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4章 麻烦的日本

胡惟庸被杀了,他的罪名有很多,但翻来覆去也没脱离“擅权枉法”那一套。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一个做过大明武官的人出面检举:胡惟庸曾试图勾结日本人,阴谋陷害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朱元璋。

检举者名叫林贤,他曾是大明的宁波卫指挥使,正三品官。据林贤说,胡惟庸曾以重金买通他,然后上奏欺瞒朱元璋,说林贤这个官当得不称职,于是老朱就把林贤的官给罢了。林贤被罢官之后,胡惟庸立刻把他“流放”去了日本,目的是让他结交日本君臣,等胡惟庸造反时可以引为外援。

过了几年,胡惟庸找准机会上奏朱元璋,表示林贤过去是被人冤枉的,他这官当得可好了,我们应该重新起用他。朱元璋同意之后,胡惟庸立刻派人去日本找到林贤,并拜见了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奉上胡惟庸的亲笔信,双方详细策划了如何刺杀朱元璋。

林贤回国时,是带着一支所谓“日本使团”一起回来的,据说是为了向朱元璋进贡,加入大明的朝贡体系中。这支使团有四百多人,全部是武士假扮的,他们带来的礼品是一根非常大的蜡烛,但却不是实心的,而是在内部藏了很多武器。

结果呢?自然是“圣天子百灵相助”,朱元璋抓捕并处死了罪大恶极的胡惟庸,日本使团失去了内援,再加上足利义满并不是日本国王,所以没盖国王的章,礼部认为他们递交的国书不合规,也就失去了进献礼物的机会。于是,这支使团只得灰溜溜地坐船回家。

按照这个故事所说,林贤告发胡惟庸应该是在洪武二十年,可从洪武二十年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都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朱元璋对此事的态度。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编纂了一本《祖训录》,内容是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洪武六年,朱元璋第一次对《祖训录》进行重修,并在其中添加了十五个“不征之国”,意思是说这十五个国家不能打。在这十五个国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日本。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朱元璋第二次重修《祖训录》,并更名为《皇明祖训》。十五个“不征之国”没有删减,但却在日本的旁边加了一段备注,大意是说我虽然不打你,但你勾结奸臣胡惟庸,我也不打算和你交朋友,大家就当陌生人吧!而在同年十一月,朱元璋与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有过一次谈话,其间提及胡惟庸,依然在反复强调胡惟庸是因为“擅权枉法”被杀,没有只字片言提及他勾结日本人这件事。

这就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同年九月重修的《皇明祖训》说胡惟庸勾结日本,同年十一月的谈话又丝毫不提及此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朱元璋与刘三吾等人谈话的重点不在胡惟庸身上,彼时刘三吾在朱元璋手下已经颇得重用,老朱是在敲打他们不要忘记胡惟庸的教训,千万不能“擅权枉法”,只是略过了胡惟庸勾结日本人这一环节。

那么,胡惟庸到底有没有勾结日本人呢?明朝官方的答案是有,而我的答案是没有,编造这个故事的人根本就不了解日本当时的具体情况。足利义满是幕府将军,当时还不是日本国王,要等到后来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因足利义满向明朝称臣纳贡,所以朱棣主动加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编造这个故事的人大概不知这一细节,以为足利义满在朱元璋时期就是日本国王。

当时的日本处于分裂时期,南、北各有一位天皇。也有人认为,林贤所说的“日本国王”并不是指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而是指南朝的征西将军怀良亲王。这个说法也是有一些依据的,比如在林贤的供述中,那支日本使团的团长名叫如瑶,后来此人又多次前往明朝,皆是代表怀良亲王向明朝纳贡。

尽管人物是对上号了,但疑点依然很多。胡惟庸于洪武十三年正月被诛,而此时的怀良亲王正被北方势力打得上蹿下跳,他真有功夫派出一支多达四百人的刺客使团前往中原刺杀朱元璋吗?他图什么啊?

“胡惟庸勾结日本人加害朱元璋”基本是子虚乌有,这是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在当时对此事抱有疑虑的人同样很多,但朱元璋依然坚持认为胡惟庸就是打算勾结日本人陷害自己,其目的除了给胡惟庸添加“莫须有”的罪名,还在于朱元璋不太喜欢日本这个国家。

前文里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我就提过许多他与方国珍相爱相杀的事。老方不断地给朱元璋添麻烦,但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痛下杀手,这与他一贯强硬的形象不符,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朱元璋为何如此偏爱方国珍呢?”

实际上,这不是朱元璋偏爱方国珍,而是由于方国珍起事时间早,又长期在东海活动,早已与倭寇有了一定的交情。朱元璋之所以留着方国珍,就是希望他能成为大明与日本沟通的桥梁,一劳永逸地解决东部海患。毕竟朱元璋当时的大敌是北方元廷,而不是跳到海里和倭寇玩捉迷藏。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朱元璋不想惹倭寇,却无法制止倭寇不停地侵犯大明海疆。小打小闹暂且不提,早在洪武二年,就出现过倭寇大规模侵犯苏州、淮安和山东沿海地区的大新闻。

上文我说过“不征之国”,朱元璋认为此时不宜对日本等十五个国家用兵,可在此之前,日本就曾做出过擅杀明朝使者的事。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还一再克制自己对日本的怒气,可见对于刚成立的明朝而言,跨海攻打日本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对当时的日本而言,他们其实也不太怕中原大国。元朝开国君主忽必烈曾两次征讨日本,结果均是大败而回。朱元璋在考虑是否征讨日本时,自然会借鉴忽必烈的教训。跨海打日本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且当时的大明并没有海军,长江里的水军拉到大海里会怎样?恐怕只有天知道。

心里面的算盘是这样打的,但话却不能这样说,于是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说日本那地方贫瘠荒凉,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那地方的人口也不多,根本不足以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别看他们现在频繁扰边,实际上这是不祥之兆,不用咱出兵收拾,那边会自乱阵脚的。咱只需要选将练兵,以备不时之需即可。

什么叫阿Q精神啊,朱元璋这不就是吗?当然了,我并不是说朱元璋做错了什么,政治家的确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冲动。相较于元廷,日本对明朝所能造成的威胁确实也很有限。但总有这么些讨厌的海虫时不时冒出来刷一下存在感,实在也令人恶心,朱元璋虽然不对日本使用武力,却始终在想着通过什么办法收拾一下日本。

问大臣能得到答案吗?也许能,但儒生的脾气大家也该知道,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感化”“服膺”“教化”之类的言辞。总而言之,我们是圣人门徒,要学习圣人手段。这种答案在朱元璋听来,那是标准的“打官腔”啊,要是这种办法有效,这世上哪还会有争端呢?武将们的回答更不用听,无非就是“臣愿提精兵为陛下分忧”之类,听起来很给力,但并不现实。

朝堂上想不出好办法,朱元璋就吩咐各倭患严重的地方建言献策。这一招还挺好用,在洪武三年,莱州府同知赵秩上策,说莱州抓到了几个身份较高的倭寇,他们有资格与日本国王良怀(就是上文所说的怀良亲王)直接对话,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建立沟通渠道。

朱元璋一听这个消息,便立刻写了一封诏书,命令赵秩带着前去宣旨,诏书的内容是希望良怀能够认清现实,不要与天朝上国作对,只要乖乖进贡,以后大家相安无事岂不美哉?

良怀接到诏书之后,立刻表示愿意臣服大明,赵秩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可这份诏书似乎没起到什么作用,就在这一年的六月,倭寇继续侵犯大明沿海,从山东一路向西,温州和台州都留下了他们烧杀掳掠的身影。

朱元璋气坏了,立刻遣使斥责良怀不守信用,良怀则无辜地表示:“这不是我干的,我们日本现在分成南北两派正在打仗呢,这都是那帮北方逆贼做的坏事,别把锅往我身上甩啊!”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朱元璋又立刻派人与日本北方势力联系,好容易联系上之后,便要求北方势力停止派倭寇劫掠大明这一恶劣行为,否则自己将会出兵帮助南方势力。

北方负责人就是前文提及的足利义满,他十分委屈地向明朝使者表示:“我们北方势力才是正统,从不干这种缺德败兴的事,而且早就有向大明称臣的打算。南方反贼大大的坏,出动倭寇在我们之间制造误会,望上国皇帝明察!”

这么一来二去,朱元璋也被搞糊涂了,他们谁说的是真话呢?后来又转念一想,我管他们谁说的是真话呢,只要再出现倭寇,朕就和他们双方同时断交。当然了,这招并没有什么用,在数次沟通无果后,朱元璋表示断绝与日本南、北双方的往来。北方势力并未对此发表什么意见,南方势力的良怀却大大不满,他写信威胁朱元璋,说如果不重新恢复关系,倭寇活动将会更加剧烈。

良怀为何如此执着于和明朝恢复关系呢?难道他们不向朱元璋称臣就睡不着觉?当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和利益挂钩,良怀喜欢朝贡明朝,是因为每次朝贡他们都能大捞一笔。《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一件事:日本人滕八郎前往南京朝拜朱元璋,献上弓马、刀甲和硫黄等物,并转交了由日本僧人进献的两匹贡马。朱元璋非常开心,但他没有收滕八郎带来的礼物,反而赐给他大笔白银;日本僧人进献的贡马被朱元璋笑纳,并回赐了许多珍贵丝绸。

日本使团每次来明朝,都会带着一大批礼物前来,然后带走比这批礼物多得多的回赐。在良怀看来,我写一封表示臣服的信,再让使者给你磕几个头,就能换回大批物资,还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当然了,进贡归进贡,派倭寇洗劫大明沿海这种“无本买卖”还是要继续做下去的。

面对良怀言语极不恭敬的书信,朱元璋自然不会答应他的要求,并且命令他端正态度,你是做臣子的人,得有个臣子的样,别总干这种得罪天朝上国的蠢事,这样容易把自己给作死。良怀大概是滚刀肉,他并不把大明的言语恐吓放在心上,反而重新写了一封信,里面没有什么请求恢复关系的内容,通篇都在大骂朱元璋,这把老朱气得够呛。

可没过多久,日本那边又传来消息,表示良怀已经处于半隐退状态,这封信是他的政敌冒名所写,目的是破坏良怀与大明的深厚友谊。从那以后,日本但凡有什么大事小事,我们总能看到各种打着良怀旗号的倭寇势力,但同时又会出现不少向大明进贡的良怀使团,这可算得上是明初外交史上非常诡异的一幕,正所谓“东南西北尽良怀”。

明初之所以会在外交中闹出这种笑话,倒不是因为朝臣们水平不够,而是精力和物力不够。日本体量太小,无论怎么胡闹也无法使大明伤筋动骨,但北元不一样,他们时刻准备着杀回中原,如果不对他们多加防范,反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日本身上,那就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也正是因为元廷吸引了明朝太多的注意力,所以朱元璋根本没工夫去管周边小国的事,统统写进“不征之国”中,努力释放所谓的“友情”,至于对方领不领情,老朱暂时也管不了那么多。日本的问题,还是留给后世子孙去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