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仓规矩,还是押宝感情
我们盘点的五种模式,实际上是在往两个方向努力:要么想要把“规矩”说清楚,如流程再造和KPI管理;要么想要把“感情”维系住,如企业文化管理和中国式管理;当然也有想要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的,正如阿米巴管理。
重仓规矩
从规矩上说,流程再造和KPI管理几乎把能做的事情都做到了极致。
前者希望基于流程创造的最终价值,说清楚哪个环节需要进入流程,每个环节需要做什么。流程再造极致的企业,一旦流程发起,每个人需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全都有SOP文件的支撑,每个人的动作也都可以从一本“法典”(SOP系列文件)上找到依据。
后者希望基于分工,将企业的大目标下沉到每个人身上,说清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KPI管理极致的企业,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组KPI,能够“锁死”他们应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也使每个人对于企业的贡献一目了然。
在说清楚规矩的基础上,如果跟进严格的考核,坚持奖勤罚懒,员工显然就能够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如此一来,企业就将经营风险下沉到了员工的身上,所有人就是一条心,实现了基于战略目标(或用户价值)的协同。
理想状态是通过IT支持来运行这套规矩。假设所有工作中的信息基于软件系统全部变成数据,即成为“工作流”[1](work flow),那么,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将规矩明确到极致”。以KPI管理为例,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的规则取代人性实施“刚性考核”,考核指标(根据指向最终绩效的关联性)、指标数值(根据趋势预测)都由云端的算法来确定,考核所需的数据也直接从“工作流”中抓取……这样一来,实施考核的就是一个“全能的上帝”(由计算机虚拟出来的)。
但现实是,很少有企业的IT系统可以达到这个程度。所以,要说清楚规矩,还必须要老板自己深入业务,用权威和耐力来“敲打”员工。老板深入业务的程度,就决定了规矩的清晰程度。因为,规矩天然是不够清晰的,或者说必然经历从“不清晰”走向“清晰”的过程[2],需要老板基于其对业务的理解来划分授权、分工、流程协作等关系,做公正的“裁决者”。而换句话说,老板一旦远离现场,失去了对于业务的感觉,这个“裁决者”就会缺位,那么结果就一定是“规矩又说不清了”。
押宝情感
从情感上说,企业文化管理和“中国式”管理各显其能,“洋办法”和“土办法”都用尽了。
两者说到底都是在构筑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并希望员工基于价值观自动衍生出若干的行为规范,为企业“无私奉献”(只为信仰不为钱)。后者更具有中国文化中的“儒家”特征,更强调顶层权威(老板)的正义性,甚至有的把老板推到“精神偶像”的位置,这在中国情境中也许更加有效。
当所有人都有一套信仰,而这套信仰都与公司利益攸关,此时考核就是多余的。因为,每个人都会在金字塔组织为自己设计的边界(纵向的授权和横向的分工)之外多做事,好似“不用扬鞭自奋蹄”。尽管职责边界有可能不清晰,但那又何妨?只要是企业的事情,不就是大家的事吗?所以,当他们跳出边界做事时,其他人并不会觉得受到了冒犯,反而会其乐融融,因为大家会认为公司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
理想状态是真的有一位“精神偶像”,宣扬倡导一套“规则”。
但现实是,在凡尘烟火中很难找到这种境界的“精神偶像”,老板只有退而求其次变成“有情有义”的“带头大哥”。所以,要维系住与员工的感情,老板必须要身先士卒,用自己的事业热情来“鼓舞”和“感染”员工。但员工会根据自己的观察来修正对于老板的判断,老板的一言一行都被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员工还会出于不同的立场对老板下结论。老板人格的完善程度,就决定了老板与员工的感情坚固程度。一旦老板的人格受到质疑,所有的上述努力就成了被刺破的泡沫。
灰色地带
但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够具备神一般的领导力(更何况形成全员信仰的文化),也没有人能具备计算机造出的上帝一样的考核能力。所以,领导者管理员工,一定要“双管齐下”。
考核工具不是绝对精准的,只要有一点不精准,上下级之间就“说不清楚”。所以,考核工具只是个放大器,其背后还需要领导者的领导力。正因为领导力存在,即使下属对于考核结果稍有怀疑,也会认为“我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是继续努力吧”。
而领导力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只要员工有一点对于领导者的质疑,上下级之间也会“说不清楚”。所以,完全依靠领导力是不可靠的,只有具备考核工具支撑,员工才会服气。正因为考核工具存在,即使下属对于领导者的公正性有质疑,也会因为考核工具,而认为“领导者应该也没有针对我,指标(或目标)是既定的,考核出来就是这个结果嘛,我还是继续努力吧”。
这意味着,在金字塔组织的世界中,考核工具和领导力之间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考核工具不够精准时,就需要领导者的领导力进行调和;反之,领导者的领导力不够时,就需要考核工具来支撑领导的影响。这就是“管理的灰度”。所谓灰度,是一种在规矩和感情中的平衡与妥协,这被看作一种有效管理的艺术。
[1] 这是国外很流行的一个概念,起源于办公自动化领域。工作流是指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利用计算机在多个参与者之间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
[2] 正如华为进行了十余年的流程再造,从1998年引入集成产品研发流程(IPD)和集成供应链管理流程(ISC),到2009年引入集成财务管理流程(IFS),才算把几大流程基本打通。可以说,任正非在任何一个时点上稍微“放手”了,流程再造就一定走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