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夏
不逢故乡之夏,已近十年了。清明前后,父亲就叫弟弟写了封信来,说家中今年作务着几十亩麦子,长势不错,看来很是一个好的年景,要我到时候赶回割麦子。我回信答应了,一来是搭个帮手,二来也很想饱尝一尝久违了的故乡的夏味。
异乡都市的夏,固然也是有的,但那个热劲,却令人委实有几许畏怯。蓊郁的树荫不显凉意,电扇的风也带着股燥热。降温的饮料诸如汽水之类,不经“冰镇”似不解渴。热到极限,以至终日不能事事,竟只顾觅寻一个稍微清凉的去处。傍晚之后,居民区的街市,便满是顾不及所谓风雅的下榻于露天的人们了。
稍觉秋意,市民们便要加件单衣,一边扣着扣子,一边相互寒暄着:“这个夏天可是熬过来了!”听感叹和庆幸的口吻,似乎夏天这个季节对于他们,多半是大自然赐予的一种不愉快而已。
在都市每年到了夏天,则总是要想起故乡高原上渗凉的土窑、翻卷着金浪的土地、田埂上深褐色的柳影、晒场上沾着麦香的夜风。那种热,在庄稼人眼里,会使镰刀在麦垄里奏出更脆亮的音韵,会使晒场上的碌碡将麦秸碾得发白而扬出饱满麦粒的热流。
夏天啊,故乡的夏天,在一年的四季里,倒是算得上一个最可爱的季候。
故乡人说,夏天是杜鹃鸟衔来的。这鸟儿,一身黑灰色,有着白色斑点的尾羽,腹部缀着美丽的黑色横纹。初夏时节,它时常昼夜不停地啼叫。在它亮丽的啼声里,山原上的麦子便一片片地从南凹黄到了北坡。
庄稼人从年前秋里,就把希望的种子播入土地,耐过了冬,度过了春,总算盼来一个收获的大忙时节了。忙前,得赶一趟集的,买些杈把扫帚、木锨麦钩和镰拐刃片。山原上终年缺菜吃,平时嚼嚼酸黄菜,收麦天却总要每户称得数十斤蒜薹,洒了盐腌起来吃的。
抽空儿,拣一个雨后的响晴天,耙了晒场,碾个平展浑圆。又拾掇好搁置久了的青石碌碡,拴好套绳,备好车马,磨快了镰刃。在杜鹃鸟儿一声紧一声的昼夜的啼叫里,庄稼人总要一天几遭地徜徉于麦田埂上,剥一粒麦颗用牙咬咬,禁不住给手心唾口唾液,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渴的欢喜。
我赶回故乡,麦子已喜开了第一镰。童年时候,怀里揣着野菜团子捡过麦穗,常受队上干部的白眼,有时将捡的麦穗连笼子被没收了去,而委屈得哭肿过眼睛。当回乡知青务农那几年,倒是充当过村里割麦子的一把好手。
山原上的麦子,比起关中道里的稀薄得多,不是弯着腰向前割的“走镰”,而要蹲在地上,边割边往前挪步。行话说“攥把割,压把放”,要不留麦茬,割过了的地里一片精光。地贫而民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播种收获的故乡人,已形成了这一古老的庄稼行里的规矩。那腰腿疼酸的滋味,想起来就让人皱眉头。以后久居异乡,便与镰把告别,可今日攥起来,手还真是生疼得脱皮沁血呢!
麦垄里,没有前些年一字儿微斜摆开的雁阵了,可麦子长势远比往年来得茂密厚实,来得灿灿然。用故乡人话说:“用手从这头一掀,那头都动弹呢!”其实,那是熏风吹的,呈现一种柔美软和的曲线。俗俚之语,倒也有几分诗的情味哩!
使镰人儿,三三两两,上下工时间不尽一律。每块田里都撒有抢收抢运的踪影,晨割一片早霞,昏割一片晚照,盛景煞是可观。没有会战(故乡人叫它“混战”)气氛,也倒井然有序,十分和谐。有人同太阳一道出工,已碰见在黎明中割完三五亩麦子的邻家了。有的人镰刃上闪着黄昏的残阳归来,同正要在星月下奏一曲镰刀曲的父兄嫂妹搭讪着。哪片麦子该割了,哪片还得熟上几天,家家心里有数,都安排得严密而精细。
几天工夫,一凹凹一峁峁的麦子,已边割边运,打扫得过了大半。缺少劳力的人家,或请了下原里来打短工的“麦客”助力,或邀来亲戚友人帮忙,倒也不算熬煎。运麦子的场景就各异了,有用小四轮拖拉机拉的,有用骡子、毛驴、牛套车拉的,有人曳架子车运的,也有人用绳子捆了背往晒场的。差别不可避免,但总算都弄到晒场上了,前后时间差也不过三几晌。
碾打,也是同时进行的。几家凑一个晒场,今天你碾,明天我打,后天轮到他,相互推让者多,争吵打架者少有。用牲畜拉碌碡的古老镜头已渐消逝,几家借用一台小四轮拖拉机碾场。往年碌碡得滚四五个钟头,如今个把小时就停当了。新的生产操作样式,新的频率和节奏,给了山原上的故土以喧然的音响。
夜晚降临,南风拂抚,每块晒场上有几家同时扬麦子。有的把窑院、脑畔、窑背也派上了用场。灯光里,星月下,世界上所有的,或露珠,或珍珠,或汗珠,或星斗都似倾注在乡间晒场。又如虹似雨,挥舞自如,那是庄稼人希望的结晶,一颗颗饱满浑圆的麦粒。扬场把式侧动身子,操着木锨在空中画一个个弧线。麦粒起落着,发出瑟瑟的清响。木锨则脆亮地响着,和着扫帚的轻音,似一曲收获的奏鸣。
晒场,像故乡的手掌,在这个收获时节的幽夜里,是那么沉甸甸的。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忙月天是杜鹃鸟儿催忙的,也是庄稼人依“龙口夺食”的乡言,恐天气骤变而使希望被命运夺走才越发忙迫的。
往年,也曾下过暴雨,以至冰雹,还传说哪个地方冰雹砸死过人呢!使得眼看到口的麦子被毁了。记得前些年有场冰雹过后,老老小小上地里去扫麦粒,连同冰凉的雹子一起,然后在田埂路上晒呀,拣呀,簸呀的。那泪水,比冰雹更凄凉,更沉重。今年也落了几粒豆颗大小的冰雹,其实不碍事的,庄稼人的眼皮便垂下了。忽见得云开雾散,又忙提着镰刀下地了,急急火火地,甚至忘却了吃午饭。
“有钱难买五月旱。”这话使故乡人很吃了缺水的苦处。山原上平时吃窖水,天旱了就到沟底刮泉水吃,或到十数里外的大河里去拉水。洗脸只用一碗水,脸盆是斜靠在墙根的。往往临吃饭了,还不知去哪儿弄桶水呢!如遇天上掉雨星,忙将水桶放于厦子的屋檐下,好接桶天雨做饭。即就这样,人们还总自慰:有钱难买五月旱。
殊不知,庄稼人在麦垄里,背着火热的炎阳,淌着顺脚跟流的汗水,耐着冒烟的嗓子眼儿,是多么需要水啊!故乡的水是因了金贵,才是那么香甜解渴吗?那绿豆汤,那黄泥水,在我饮来,远远胜过了都市的冰镇汽水之类饮料。我是用一双攥镰的脱皮沁血的手捧着它喝的,碗里浮着一轮火球,五彩斑驳的。田埂的柳荫又那么凉爽,绿荫是荡在金海之中的小舟,使人的心境为之酣畅、博大,我感到是尝到一点故乡的夏味了。
这时候,人们既盼雨,又怕雨。有时满天湿云,也落不了一滴雨;有时手帕大的一片云,便立时是大雨倾盆。也有先下几滴铜钱大的雨点,打得人脊梁生疼,伸出手来,一滴雨可以盛一手心。等正碾场的人们起了麦子,忙乱一阵,天却放得响晴了。这号玩笑,开得有点不合时宜。有时天边只起一线沉沉云朵,不打雷闪电,雨却徐徐地庄严地降临了。有人疑惑不定,塌了麦场,麦子漫在泥里了,不免垂头丧气;有人预见准了,早把场里地里收拾停当,大雨天得到了一个难有的酣眠。
雨后,总是很清凉的,甚至微有冷意。湿漉漉的雾霭,没了山原的沟壑村落。喇叭花亮了,灰条草暗了。牧童牵着羊儿去吃草,有的孩子在玩泥巴。庄稼人披了夹袄,蹲在了窑院前的原畔,抽着旱烟,隔沟隔凹拉谈。说的不外乎是夏收进程,相互夸赞或揶揄着,时而带几句粗话。
这时辰,故乡之夏情调,又似乎由热烈、紧迫、酣畅变得清悠、恬淡而更富诗境了。
为使庄稼人较好把握天气变幻,村里管大喇叭的电工小伙会准时播放天气预报。他和队长一样,作务着十数亩麦子,同社员一般要黑水汗流地抢收抢运抢打。他是挤出工夫开放广播的,往往在播完一折秦腔唱段后,才肯关上扩大机的按钮。
人们曾经厌烦过大喇叭,可如今似乎谁也离不了它。当喇叭播放天气预报时,人们都很关注。晒场上停了杈把,麦垄里停下了镰刀,似乎风儿也不吹了,杜鹃鸟儿也不啼了。预报毕竟是预报,尽管大半天气会报准,但也免不了三几次报错而失信。有人曾不信它,是因为上过当而误了事,最终还是信服了。大半人坚信它,也不因气象台的少许失误而抱怨,但却把大的预测与局部的观察柔和起来,得出自己的判断。也有人至今不大信,只见蚂蚁出巢、风箱发涩,还有人按“早看东南,晚看西北”的谚语办事。也有人尽管因信奉“广播说的”而显然失错过,还那么圣旨一样信服预报。
有天,早饭时分,喇叭又响了。传出来的是沙哑的声音,没有台电广播员的嗓音柔和好听。这沙哑的声音,庄稼人们很熟悉,但也久违了。噢,是队长在讲话了。人们停下筷子,大人忙唤孩子跑出土窑到院子里听个清楚,看队长说什么呢。有人受过过去“大锅饭”的窝囊气,一听队长声音便骂了起来:“这阵还骚情什么呢?指挥命令谁呢?也不和大伙一样,臭汗淌着黑天白日地干哩!”
喇叭里的队长没说什么“三夏大忙,绣女也下床哩!”“赶快下地,谁偷懒扣谁的工分!”旧话没有了,说那些,庄稼人谁不晓?只要有了土地,谁不知收时种时,不知晓夏天的意义和价值嘛!队长说的是夏粮预算产量和各家各户公购粮任务。这下,都屏住气听了。有每人得六百斤麦子的,大都在五百斤以上。公粮购粮加储备粮才每人满共六七十斤,何况今年“碌碡底下有货”,碾打的麦子肯定超产。
邻家们又打趣了:“今年麦子往哪倒呢?忘记再置买一个大荆条囤了!”有的爷们摸着小孙孙的头,乐了:“娃呀,有白蒸馍吃了!”
我离开故乡,是顺路坐了私人的小四轮拖拉机转乘火车的。
小四轮拖拉机载了几家公购粮,往粮站去了。家里交的麦子全是上好的,我和父亲、弟弟前一天晚上一起装的。庄稼人都嚷嚷着,今年得给国家交最好的小麦了。
母亲也为我赶磨了一袋新麦面,要我带到异乡的都市里去。我想,故乡的夏的情味,收获生活的深沉的哲理和诗意,全在这洁白的香喷喷的新麦面里了。
故乡的夏啊!
1982年8月3日于西安大雁塔
《铜川文艺》198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