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终成主角的沐英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被诛;到二月初时,朱元璋就已经开始准备第三次北伐了。之所以会有这次北伐,据说是因为北元在和林驻扎了一支上万人的军队,朱元璋怀疑他们有南侵的可能。
这种说法虽见于正史,但可信度不高。因为在第一次北伐结束后,元廷就被明朝的北伐大军赶到了和林,那里是人家的都城,驻扎一支军队就是打算南侵?这理由未免过于牵强。再者,北伐不是小事,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都要做足。洪武十三年的正月几乎都在处理胡惟庸一案,根本没精力做别的事。二月初决定出兵,十一日沐英就率军出发了,前后只有几天的准备时间,哪有如此仓促的北伐呢?最重要的是,徐达并没有在此次北伐中露面,而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以及这次北伐之后的第四次北伐,全部都是由徐达领衔的。
究其原因,还在于朱元璋急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用以淡化胡惟庸案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而北元只是不太幸运,成了朱元璋转移目标的目标。
虽然在十一日成功出发,但留给沐英的准备时间不足十天,整个行动仓促又急躁,很多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然而沐英很理解朱元璋,所以在准时出发之后,却并没有加速行军,而是一边行军一边做准备工作。就这样走走停停,直到三月二十一日,沐英才从陕西走到宁夏,花了四十天时间。
北元早已得知明军又出动了,所以也开始从和林整军出发,当沐英抵达宁夏时,北元先锋军也已经来到了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并慢慢地朝黄河方向移动。北元统兵大将是国公脱火赤,他知道沐英已经来到了黄河南岸,所以并未加速行军,只是早早地派出斥候打探消息。
脱火赤的做法就是在迷惑沐英,让他以为自己正在缓慢行军,如果沐英敢大张旗鼓地渡过黄河抢占有利地形,那么己方斥候就会率先得知,自己再加速行军,趁明军半渡之时将其一举击溃。
沐英得知元军已至亦集乃路的消息之后,立刻将大军驻扎在黄河南岸,并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阵势,自己却带领小股精锐部队趁夜色分批渡河,连续七日急行军,悄悄地包围了脱火赤。当明军准备四面突袭时,脱火赤正和几位将领在大帐中美滋滋地饮酒呢,毕竟北元没有军中禁酒令。脱火赤一边喝着,一边在与身旁的枢密知院爱足等人笑谈:“朱元璋派了一个小娃娃领军,这不是给我们送军功吗?”
正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时候,明军杀来了。结果还用多说吗?脱火赤和爱足等一干人都成了小娃娃沐英的俘虏。
获胜之后,沐英立刻请示朱元璋,是否乘胜追击。朱元璋回信表扬了沐英,但要求他回到陕西驻防,以防北元可能到来的报复,第三次北伐就这样草率地结束了。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打过的胜仗数不胜数,按说“俘虏脱火赤”这种规格的胜利本不该有太高的地位,但主流观点依然认为这次战争值得被铭记。不是因为战争局面,而是因为沐英。
沐英生于1345年,此次北伐发生于1380年,说他是一个三十六岁的“小娃娃将领”有些过,毕竟这个年纪的常遇春已经大杀四方了。但是说沐英依然很年轻,其实也没什么问题。要知道,陆逊偷袭荆州俘虏关羽时也是三十六岁,而《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还把他称为“孺子”呢。
沐英出身贫寒,父母早逝,朱元璋初次领兵打下定远之后,就在当地募兵补充兵员,年仅八岁的沐英人小鬼大,居然跑到募兵处要求当兵,立刻成了定远的小名人。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就把沐英收为义子带在身边,并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朱文英。
在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朱元璋命朱文英改回本名沐英。老朱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史学界没有定论,但主流意见是认为老朱担心沐英有不臣之心,所以让他改回本名,断了这个念想。而沐英是不是本名其实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说沐英觉得自己的本名不好听,于是保留了朱元璋给他起的“英”字,然后从“深沐养育恩”中提取一个“沐”字,以后就叫沐英了。这种说法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按照沐英那种出身,他的名字很可能也像朱重八一样是数字。
朱元璋对沐英很好,读书识字、带兵打仗全都教,打算将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拥有出将入相的本事,将来可以为自己的事业提供帮助。
拥有顶级的教育资源,沐英为朱元璋的事业提供了很大帮助吗?至少在此次北伐之前没有。未成年的沐英只是读书识字暂且不提,成年后的沐英被朱元璋分派过很多工作,但都谈不上多重要。
朱元璋救援韩林儿,没有沐英的份儿;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没有沐英的份儿;朱元璋围攻张士诚,没有沐英的份儿;朱元璋选派兵将进行第一次北伐,没有沐英的份儿;徐达主动请缨的第二次北伐,还是没有沐英的份儿。而就算是所谓的“第三次北伐”,我之前也分析过,只是为“胡惟庸案”转移注意力,强行认定北元准备入侵,然后灭掉对方一支万人部队,俘虏了一位北元国公而已。
在整个明初,沐英之所以戏份不多,主要还在于他年纪尚小,等他长大之后,该唱的戏几乎都唱完了,他又不像蓝玉那样成长快速。没办法,沐英就只能在大都督府打打杂,后来大都督府的调兵权归到了兵部,沐英就跟着去边疆地区扫个尾,练练兵,不说多厉害吧,至少也不是个纨绔子弟。日子就这么没招谁没惹谁地过着,直到此次北伐,才算是沐英首次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经过此次北伐,朱元璋觉得沐英表现得还不错,可以给他再加加担子,只不过这需要机会。机会说来就来,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也就是沐英北伐立功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人侵略明朝边境,作为对明朝无故兴兵及俘虏脱火赤的报复。接到边境奏报之后,朱元璋命徐达挂帅,汤和与傅友德一左一右从旁协助,开始了洪武年间的第四次北伐。
第一阶段的任务主要就是肃清境内的北元侵略军。这部分战况乏善可陈,明军毕竟主场作战,而北元也就是来打个秋风,双方并未爆发大规模战争,多是百十人的小场面。只不过北元侵略军的骑兵不错,经常来去如风,所以翻来覆去地骚扰,像狗皮膏药一样,明军花了差不多四个月时间,才算把境内的北元侵略军清理干净。
朱元璋可不是光挨打不还手的人,第二阶段的任务自然就是出兵塞外报仇。在这一阶段,朱元璋闲置了左路军统帅汤和,启用了驻守在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一带的沐英。
汤和的战力一向是个谜,他投身造反事业的时间比朱元璋还早,当初还是汤和写信给老朱,邀请他一起加入义军共谋大业。朱元璋最初也跟着汤和混了一段时间,只不过后来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这才算咸鱼翻身,转而成了汤和的领导。
当朱元璋率军南征北战时,我们基本看不到汤和的身影,因为朱元璋将主要精力都用于对付西边的陈友谅,而汤和则主要驻扎在东边的常州,防备张士诚可能到来的突袭。
第二次北伐时,汤和轻敌冒进,第一次让明军在北方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事后朱元璋也没把汤和怎么样,毕竟是老兄弟了。但从此之后,朱元璋就基本不太用汤和了,这位老兄已经习惯了打防御战,指望他率军穷追猛突不太现实。
第四次北伐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稳守反击,汤和完成得不错;第二阶段是乘胜追击,汤和恐怕力有未逮。沐英刚在去年立过功,现在正是信心十足的时候,启用他的时机也很好。就这样,三十七岁的沐英取代汤和,成为左路军先锋。
或许有人会说,“取代”这个词不恰当,因为汤和还挂着左路军统帅的名。但是结合右路军来看,用“取代”这个词还是合适的。傅友德也挂着右路军统帅的名,同时也是右路军先锋,所以说沐英是实际上取代汤和,担负起整个左路军的工作。
由于北元的军政中心均位于明朝的正北偏东方向,所以明军历次北伐的侧重点都在右路军,左路军多起到佯攻或阻击援军的作用,就是一个配角。
史学界说起朱元璋第二次北伐时,之所以会认为这次北伐失败,主要是因为右路的李文忠和中路的徐达都没能讨到便宜,所以从战略角度上来看是失败的,而左路的冯胜、傅友德抢了不少好东西,也没人觉得他们是擎天支柱,主要原因就在于左路军的重要性不高。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第四次北伐,大家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右路军在灰山(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击溃元军主力,并一路追击到北黄河(今西辽河)的丰功伟绩,对沐英的左路军战绩极少提到。因为在主流观点看来,右路军和中路军胜利了,左路军是否获胜已经不太重要。
史学界不看重,但朱元璋挺看重,沐英虽然改回了本名,但毕竟是他的义子,更是他亲自点名取代汤和的人选,如果沐英打得好,老朱的脸上也有光彩。
那么沐英此次北伐的表现如何呢?非常出色。沐英最大的问题是从小在朱元璋身边长大,看着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比自己强得多,难免会有些信心不足,再加上一直没干出什么耀眼的成绩,唯一一次北伐胜利,但看起来更像是北元太弱,所以当时的人都不怎么看重他。如果是蓝玉受到了这样的待遇,自尊心极强的他肯定会满腹牢骚,但沐英这个人老实厚道,平时也不喜欢夸夸其谈,这种没什么压力的环境其实更适合他发挥。打得好了,朱元璋看在眼里爱在心里;打得不好,别人看在他是朱元璋义子的分上也不会多说什么,毕竟大家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右路军,只要那边打得好就行。
接到任务之后,沐英立刻调兵遣将从古北口出发,最初,他没遇到什么阻碍,元军零零散散地出现,他挥挥手也就打发了。可当沐英来到公主山长寨(今河北省承德市附近)时,第一次考验也随之到来。
北元在此有一支两千人左右的兵马,长寨附近有一支近千人左右的盗匪团伙,双方达成联盟对抗沐英。敌军人数虽然不多,但公主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距离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内)较近,这里也有几支北元军队盘踞。如果沐英对公主山久攻不下,很可能会被山上山下两路敌军合围。沐英对敌情非常了解,所以他来到公主山下之后,只花了一夜时间略做休整之后便立刻下令攻山。
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硬攻就是憋着一股气,如果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就有可能令其胆怯,进而直接冲上山。这种打法用于剿匪是很好用的,但长寨的这股敌人显然已经被暂时捏合成了一个整体,再想用欺负盗匪的方式攻打,实在是有些困难。沐英亲自带队冲了几次,还没等他接近主峰,就被周围各种零散攻击给打下山来。明军的攻势持续了整整一天,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回营之后,沐英的脸皱得像个包子,公主山就屹立在那里,想跨跨不过,想打打不下来,真是令人犯恶心。无奈之际,他把重要部署全部召集过来,让大家群策群力共渡难关。可话说过来说过去都是那一套,公主山地势险要,只要敌人不内讧,想从正面强攻根本没戏。
正面强攻没戏,那如果绕过正面从背后偷袭呢?沐英好像突然来了灵感。第二天清早,他命令大部队继续从正面进攻,自己则带着亲兵和小股精锐绕到了公主山的背面。长寨中的元军根本没想到敌人会从后面上来,在进行了一番仓促的抵抗之后,最终只得弃寨溃逃,沐英顺利完成先登。随后几日,驻扎在高州的元军开始向公主山进发,沐英却在半道设伏,最终打得这支元军狼狈而逃。沐英趁势追击,全歼了高州城内的剩余敌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此时此刻,傅友德率领右路军横冲直撞,已经在灰山一带与元军打成一团,所以沐英在拿下高州之后,立刻急行军向着灰山进发,希望能够对傅友德形成支援。只不过傅友德动作太快,在沐英还没赶到时就已经全歼了灰山敌军,继续向北黄河行进。沐英落在了后面,顺势将嵩州(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南部)拿下,接着又攻下了全宁(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由于灰山一线的元军已经溃败,所以沐英打下这两座城池也没费什么工夫。
拿下全宁之后,摆在沐英前面的选项有两个:一是继续跟着傅友德走,能支援就支援,不能支援就扫尾;二是重新选择一个进攻方向,继续扩大战果。沐英想了一下,很快就放弃了第一个选项,元军在灰山一线的部队已经溃散,傅友德追上去也是扫尾,不太可能会有第二场硬仗,自己再跟着恐怕也捞不到什么好处。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自己选择一个新的进攻方向,应该选哪里呢?
部将们纷纷献计献策,有人说朝锡林浩特打,也有人说朝通辽打,还有人说往回走,防备多伦方向可能出现的敌军。沐英对着地图看了又看,最后用手指着一个点说:“打这里。”大家凑近一看都傻眼了,沐英所指的位置是呼伦湖,就在今天的满洲里边上。
这可够异想天开的。从全宁到呼伦湖,直线距离超过一千五百公里,等沐英带着大部队走到半路时,恐怕朱元璋早已经下令撤军了。咱这是去公费旅游吗?
沐英下定决心之后,立刻命令大部队回撤,防备多伦等地可能到来的突袭,自己则带着轻骑兵日夜急行军,朝呼伦湖方向冲了过去。一路也没遇到什么阻碍,沐英很轻易地来到了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眼见到对岸有元军把守,沐英带着部队做好隐蔽工作,准备晚上趁夜色偷渡到对岸去。对岸的北元守军只是在此地驻防,虽然都知道前方正在和明军交战,但具体交战地点离得太远,他们也没什么警惕心理,根本想不到明军会突然冲到这里来。当他们睡到半夜时,只听到外面喊杀声一片,有些人连衣服都没穿好,就成了沐英的俘虏。
当沐英越过胪朐河抓获北元俘虏的消息传回南京时,朱元璋是哭笑不得:“这孩子是不是把自己当成霍去病了,也给我来了一出千里奔袭?”尽管沐英此次奔袭没抓住什么重要人物,但朱元璋依旧很开心,传令嘉奖沐英,自己还亲自写了一封信,向沐英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还说义母(马皇后)听到你打胜仗的消息后非常开心,希望你注意安全,好好吃饭。
沐英打了胜仗的确该嘉奖,但第四次北伐的首功显然应该是傅友德或徐达,我们再对比一下第二次北伐时的情景,傅友德作为僚机打了胜仗,却被朱元璋一通狠批,这其中的亲疏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在我看来,沐英虽比不上同一时期的蓝玉,但他作为朱元璋的义子,也没有给老朱丢脸。作为明初众多将星中的一颗,他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再看他从山背突袭长寨和千里奔袭胪朐河的行为,确实有点像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一样的成就功业,一样的雄姿英发。而且到目前为止,沐英还未真正走上人生巅峰,未来还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等着他登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