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圣和世俗之间:西亚城市带的交融与冲突(公元前7000—公元1922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总体架构

城市史是现代史学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产物。传统史学只关注政治及大人物的历史,而现代史学尤其是新史学将人类活动的其他方面也纳入研究范畴,其中就包括城市的发展演变。而全球化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独特现象,正如彼得·弗兰科潘指出的那样:“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是生活的事实,它提供了机会,制造了问题,并推动了技术进步。”[98]自古以来的全球化历程,使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以城市的演变规律为对象的城市史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史研究传统可追溯至18世纪。但将城市史设为一门综合学科或独立研究领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动荡和各种激进运动造成的城市危机的直接推动下产生的,主要关注的是城市从整体到局部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史的研究内容在空间上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20世纪初至40年代研究起步时期的城市史仍是传统的方志式城市史,类似于方志或传记,多为对城市个案的经验性记载,是典型的事件史,学理性不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发展出现很多新现象,如城市郊区化或逆城市化、城市连绵带和巨型城市地区等,“城市”这个概念本身在迭代,城市史的研究范畴亦随之发生变动——研究的空间领域扩大,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联更为密切、综述与概论性质的成果逐渐精微,各类专题研究日盛,呈现出系统化和深入化的态势,如从时段上就细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

城市史的基础研究方法是历史学方法,但借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受历史学影响,城市史最基本的两种研究方法,是编年式的描述研究与纪事式的分析研究。描述型城市史属于传统史学方法,是个案研究或城市传记,利用解剖学的方式研究城市的各种内部组织与结构;而分析型城市史是新史学方法,注重城市变化的过程及变化的社会空间作用因素和结果,不是对文化、物质、环境和结构等组成部分进行简单相加,而是精确分析它们在特有的空间组织下的相互作用,揭示基本机制。但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仍如血肉般不可分离,共同构成城市史的微观结构与总体框架研究。在新史学兴起后,其他社会学科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城市史借用,其中以社会学与人类学方法最为常用,此外还有考古学、人口学、统计学、民族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方法。

历史学者从事城市形态研究,是将城市作为历史发展的载体,透过城市看历史。这样,城市便成为一个有兴衰演变规律的“生物”,而不是仅供学者观察剖析的“死物”。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缩影,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99]同理,西亚文明的发展史,亦可视为西亚文明基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目的,建立或再造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等各级各类城市,并建构和完善城市网络共同体的历史。基于这种认知,本书在纵向上将西亚城市发展分为城邦主导时期、原生帝国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时期、伊儿汗国时期和奥斯曼帝国时期七个阶段,上起约公元前7000年以杰里科为代表的西亚乃至世界最早城市的兴起,下迄公元1922年奥斯曼帝国的终结;在横向上从“政治生态”“发展概览”“典型城市”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以期立体呈现不同阶段西亚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管理等方面的大致样貌。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6页。

[3] [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4]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治下的安条克的希腊史学家阿米安·马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325—395)所著《历史》一书第23册中。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1887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简称《中国》)第一卷初版中使用Seidenstrassen (Sild Road)一词,并将丝绸之路定义为“从公元前117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和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为西域交通路线”。参见[俄]叶莲娜·伊菲莫夫娜·库兹米娜《丝绸之路史前史》,梅维恒英译、李春长汉译,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D.Waugh,“Richthofen's ‘Silk Roads’:Toward the Archaeology of a Concept”,The Silk Road5/1 (2007),pp.1-10。目前国内学术界将由河西走廊经新疆到中亚的古代商路称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或“丝绸之路”,而其他交通线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等陆上和海上线路,成为广义“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只是丝绸流通之路,更是古代中国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往之路。

[5] [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孙秉莹、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3页。

[6] 转引自[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8页。

[7] 王敦书于1996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和新亚书院合办的“古代、中世纪之政治与宗教”学术讨论会上的宣读文章《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形态——中国古史学界关于古代城邦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转引自解光云《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研究:作为城邦中心的雅典城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60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10] 《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4页。

[11] [英]戈登·柴尔德:《城市革命》,陈洪波译,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文化研究·网络社会与城市环境》第6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2]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1、91、4页。

[13] J.Rennell,The Geographical System of Herodotus Examined and Explained,Charleston:Nabu Press,2011,p.210.

[14] 塞浦路斯古称阿拉西亚。该岛位于地中海东北部、扼亚非欧三洲海上交通要冲,面积9251平方千米,为地中海第三大岛,北距安纳托利亚40千米,东距叙利亚—巴勒斯坦96.55千米,南距埃及尼罗河三角洲402.3千米。自古以来,该岛以盛产铜闻名遐迩,“塞浦路斯”的希腊语意即为“产铜之岛”。现今的塞浦路斯是亚洲国家,从地理位置上属于西亚,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欧洲密不可分。

[15] 中东国家包括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塞浦路斯、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科威特,共17个,即不包括西亚国家中的阿富汗以及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外高加索三国,但包括了北非的埃及。有时阿富汗也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一起被视为中亚国家,合称大中亚6国,理由是“这一区域最大的河流——阿姆河南北两岸在历史和文化上从来是无法分割的”,“它是西亚,但又不是西亚;它是南亚,但又不是南亚;它是中亚,但又好像不是中亚。更准确地说,它在中亚通往西亚和南亚的十字路口,或者地处中亚、西亚、南亚的十字路口”。参见潘志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的地缘政治》,《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第43—44页。

[16] E.J.Owens,The City in the Greek and Roman Worl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

[17] [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樑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8] A.M.Schlesinger,The Rise of the City,1878-1898,New York:Macmillan,1933.

[19] A.M.Schlesinger,“The City in American History”,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27/1 (1940),pp.43-66.

[20] L.Mumford,The Culture of Cities,New York:Harcourt Brace,1938.

[21] L.Mumford,City DevelopmentStudies in Disintegration and Renewal,New York:Harcourt Brace,1945.

[22] L.Mumford,The Highway and the City,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1963.

[23] L.Mumford,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61.

[24] L.Mumford,The Urban Prospect,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

[25] K.Lynch,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Cambridge:MIT Press,1981.

[26] [意]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薛钟灵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 J.Kotkin,The CityA Global History,New York:Modern Library,2005.

[28] S.Kostof,The City Shaped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91.

[29] S.Kostof,G.Castillo,The City Assembled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99.

[30] A.Raymond,“Islamic City,Arab City:Orientalist Myths and Recent Views”,British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21/1 (1994),pp.3-18.

[31] J.L.Abu-Lughod,“The Islamic City:Historic Myth,Islamic Essence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19/2 (1987),pp.155-176.

[32] B.S.Hakim,“Mediterranean Urban and Building Codes:Origins,Content,Impact and Lessons”,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13/1 (2008),pp.21-40.

[33] F.J.Costa,A.G.Noble,“Planning Arabic Towns”,The Geographical Review76/2 (1986),pp.160-172.

[34] E.F.Campbell,“Shechem in the Amarna Archive”,in G.E.Wright,ed.,ShechemThe Biography of a Biblical City,London:Duckworth,1965,pp.191-207.

[35] R.Prazniak,“Tabriz on the Silk Roads:Thirteenth Century Eurasian Cultural Connections”,The Asian Review of World History 2 (2013),pp.169-188.

[36] R.Florida,T.Gulden,C.Mellander,“The Rise of the Megaregions”,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3/1 (2008),pp.459-476.

[37] L.Lockhart,Persian Cities,London:Luzac,1960.

[38] C.Thubron,Istanbul,Amsterdam:Time Life Books,1978.

[39] H.Parkins,C.Smith,eds.,TradeTraders and the Ancient Cit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40] A.K.Bennison,A.L.Gascoigne,eds.,Cities in the Pre-Modern Islamic WorldThe Urban Impact of ReligionState and SocietyLondonRoutledge,2007.

[41] V.F.Costello,Urbanization in the Middle Eas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2] A.Hourani,S.M.Stern,eds.,The Islamic CityA Colloquiu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43] R.B.Segeant,ed.,The Islamic City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Colloquium Held at the Middle East Centre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CambridgeUnited Kingdom,from 19 to 23 July 1976,Paris:UNESCO,1980.

[44] G.H.Blake,R.I.Lawless,eds.,The Changing Middle Eastern City,New York:Barnes and Noble Books,1980.

[45] A.Y.Saqqaf,ed.,The Middle East CityAncient Tradtions Confront a Mordern World,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86.

[46] A.Hourani,S.M.Stern,eds.,The Islamic CityA Colloquium,Oxford: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pp.23-24.

[47] G.Baer,Fellah and Townsman in the Middle EastStudies in Social Histroy,London and New York:Rouledge,1982.

[48] A.Raymond,The Great Arab Cities in the 16th-18th CenturiesAn Introduction,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4.

[49] A.Raymond,Cities in the Ottoman PeriodCairoSyria and the Maghreb,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50] N.Alsayyad,Cities and CaliphsOn the Genesis of Arab Muslim Urbanis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1.

[51] M.R.T.Dumper,B.E.Stanley,eds.,Citie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Santa Barbara:ABC-CLIO,2007.

[52] P.Wheatley,The Places Where Men Pray TogetherCities in Islamic LandsSeventh through the Tenth Centur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53] P.Boucheron,D.Menjot,Histoire de l'Europe UrbaineTome Ⅰ-Ⅱ,La Ville Medievale,Paris:Points,2011.

[54] K.Bittel,HattushaThe Capital of the Hittites,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55] G.E.Wright,ShechemThe Biography of a Biblical City,London:Duckworth,1965.

[56] P.M.Fraser,Cities of Alexander the Great,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7] P.K.Hitti,Capital Cities of Arab Isla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3.

[58] J.Hanssen,T.Philipp,S.Weber,eds.,The Empire in the CityArab Provincial Capitals i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Wuurzburg:Ergon in Kommission,2002.

[59] J.Freely,IstanbulThe Imperial City,London:Penguin Books,1996.

[60] Z.Celik,The Remaking of IstanbulPortrait of Ottoman C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7.

[61] M.N.Danielson,R.Keles,The Politics of Rapid UrbanizationGovernment and Growth in Modern Turkey,New York and London:Holmes and Meier,1985.

[62] M.Kheirabade,Iranian Citie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1.

[63] A.Madanipour,TehranThe Making of a Metropolis,Chichester an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8.

[64] B.S.Hakim,Arabic-Islamic CitiesBuilding and Planning Principles,London:Kegan Paul,1986.

[65] M.E.Bonine,ed.,PopulationPoverty and Politics in Middle East Cities,Gain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997.

[66] 俞金尧等:《世界历史:城市发展与变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7] [西班牙]罗·哥泽来滋·克拉维约:《克拉维约东使记》,杨兆钧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第3卷,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法]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耿昇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何佩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美]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张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邵旭东、孙芳译,徐文堪审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沈福伟:《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徐良利:《伊儿汗国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8] 车效梅:《中东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发展与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 车效梅:《全球化与中东城市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70] 车效梅、续亚彤:《中东城市民族社团与宗教社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71] 陈隆波:《城市、城邦和古代西亚、北非的早期国家》,《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第39—48页。

[72] 王一鸣:《西亚城市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西亚非洲》1987年第6期,第27—35、80—81页。

[73] 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6期,第745—749页。

[74] 车效梅、王泽壮:《城市化、城市边缘群体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第126—141、192页。

[75] 齐前进:《宗教引导的伊斯兰城市》,《世界知识》2004年第9期,第58—59页。

[76] 吕耀军:《城市社会与伊斯兰文明关系探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97—102页。

[77] 陶金、张杰、刘业成、阿布力克木·托合提:《传统阿拉伯伊斯兰城市宗教习俗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探析》,《规划师》2012年第10期,第92—95页。

[78] [也门]纳比尔:《伊斯兰城市的环境因素及其共性》,《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1—15、49页。

[79] 黄达远、文丰:《冲击与调适:都市化对伊斯兰教世俗化的影响考察》,《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60—64页。

[80] 邱国潮、段进:《阿拉伯地区城市形态学研究综述》,《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4期,第51—59页。

[81] [伊朗]B.Aminzadeh、胡林:《作为遗产的城市开放空间:伊斯兰城市的实例》,《国际城市规划》2002年第4期,第13—16页。

[82] 张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空间权力分析》,《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第138—144页。

[83] 张虎:《论〈伊斯坦布尔——记忆与城市〉中的“呼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22—126页。“呼愁”,在突厥语中意为忧伤,指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失落感及由此引起的心痛和悲伤。

[84] 赵炎秋:《伊斯坦布尔的“呼愁”试探——读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第158—165页。

[85] 弋杨:《“呼愁”之城:伊斯坦布尔》,《中国宗教》2012年第9期,第78—80页。

[86] 杜莉莉:《都市的魅像与“呼愁”——解读帕慕克〈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伊斯坦布尔街道》,《外国文学》2017年第4期,第126—135页。

[87] 刘少才:《伊斯坦布尔:历史与今天的对接》,《西亚非洲》2009年第3期,第77—78页。

[88] 魏雪娥:《伊斯坦布尔的宗教艺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相遇》,《美术观察》2014年第12期,第135—142页。

[89] 车效梅:《挑战与应战 冲突与融合——伊斯坦布尔城市现代化历程》,《世界历史》2008年第3期,第59—70页。

[90] 孙宝国:《阿玛纳时代叙巴城市国家的兴衰》,《新史学》第19辑,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第243—253页。

[91] 王康:《从尘世之城到天国之城的升华——〈圣经〉里耶路撒冷城地位变迁与西方天堂文化探源》,《外国语文》2011年第2期,第103—107页。

[92] 邵大路:《塞琉西亚建城考:早期希腊化城市与帝国统治》,《历史研究》2017年第4期,第113—127页。

[93] 孙培良:《中世纪的巴格达》,《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第42—54页。

[94] 杨巨平:《阿伊·哈努姆遗址与“希腊化”时期东西方诸文明的互动》,《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第96—105、126页。

[95] 徐良利:《伊儿汗国后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原因及特点》,《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43—48页。

[96] 车效梅、郑敏:《“丝绸之路”与13—14世纪大不里士的兴起》,《世界历史》2017年第5期,第30—44、157—158页。

[97] 参见孙宝国《国内外西亚城市文化发展研究现状评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100页。

[98] G.Clark,Global CitiesA Short History,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6,p.35.

[99] A.S.Gilbert,ed.,Cities and UrbanizationCanadi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Toronto:Copp Clark Pitman,1990,pre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