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为遗产的景德镇
作为世界手工瓷业中心,景德镇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其物质财富而言,景德镇是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瓷业著称的城市,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2017年景德镇御窑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拥有千年瓷业史的景德镇留下了瓷窑、作坊、店铺、街巷、民居、码头等物质遗产和仍在活态传承的传统制瓷技艺,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源,成为景德镇留给当代人的重要题目。
现有对瓷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对陶瓷业遗产的价值挖掘限于窑址、矿洞、作坊等单体建筑的碎片化解读,缺乏对瓷业遗产及其自然与文化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整体阐释。这里的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系统、产业经济系统、信仰礼俗系统、用地和基础设施系统等层面。例如,对于瓷业活动所处的自然环境尚缺乏系统性认识。第二,割裂看待了瓷业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关系。任何非物质的信仰、生产技艺等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空间中,而任何物质空间都是因为其中的文化属性才形成了场所的精神与特色。现有的5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进行保护和传承。近百处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单位也需要以瓷业技艺、文化习俗等文化内涵为支撑才能凸显其遗产的价值内涵。在本书中,瓷业都市的方方面面被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生产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被联系起来,编织出陶瓷业生产的遗产网络。
另外,景德镇的传统聚落营建中体现了诸多可持续方法,其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传统智慧是我们今天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具体来说,如何兼顾自然环境保护和城市扩张的需求,如何对生产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使其转变为城市营建的资源,如何在城市形态和建筑空间上形成紧凑、高效的利用模式,都是景德镇的案例所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
景德镇瓷业遗产研究依赖于对历史、地理和瓷业生产的了解,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包括地图、古画等图版资料,地方志书、陶瓷生产类材料等文献,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景德镇市档案馆、景德镇市图书馆的地方志书、馆藏地图和文献,以及笔者在哈佛大学地图图书馆(Harvard Map Collection)、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北京首都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等地收集到的景德镇古代地图与画作。本书综合使用文化地理学、建筑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除了对景德镇城市空间进行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分析之外,特别侧重于使用文化人类学视角和在景德镇收集的地方居民的口述史材料,从而对其空间进行在地的、文化的解释。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书应用了张杰教授在《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一书中“堪舆与空间设计”的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了瓷业聚落选址、堪舆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瓷业城市中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形成的特定空间模式。
本书的结构按照“系统—单元”的方式进行组织。第二章,介绍景德镇的地理区位,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的瓷业发展脉络和主要聚落特征,呈现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对瓷业遗产系统的影响,为后文的系统分析提供背景。第三章至第六章,研究景德镇历史城区瓷业遗产的系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产业与建筑类型、信仰礼俗空间4个系统。本书第七、第八章,以不同瓷业遗产单元(通俗意义上可理解为“历史街区”)为对象,来研究景德镇历史城区瓷业遗产的微观结构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在“系统”和“要素”之间置入“瓷业遗产单元”的分析性概念,是为了形成整合性的、尺度合宜又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析对象。其中,第七章在梳理、比较御窑厂诸多历史文献基础上,对其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考证;第八章则对生产型单元、商贸物流型单元进行类型化分析。
在绪论的最后,需要明确讨论对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本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景德镇传统瓷业时期,因此将研究范围限定在1949年以前。空间范围方面,本书聚焦于景德镇的城市区域(8),其周边同样与瓷业密切相关的乡村聚落并未纳入本书的研究范围。笔者参考了历史文献中对明清镇区范围的文字描述,比较了清代和民国的一系列古地图,确认这一范围从宋代以来逐渐扩大,到明清时期形成了范围比较稳定的建成区,这一空间范围包括:西到昌江(包括昌江以西的三闾庙街区),东到五龙山、马鞍山、杨家坞一带,北起观音阁,南达西瓜洲,即《浮梁县志》中所说的“陶阳十三里”的范围,总面积2.07平方千米(图1-1)。
图1-1 景德镇历史城区范围示意图
1—杨家山;2—雷峰山;3—饶家山岭;4—珠山;5—猪婆山岭;6—马鞍山
(1) 殷弘绪,原名佩里·昂特雷科莱(Père d’Entrecolles,1664—1741),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传教士。他的信中提及的“此镇有一百万人口”并不确切,实际数量应在10万人左右。
(2)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史系教授,研究中国艺术的著名汉学家,著有《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3) 景德镇最早体现瓷业遗产保护思路的规划方案源自1985年版《景德镇市总体规划》。但较为完善的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始于2002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局制定的《景德镇老城区保护整治和更新详细规划》,其为后续的其他保护规划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12—2020)》,以及陈家弄、彭家弄、葡萄架等街区保护规划和《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2014)》等。
(4) 笔者根据前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进行统计,其他的产业遗产还包括矿冶、盐业、制茶、制酒等内容。
(5)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传统产业遗产有浙江中国古瓷窑址、景德镇御窑瓷厂、江西铜岭和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万山汞矿遗址、芒康盐井古盐田、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中国白酒老作坊等。
(6) 中国古代城市分两类:一类为“城郡”,即通过国家规划形成的、以消费和居住为主要特征的、一定范围内行政区划的治所;另一类为“市镇”,即依靠经济活动自发形成的、以交易和生产为主要职能的城镇。
(7) 根据斯波义信在《中国都市史》中的研究,在清末诸市镇中,景德镇人口规模仅次于汉口和佛山,排名第3。其人口规模在清末所有城市(含府城)中位列第20。
(8) 本书为表述方便,书中有时会使用“镇区”“老城区”“景德镇历史城区”来指代这一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