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结果,不是方法
文化管理有用吗?这里面有个逻辑陷阱。
大多数被宣扬的企业文化标杆都是“倒果为因”,即因为企业成功了,所以它们形成的企业文化就被认为是工具方法。你可以将华为、海尔和阿里巴巴等年营收千亿元级的企业的优秀业绩,归功于它们的文化,它们也乐意承认。一些培训师也会传播自己的神话,说出“三流的企业做制度,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之类的话,并进一步说“要是不信,看看华为、海尔和阿里巴巴”。
问题在于,是先有机制再有文化,还是先有文化再有机制。如果是先有机制,那管理的胜负手就是如何形成合理的机制;如果是先有文化,那么老板就应该去当员工信仰的“大神”。
先说说文化能不能形成机制。老板希望企业有一种文化,能够让员工忘情投入。但没有机制而单纯依赖文化根本没用,没有哪种企业文化可以强到那种程度。如果真有这种可能性,那老板就必须是“大神”,企业就必须要类似“宗教”。至少,老板要像“稻盛和夫”那样吧。
再说说机制能不能形成文化。我们看一个例子:美国流媒体公司奈飞(Netflix)以残酷管理而出名,其人员引入、淘汰、激励等完全是与市场接轨的,再劳苦功高的员工,一旦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就会让其走人。奈飞甚至根本不做培训,他们觉得和成年人合作才是最有效率的。这看似不合情理,“没有文化”,但它的业绩好到让人惊讶,几年时间里在二级市场上估值增加10倍!奈飞认为:“公司真正的价值观和动听的价值观完全相反,是具体通过哪些人被奖励、被提升和被解雇来体现的。”[1]翻译得更简单一点是:“别看那些没用的标语、口号,你们公司给谁发钱,给谁扣钱,赶走谁,留下谁,这就是你们的企业文化。”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很清楚了,文化是结果,不是工具。当老板玩佛珠,满口之乎者也时,他身后会有一群员工在笑而不语。这还算好的,我在企业调研时听到过更难听的——“装什么装呀,他以为自己是神呀!”老板要员工当信徒,他们却宁愿当俗人。
现实中,善意的老板被心理学上的“虚假普遍性”[2]所蒙蔽。他们以为,自己对企业的投入和那些激动人心的口号一定能够感染员工,让所有人和他们一样对企业充满热情。但员工关注的是自己的收入。
当然,有“心计”的老板不一样,他们知道员工的诉求,也知道员工的反应,但他们将文化作为遮羞布,夹带自己的私欲,把企业文化管理设计成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套路”。让员工做事情的时候谈理想,与员工分钱的时候谈困难,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1] 原文是:The actual company values, as opposed to the nice-sounding values, are shown by who gets rewarded, promoted or let go。
[2] 我们总是过高地估计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false consensus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