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坏的阿米巴模式
正因为领导者不可能是“圣人”,被领导者(阿米巴经营者)不可能是“信徒”,所以,阿米巴的定价总会被怀疑。当游戏规则都被怀疑了,阿米巴模式也会被瓦解。
举个例子,某企业实施阿米巴,开始内部模拟定价,但领导不可能核定所有的定价,于是只好让每个阿米巴上报自己的价格,当然还要求附带定价依据。阿米巴的定价依据是什么?要么是成本加成法,要么是外部标杆比对法,反正什么有利于自己就将什么作为依据。领导也不可能比对每个阿米巴报上来的“单位时间附加值”,定价很快就通过了。企业开始正式运行阿米巴模式。
但是,终端产品出来后,他们居然发现各个环节加成出来的成本比市场售价还高,产品要是按照这个价格卖,根本卖不掉。老板生气了,说:“你们这不是骗我吗!你们还信不信‘敬天爱人’的稻盛哲学?”于是老板让各个环节压缩自己的成本,各个阿米巴都说“我们的定价没问题呀”,老板没办法,从终端成本开始往回走,强行下压了每个环节的定价。大家不乐意,但也不敢多说什么。当然,也有企业直接绕过各自定价的部分,直接由财务或人力部门主导定价。
更大的问题来了,阿米巴们真的很有经营意识,它们想,既然你管控了我的单价,我就做大工作量。以IT阿米巴为例,对于一个小小的软件改动,它也要谈价格,而且一拖就是好几天。
采购这项服务的阿米巴疯了,说:“我不是搞IT的,你也别玩我,你不干,我去外面找其他人做。”
老板不干了:“你们不要嫌弃我的IT团队,对于我们的队友,要不抛弃,不放弃,你们怎么不‘敬天爱人’呢?”
采购这项服务的阿米巴崩溃了,说:“老板,你让IT阿米巴去‘敬天爱人’呀,它都不‘敬天爱人’,我凭什么‘敬天爱人’呀!”
说到这里,真正的问题似乎浮现出来了。领导定不出价格,只有在市场里通过比价才能“比”出真正公平的价格,而阿米巴模式更多还是提倡内部供应。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应该存在的“供应链”实际上就成为“供应棍”,即交易关系是固定的,但不像链条一样,可以找到其他的环节(外部供应商)进行重组。大家反正都卖得掉自己的产品,肯定就会索要高价或创造出工作量来做大自己这个环节的收益,击鼓传花式地把压力往终端推,最终倒霉的是终端。
老板为什么不开放外部供应呢?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不从内部购买服务,资源就会被闲置,更容易造成亏损。但一旦使用被保护经营的阿米巴,定价又肯定不可能是公平的。老板根本没有想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让部门成为公司,肯定会有一些部门被淘汰,否则那就不是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不敢再像之前设想的那样,定价之后就放手让阿米巴们开展经营,于是,他们开始收权,用“看得见的手”强势地协调交易。此时,阿米巴已经完全失去了经营的动力,阿米巴模式变成了一种“另类的绩效管理”,考核结果还是由老板决定,只不过计量绩效的形式不是KPI罢了。如此一来,传统金字塔组织下绩效管理模式的弊端再次袭来,大家“各扫门前雪”,完成任务就找公司要钱,阿米巴之间居然出现了“阿米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