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组织带来的问题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企业一直在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像是“资源红利”而非“管理红利”。在抢滩式成长中,诸多企业尚未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实际上是在“带病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下,这些阻碍组织效率的难题更加刺眼。
部门墙
从横向关系上看,金字塔组织最大的问题是“部门墙”,斯密和韦伯所谓的分工实际上是“很难分清楚的”。在大多数金字塔组织的企业内,员工都会感觉到,一旦跳出本部门涉及“横向协作”,就难以获取支持。
在金字塔组织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但又不可能做到像楚河汉界一样边界分明,一定会存在有“交叉职责”的区域。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交叉职责,认为研发、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分工很清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分工的难度不在于界定每个角色做什么,而在于界定每个角色在各种情况下做什么。说简单点,当上级责怪某个部门没有完成工作时,只要该部门能够“找到理由”,那么,职责就一定没有划分清楚。
例如,某个企业在生产上没能按时产出,耽误了交货期,老板责怪生产。生产却两头“找理由”:一方面责怪采购,认为采购没有及时进料;另一方面责怪销售,因为销售临时插入了任务,打乱了生产计划。采购觉得委屈,临时发起的任务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价格完成采购,但由于材料稀缺,根本不易找到,而且由于不能搭载其他采购形成集采优势,价格要求也达不到。销售则更加觉得委屈,发起购买的甲方是大客户,根本得罪不起。对于这种事情,上级(高层)很难判断究竟是谁的问题,各个部门各有各的理由,这就是职责没有划分清楚。
由于职责没有划分清楚,也不可能完全划分清楚,“交叉职责”就很有可能落到每个人头上,而且,企业内的规矩一般是“第一次做了这件事,就等于认领了这项工作”。为了避免这种“飞来横祸”,有交叉职责的双方都往后退,口称“事不关己”,“撇清”责任,并把别人的责任“坐实”。此时,双方都变成了最高超的“辩论家”,如果没有文件可依,又没有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双方之间就出现了厚厚的“部门墙”。
最可怕的是,这种“后退”几乎没有极限,部门墙因此会越来越厚。
我担任顾问的一家企业,某部门负责人居然将其职责简化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项该他做的事情,他都能轻易找到理由踢出去。老板觉得不妥,但又找不到理由来反驳。可能由于其管理风格民主,于是就出现了僵局,有几项任务居然找不到人来接盘。此时,任务分配的现场更像是一场“演讲与口才”的比试。
部门墙只是初级形态,往上走是高管墙,每个高管各自分管不同事业群,他们之间也有“墙”;往下走是团队墙、岗位墙……事实上,只要存在专业分工就会有“墙”,与部门墙大致相同。当企业内部的“墙”太多时,协同就成为妄想,企业内就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
隔热层[1]
从纵向关系上看,金字塔组织最大的问题是“隔热层”,韦伯、巴纳德、斯隆的授权也都很难把权力的边界“划分清楚”,这导致上下级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上来,任务落实不下去。
对金字塔组织原本的设想是,在专业分工之后将权力赋予各个层级,以便形成控制和监督的“链条”。因此,上下级之间有明确的授权界限,上级决策和完成重要事宜(如某领域的顶层战略设计),下级在上级决策方向和工作结果的基础上,决策和完成次重要事宜,依此类推,直到将任务落实到最微观的行动上。
按理说,这种“链条关系”上的每个层级都应该有明确的责权利,并向上级负责。但实际上,每个层级的责权利都是不明确的,或者说,下级通常不会获得明确的权力。
一方面,上级迷恋权力,“不愿放权”。这可以追溯到麦克利兰“后天理论”中提到的“权力动机”,掌握他人的命运本来就是一种动机。这种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更被加剧,因为以儒家文化作为底层的中国社会更加崇尚“权力文化”。
另一方面,上级有父权主义、父爱主义情结,不相信下属,“不敢放权”。这种情结也和儒家文化有关系,儒家文化本来就是崇尚父爱主义情结的。典型的现象是,上级总是看不惯下级,觉得下级笨,看不惯每一个细节,给下属修改文件甚至会改到标点符号等细枝末节。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知趣的下属并不会“向上管理”,明确自己的权力边界,以方便自己的工作,甚至获得成就自我的空间。因为,这样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挑战权威,甚至是别有用心,想牟取私利。
圆滑的下属通常会用“反授权”的方式消极应付,即把一项简单的任务分成十次来和上级沟通,俗称“早请示,晚汇报”。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一是要把工作节奏拖慢,让自己轻松点;二是要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潜台词是“你(上级)行你上吧,所有决策都是你做的,我可不担责任。”当然,这样做除了能够推过(责任),还可以揽功(利益),一旦事情做好了,那就是因为自己忠实地落实了上级的思路。但实际上,在这种模式中,下属充当了“二传手”,并没有为本环节的工作增加任何价值。
有些事真的不能细想,当上级不愿明确授权范畴,而希望保持“灰度”时,企业就会陷入一种风险——下属越俎代庖,收揽不该有的权力,牟取私利。为什么可以收揽到权力?这里面很微妙:上级没说给你某项权力,也没说不给呀!况且,在这个领域里,谁最了解上级的授权等级,当然是他的垂直下属!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秘书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领导身边的人,他们要办的事情,谁敢说不是领导的意思呢?下属(如秘书)对外号称是领导的“化身”,实际上把上级完全架空了,真要是出了问题,上级还真撇不清责任。
[1] 这个说法来自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2014年5月26日,张瑞敏在与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教授范德文的交流中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层管理人员阻隔了企业内的温度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