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打工经济
巡检村人多地少,历史上就有外出谋生的传统。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4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外出人员逐渐增多。据《巡检村外出人员问卷调查》资料,209名外出人员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外出的年度、年龄和年数
据调查,209名外出人员开始外出的年度、年龄和年数,见表2-11、表2-12和表2-13。
表2-11 开始外出的年度
表2-12 开始外出的年龄
表2-13 到2009年已外出年数
表2-11、表2-12、表2-13的数据说明:(1)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年度,1990年以前8人,占3.83%;1990~1999年的49人,占23.44%;2000年以后152人,占72.73%。显然,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迅速增多。(2)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年龄,16岁以下8人,占3.83%;16~20岁74人,占35.41%;21~29岁70人,占33.49%;30~39岁44人,占21.05%;40年以上13人,占6.22%。据此计算,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平均年龄为25.7岁。与《巡检村村民家庭问卷调查报告》参加工作平均年龄“17.2岁”相比较,平均大8.5岁。这说明,多数人是在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劳动能力较成熟的年龄才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3)到2009年已外出年数,不足1年的18人,占8.61%;1~2年33人,占15.79%;3~5年46人,占22.01%;6~10年65人,占31.1%;10~20年39人,占18.66%;20年以上8人,占3.83%。据此计算,到2009年平均外出务工经商7.4年。从总体看,现有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已有较为丰富的在外务工经商经验。
2.外出的途径和培训
据调查,巡检村209名外出人员外出的途径和培训情况,见表2-14、表2-15。
表2-14 外出途径
表2-15 外出培训
表2-14、表2-15的数据说明:(1)从外出途径看,自找门路125人,占59.81%;亲友、父兄介绍74人,占35.41%;通过中介和上网各3人,各占1.44%;其他(多种途径)4人,占1.91%。这就是说,外出务工经商主要靠个人闯天下,其次是靠亲友、父兄帮忙,中介组织作用微乎其微,政府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可喜的是,网上寻觅已开始发挥实效。(2)从外出培训看,没有培训的164人,占78.47%;学校培训和拜师学艺各14人,分别占6.7%;政府培训5人,占2.39%;中介组织培训3人,占1.44%;其他(主要是多种形式培训)9人,占4.31%。这说明,外出人员中的3/4以上没有经过培训,这是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参加培训的人员中,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别占2.39%和1.44%,其作用微乎其微;相对而言,学校培训和拜师学艺各占6.7%,起了较大作用。
二 收入和支出
1.外出打工者的收入
据《巡检村外出人员问卷调查》资料,对外出打工收入做有效回答的有209人,他们2009年的收入情况及其分组情况,见表2-16和表2-17。
表2-16 2009年收入
表2-17 2009年收入分组
表2-16和表2-17的数据说明:
(1)从收入水平看,人均20399元,是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4]的3.96倍,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据统计,2009年20%收入最高的42人,人均收入35793元;20%收入最低的42人,人均收入仅14787元,前者是后者的2.42倍。
(2)从收入结构看,工资占95.06%,补助、奖金、社会保障等合计占4.94%。这说明,工资外收入的数量及其比重都非常有限。
(3)从收入分组看,10000~20000元组人数最多,占47.37%;20000~30000元组人数次之,占18.18%;5000~10000元组人数第三,占16.27%;不足5000元的占5.26%;30000元以上的占12.92%。
2.外出打工户的支出
据对巡检村342户村民的调查,打工收入占户总收入比重不同,消费结构也不相同。据统计,按打工收入占户总收入的比重,把342户分为6个组,它们的户数及其比重如下:打工收入为0(即没有打工收入)的158户,占46.2%;打工收入占户总收入20%以下的20户,占5.85%;21%~50%的31户,占9.06%;51%~80%的54户,占15.79%;81%~99%的40户,占11.70%;100%的39户,占11.40%。这6个组的户数、户均总收入、其中户均打工收入、户均打工收入占户均总收入比重的情况,见表2-18。
表2-18 按打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组
按照表2-18的分组,各组生活消费结构的具体情况,见表2-19。
表2-19 户均消费金额及比重
表2-19的数据说明:
(1)从户均生活消费支出合计看,存在着打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低,户均生活消费支出合计越高的趋势。它说明,打工收入比例越高的户,可能是人均收入越低的户,因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越低;没有打工收入的户,绝大多数是缺乏青壮年劳力的户(无劳力外出打工)和极少数最高收入户(不需要外出打工),则处于第5组与第6组之间。
(2)从户均食品支出看,存在着打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低,户均食品支出比重也越低的趋势。它说明,打工收入比例越低的户,可能是人均收入越高的户,因而人均食品支出比重越低;没有打工收入的户,多数人尽管是粗茶淡饭,但由于人均收入低下,因而食品支出比重仍相当高,处于第3组与第4组之间。
(3)从户均衣着支出看,第2组最高,达10.26%,反映出这部分村民已可在穿着上投入较多的资金;第3组最低,仅4.20%;其他各组都在6.5%~7.18%之间。
(4)从户均居住支出看,第2组最低,仅6.08%,可能是他们的住宅早已较为完善,无需再投入较多资金;其他各组居住条件较差,不得不再投入18.73%~29.15%的资金。
(5)从户均家庭设备支出看,第2组最高,达26.55%,说明这部分村民已可将较多资金投入改善家庭设备上;其他各组都在3.03%~7.5%之间。
(6)从户均医疗保健支出看,第3组最高,达25.69%,这部分村民可能是病痛较多而又有较强支付能力,因而在医疗保健上投入较多;其他各组都在4.72%~12.59%之间,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身体较好,不需多投入;一是尽管有病,需要投入,却无力投入。
(7)从户均交通通信支出看,第2组最高,为6.76%;其他各组也不低,均在366%~5.44%之间。它说明,在现有交通通信条件下,人流信息流存在着相对均衡化趋势。
(8)从户均文教娱及其他支出看,第2组最高,达21.1%,它说明这部分村民已在追求较高的非物质生活消费;第6组最低,仅8.2%,这与其食品支出占54.6%形成了鲜明对照,它说明这部分村民尚处于较低的温饱水平;其他各组都在9.6%~18.01%之间。
总体而言,打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与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打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高,人均纯收入越低;反之亦然。第2~6组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4.53%、27.70%、36.77%、35.48%、54.6%,就是最好的说明。至于没有打工收入的第一组,由于是极少数最高收入户(不需要外出打工)与绝大多数最低收入户(无劳力外出打工)的综合,因而恩格尔系数成为较高的32.76%。
三 影响收入因素分析
据对209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调查,影响他们收入的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地点、行业和职业等因素,其具体情况如下。
表2-20 性别、年龄与人均收入
表2-20的数据说明:(1)从性别看,男性人均收入高,21745元;女性低,17727元,仅及男性的81.5%。这表明,性别对收入高低有重大影响。(2)从年龄看,30~39岁收入最高,22274元;40~49岁次之,21047元;小于29岁第三,19789元;50岁以上最低,17613元。总趋势是两头低、中间高。30~49岁时期,体格最强壮、技术最成熟,因而收入也最高。
表2-21 文化程度与人均收入
表2-21的数据说明:本科及其以上收入最高,35130元;高中文化程度次之,25040元;中专职高第三,23644元;大专第四,21167元;初中第五,20016元;小学和文盲最低,分别为17361和17575元。这表明,文化程度是影响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其总趋势是文化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
表2-22 工作地点与人均收入
表2-22的数据说明:其他(包括到国外务工经商和务工经商地域不固定的外出者)组人均收入最高,65333元;本县级市(应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外出成本较低)次之,24050元;外省市区第三(多为经济发达地区),20724元;本地级市第四,19000元(外出成本较高,而收入比本县级市高不了多少);本省第五(多在其他县市),14845元;本村最低,仅13250元(一般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而且只是“兼业”)。至于巡检村所属的杨河镇,由于交通不方便,又没有多少企业,因而没有人到本镇去打工经商。
表2-23 行业与人均收入
表2-23的数据说明:运输邮电业人均收入最高,29187元;文教卫生次之,28000元;商贸餐饮第三,24500元;加工制造第四,19669元;社区服务第五,18524元;其他(行业不稳定者)第六,17517元;金融保险第七(卖保险的打工者),6300元;种植业最低,5000元。
表2-24 职业与人均收入
表2-24的数据说明:个体户人均收入最高,44417元;管理人员次之,28044元;其他(多为有能力的跳槽者)第三,27804元;技术工人第四,23236元;专业人员(主要是初级专业人员)第五,21518元;普通工人第六,16817元;营业员、服务员最低,1391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