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规矩1
只听唐平安严肃地说道:“任何势力,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地盘。如此,才能有自己的钱粮和兵源,有拥护自己的百姓。”
“如今虽然天下混战,但是,在胶东半岛这边,其实影响不大,周边没有太过强大的势力。”
“小袁营之前去山东杀鞑子,解救了山东百姓,还发放路费给他们回家。此仁义之举,便是小袁营能扎根到山东的土壤。”
“再看胶东半岛,东面环海,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地多丘陵,同样适合防守反击。只要小袁营按照三原则行事,要想有两三年的发展时期,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听到这里,刘玉尺好奇地问道:“公子,什么三原则?”
唐平安听到,便转头看向他,马上回答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刘玉尺一听,当即惊喜地说道:“我想起来了,这就是当初太祖皇帝问鼎天下之策!”
朱成矩听到这话,看到唐平安点点头,就伸手挠后脑勺问道:“这是啥意思?”
袁时中没说话,认真思考着的同时,看着唐平安这边。
只听唐平安解释道:“高筑墙,意思就是做好内功,积蓄足够的力量,如果有敌来犯,要有打败敌人的能力。“
”广积粮,这个就是字面意思了,就是要发展农业,多种口粮,积蓄足够的粮食。”
“至于缓称王,意思是最好不要引起别人注意,我们就默默地在胶东半岛发展,不对外攻城略地去扩大地盘。特别是运河附近,那是北方势力的大命脉,在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更是不能去碰。”
说到这里,他便总结道:“我们小袁营接下来的原则,便是要做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去胶东半岛经营地盘,等到辽东建虏杀进关内,并和李自成所部大战的时候再说!”
袁时中听到这里,不由得佩服地感慨道:“经过公子这么一说,我对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就心里有数了!”
刘玉尺听到这话,便笑着对他说道:“那你知道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袁时中一听,想也不想就张口,结果刚说了两个字,就说不下去了,于是,他便也学着朱成矩的样子,伸手挠自己的后脑勺道,“这个……这个我们还是听公子的吧!”
朱成矩听了,当即哈哈一笑道:“看看,这就是我们奉公子为主的好处了!”
刘玉尺跟着笑了下,然后看向唐平安问道:“公子有什么思路了么?”
他感觉,这事的话,唐平安还是要好好想想才行。
结果,唐平安听了点点头,直接就回答道:“我们要做得事情,是前所未有的,而我们现在的力量还很弱,因此,要集中力量做大事。第一个要做得事情,就是以后一切缴获要归公,而不是三七分成。这一点,公开说,不能接受的,就好聚好散,之后,我们就带剩下,愿意去的人,一起去开辟胶东半岛的地盘,出发之前,我会写下要做得事情。”
这个时代,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或者说是这个时代的惯例,都是三七分成,战利品之类的,只需要上缴三成。
唐平安要走的路,是后世前辈走过的路,因此,这一条要改,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此时,他说完之后,看看袁时中等人,认真问道:“你们怎么说?”
袁时中听了,微皱着眉头说道:“如果这样的话,估计会有不少战兵不愿意了,这……”
改革果然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一条就遇到了难题。
唐平安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说道:“我们几乎可以算是白手起家吧?如果做不到一切缴获都归公,集中力量办大事,那要想做到让天下百姓过上幸福日子,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的队伍,和别的队伍,也没多少区别!”
“至于战兵不愿意,我也理解,他们要走,也不强求。至于将来,我们培养自己的战兵便是。”
袁时中能听出来,唐平安的态度很坚决。于是,他便开口说道:“好,我支持公子!”
朱成矩听了,当即大声说道:“公子放心,哪个兔崽子不服的,我去打服了他为止,没有我们,哪有他们!”
刘玉尺一听他这话,连忙提醒道:“别擅自做主,听公子的,我们不强求!”
朱成矩一听,转头看了他一眼,勉强说道:“好吧!”
唐平安见了,便对他们说道:“我去爹娘坟前辞别,然后一起赶回去,路上我想想,明天先整理出太平会的会章,先在小袁营中寻找志同道合者,而后以会员为骨干,在这乱世之中,轰轰烈烈地干他一番大事业!”
听到这话,袁时中等人都是立刻回应道:“好!”
于是,袁时中等人,便陪同唐平安去了唐铉夫妇坟前,做了告别。
他们不知道,从这一刻开始,唐平安这边,肉身的执念消失,他终于可以不受影响,在这个时代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第二天一早,唐平安便随袁时中等人返回小袁营驻地了。
之后,他便先闭关,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写完了太平会的会章初稿。
而后,他让唐顺去请了袁时中三人到他的营帐议事。
一盏油灯,昏暗的光线下,四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唐顺则守在门口,也能听到里面的动静。
就见唐平安用右手掌,轻轻拍了下放着的稿子,看向面前三人说道:“我写了初稿,然后我们逐条过,大家都认可或者少数服从多数,就算通过,如何?”
袁时中听了,立刻回答道:“会首请说!”
“其实,会首说了算就是了!”朱成矩听了,当即跟着说道。
刘玉尺听到他们的话,当即说道:“你们别瞎说,都听会首的。”
唐平安一听就知道,他们背地里肯定又通气过,原本还叫他公子的,现在全部改口叫会首了。
对此,他并没有纠正的想法,而是开始给他们念道:“太平会的宗旨是,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凡太平会众之奋斗目标,是让天下人皆有衣穿,皆有饭吃,皆有房住,皆有钱用,代表天下绝大部分人的利益。”
念到这里,他抬头看向面前三人问道:“这个,你们同意么?”
这一点,之前就说过,因此,袁时中三人没有意见,立刻回复“可以”。
于是,唐平安继续了。
“太平会,设会首一人,为唐平安;副会首三人,为袁时中,刘玉尺和朱成矩。有重要事情,需四会首商议,其中会首两票,副会首一票,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同意么?”
袁时中等人没有犹豫,又是马上答应了。因为他们原本就定下了奉唐平安为主的,更不用说,唐平安制定的规则中,还给了他们权力,没有搞一言堂。
“太平会实施土地公有制,即所有土地都归太平会所有。所有太平会百姓皆有土地使用的权力,每三年重新分一次,不得重复分得同一块田地。百姓耕种土地所交田赋,不得高于当地土地平均产出的二成。”
念完这段,唐平安抬头看向面前的三人,认真地问道:“这个,你们同意么?”
袁时中听了,不解地问道:“这个有点没明白,使用的权力是什么意思?”
刘玉尺听到他的问题,尝试着解释道:“会首的意思是说,土地都是官田,不过只收租不超过两成。”
说完之后,他看向唐平安问道:“会首,是这样么?”
唐平安听了,点点头说道:“大明开国之初,太祖皇帝就把大部分田地收为官田,但是官田所收之赋税比民田要重多了。之后,官田不断地被赐给私人,比如功臣,皇亲等等。再到后来,地主豪强,官绅权贵等等,就兼并其他人的土地,包括官田,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没有田地耕种,最终的结果,相信你们也看到了!”
听到这话,袁时中等人都不由得点头。
“所以,我从根子上就杜绝土地兼并的事情,所有的田地,全都是官田,以后都没有私田。”
唐平安说到这里,看他们听得认真,就继续解释道:“然后,当地所有的官田,要按照人头来分,不分贵贱,只按男女老幼来分,保证人人都有田地可耕种。”
“至于每三年要重新分一次,是避免有人一直占着肥田。另外,三年内,有小孩出生,也有小孩长大,也有老人没了,因此这些也是需要重新分田地的理由。”
“至于所交田赋不超过当地土地收成的两成,相信不用我解释了吧?”
听他解释完了,刘玉尺兴奋地说道:“这便是我们的均田免赋了,而且比起李自成那均田免赋,我觉得更能吸引百姓!”
他看到其他人看向他,就连忙解释道:“李自成那均田免赋,就没有明确的规则,给谁多少田,完全是分得人说了算。还有,他的免赋,只是免三年或者五年,之后如何?是不是重赋,谁也不知道。”
说到这里,他激动地看着两个老伙计说道:“会首这个,比起李自成那个,不但更加公平,而且长久,能让人放心。如果以后真的一直如此,天下百姓,何愁饿肚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