑事一体化的思路来系统探讨轻罪问题的研究更少一些——而这恰恰是本课题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