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风疹
概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出疹前5~7天患儿唾液及血液中。一般通过咳嗽或喷嚏等方式传播。本病多见于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
病因病机
中医学称风疹为“风痧”。本病由风寒热毒等外邪所致。外邪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而发病。初起风寒热毒邪从外侵袭肺卫,引起流涕、咳嗽、咽痛、发热等症状;继之风热毒邪由表入里,伤及营血,引起热盛疹出。
临床表现
1.一般儿童多见,急性发病,出疹前有服药史,无类似出疹史。
2.先见发热症状,1~2天后开始出疹,出疹期一般持续1~4天,皮疹为淡红色,形态单一,症状轻微,瘙痒不明显。皮疹未累及黏膜,伴有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
3.前驱期较短,1~2天即出疹,1~4天即消退。
治疗经验
(一)中医内治法
1.邪郁肺卫证
[症状]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轻微咳嗽,精神尚好,纳呆,疹色淡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偏红,苔薄白,脉浮弦。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桑菊饮加减:桑叶、白菊花、桔梗、连翘、杏仁、金银花、白芷、竹叶各10g,大青叶15g,甘草6g。
2.邪热炽盛证
[症状] 高热,口渴,心烦,疹色鲜红,疹点较密,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加生地黄、玄参、板蓝根各10g,甘草6g。
(二)中医外治法
1.青蒿、地肤子、花椒、薄荷叶各50g,将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取药液,用毛巾蘸取药液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1周。用于皮疹透发,肌肤瘙痒者。
2.桑叶、浮萍、野菊花、荆芥穗各30g,将诸药用纱布袋装好,加水煎煮,取药液倒入盆内,用毛巾蘸药水温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痊愈为止。
3.地肤子、浮萍草、荆芥穗、蝉蜕各20g,炒热装布袋内擦患处,每日1~3次。
4.扛板归、金银花藤、野菊花、金樱子各50g,加2000mL水煎外洗患处,每日1次。
5.鲜鱼腥草、鲜连钱草各120g,捣烂揉擦患处,每日1次。
防护措施
1.已经确诊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果与风疹患者有过接触,可口服板蓝根颗粒进行预防。
2.卧床休息,应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
3.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和油腻,多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宜多食瘦肉、禽蛋、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4.皮肤瘙痒时尽量不要用手挠抓,防止损伤皮肤,导致感染。
5.风疹流行期保护儿童和孕妇,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防传染。
6.多注意休息与保暖,饮食清淡,不宜吃辛辣、煎炸爆炒等食物。在妊娠早期(妊娠3个月内),尽量避免与患者接触。
病案与图谱
患者,男,7岁。全身出现红疹3天,伴发热、咳嗽、流清涕、烦躁、咽干、纳呆、小便色黄,舌红,苔薄白,脉浮滑,体温37.8℃,听诊:心肺(-),面部、躯干及四肢均有密集细小如痱子样淡红色丘疹,均匀分布,以背部为多。双耳后淋巴结轻度肿大,轻压痛。在外院做风疹病毒抗体检测诊断为风疹。西医诊断:风疹;中医诊断:瘾疹(邪郁肺卫证)。治法:疏风清热,退热消疹。予以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桑叶、白菊花、桔梗、川贝母、杏仁、白芷、甘草各6g,板蓝根、大青叶各10g。3剂,水煎内服。配合药渣煎水外洗全身皮疹处。每日1次。经内服外用治疗3天以后,热退咳止,精神转佳,皮疹消失恢复正常。图1-19、图1-20为患者治疗前的图谱。

◆图1-19 风疹治疗前

◆图1-20 风疹治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