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索录:第三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更加坚定自觉地走改革开放之路[4]

我本人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我不可能出国留学,回国后也不可能在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产业上取得成功。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之路,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探索的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与1987年我刚回国时的计算机科研与产业相比,现在的变化之大,令人惊叹!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已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加上几亿农民工释放的巨大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取得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爆发式发展。占世界人口1/5的一贫如洗的中国劳苦大众过上了小康生活,这是人类发展史的奇迹。今天我们要以“实践检验真理”的态度回顾改革开放40年,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更加坚定自觉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下面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坚持改革开放要排除“左”“右”干扰

人人都在讲改革开放,但每个人心目中的“改革开放”并不一样。要让“改革开放”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必须排除来自极“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这两方面的干扰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正确路线不断排除“左”“右”干扰的40年。改革开放在发展顺利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右”的干扰。在2004年开始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一批经济学家把中国发展高科技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引进外国技术,认为技术与资金一样都可在全世界自由流动,自己研发技术在成本上不合算,反对国家提倡“自主创新”。好在党中央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明确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科技十六字方针。而当国内外一有风吹草动,极“左”的干扰就会冒出来,1992年邓小平南行时就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中兴事件”以后,极“左”的思潮又开始抬头。我们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排除“左”“右”干扰,尤其是警惕邓小平说的拿“大帽子”吓唬人,可能葬送社会主义的极“左”思潮。

二、坚持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下开展自主创新

“中兴事件”后,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两弹一星”模式的举国体制上,甚至有人提出,中国要不计代价发展集成电路和基础软件。这使我想起了1958年进行的一场不计代价大炼钢铁的“大跃进”。今天,改革开放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不能倒退40年,再走闭关自锁的老路。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形势下如何推行举国体制,我们缺乏成功的经验,需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我们也需要更全面地理解全球化。当今世界的供应链分布在全球,不能要求所有的材料、器件和设备都自己做。不能动不动拿“受制于人”来吓唬自己,刺激领导的神经。关键是要分出轻重缓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外贸战略应该是“珍珠换玛瑙”,自己必须有可作为谈判筹码的“珍珠”。

全球化不应当作为经济领域的唯一目标和最高原则,要全面辩证地理解全球化和本土化。自由竞争的产品要推进全球化,但国外已形成垄断的产品,特别是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要强调通过国内市场培育本土高端产业。后发国家从产业低端走向产业高端,大多采取过利用国内市场保护和培育自主高端产业的政策。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不能重复历史上只靠关税保护民族产业的老办法,但完全靠企业参与全球的所谓“公平竞争”,完全靠市场这一只手,也不可能实现后发国家从产业低端走向产业高端。政府这一只手必须有作为,要在国内开辟一块市场做根据地,培育和发展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产业。

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扶植本土高端产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要通过政府采购和国内新产品首购等政策,理直气壮地推进高端产业本土化。去产能的任务留给市场,政府要转向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

三、创新驱动发展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人在沙漠中走路,由于左右腿用力有差别,往往在一个大圆上兜圈子。科研和经济工作也要“两条腿”发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一条腿”步子迈得大,“另一条腿”步子迈得小,或者把“两条腿”绑在一起,变成“单腿蹦”。

宏观而言,政府是“一条腿”,市场是“另一条腿”;科学是“一条腿”,技术是“另一条腿”;全球化是“一条腿”,高端产业本土化是“另一条腿”。就创新驱动而言,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条腿”,分散式的自由探索涌现是“另一条腿”;补短板是“一条腿”,育长板是“另一条腿”;突破核心技术是“一条腿”,打造产业生态系统是“另一条腿”;依靠龙头企业是“一条腿”,培育壮大中小微企业是“另一条腿”;等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第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两条腿走路”,实行了一系列“同时并举”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和科技上又积累了许多新的统筹兼顾的经验。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今后的路一定会越走越稳当。

四、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

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不同的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应该有不同的实施办法。一般而言,集中力量办大事需要有几个前提条件:一是目标相当明确,二是已基本形成共识,三是已发现可以领衔负责的领军者。如果目标还不明确,或者对技术路线争议很大,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一定能成功。目前中国的科技界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在一项任务提出来,自认为可以承担的单位可能几十家,因此互相竞争,乃至拆台,很难形成合力。国家关键领域的补短板要强调国家意志,不能完全采用市场竞争的办法,不要用鼓励竞争的方式挑动内斗,对实践证明有能力承担的两三家单位要进行合理分工,用政策鼓励他们合作。承担基础研究项目不一定看资历,主要看有没有新思路。但承担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要看历史表现,还要看有没有报国之心。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能够在一片质疑声中改变液晶显示产业的落后局面,走到世界第一,与京东方的历史基因有关系(请参看路风2016年写的书《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但要解决如何挑选承担单位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现在之所以几十家单位敢于伸手要项目,是因为做不好也没有惩罚措施。“汉芯”造假的陈进本人至今也没有受到惩罚。要有措施使能力不足的单位不敢伸手。另一个大问题是目前国家重大专项基本上都采用部级联席会议领导模式,各部委都有否决权,做砸了谁都没有责任。要好好学习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组织重大项目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