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科病的外治法
第一节 中风(脑卒中)
中风,现代医学又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外治法疗效可靠,少有毒副作用,简便易行,价廉。
1.穴位贴敷
方药:红花20克,细辛10克,桂枝20克,桑枝30克,伸筋草30克,防风15克,海风藤30克,秦艽30克,炙乳香30克,豨莶草30克,当归30克,木瓜30克,炙没药30克,独活30克,干姜15克,千年健30克,威灵仙30克。
取穴:双侧合谷、双侧太冲。
操作:把药物研磨成细末,用水、醋或酒调成糊状。直接贴敷穴位,用纱布或专门的穴位贴敷材料覆盖固定。每次20~30分钟,一日一次,半月为一疗程。
方解:以上四穴为四关穴。其名称出自金元时期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除此之外,四关穴还可治疗半身不遂、失眠、情绪抑郁等疾患。细辛、桂枝、桑枝、防风、海风藤、秦艽、豨莶草、独活、千年健、干姜、威灵仙祛风除湿散寒,温经通络利关节;红花、当归、制乳没、伸筋草通络活血;木瓜平肝舒筋,和胃化湿。
另外,上方除可做穴位贴敷外,还可做中药热敷包及中药熏洗。
2.针刺
取穴:水沟、三阴交、曲池、外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
配穴:肝阳暴亢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者,加太冲平肝潜阳、清泻肝火;风痰阻络见舌苔白腻者,加丰隆健脾化痰;痰热腑实见腹胀便秘者,加上巨虚、天枢通腑清热;阴虚见心烦失眠者,加肾俞、太溪补肾滋阴;气虚血瘀见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者,加气海、肾俞补益元气。
操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方解:督脉入于脑,水沟属督脉,可开窍醒神,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二者为治疗中风的主穴;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疏通经络;足三里补气健脾以益气行血。
3.艾灸
取穴:气海、肾俞、足三里。
操作:以艾绒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穴位。
方解:气海、肾俞补益元气,足三里补后天之本以益气。该方法适用于气虚、阳虚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之患者,实证患者不适宜此方法。
4.耳穴埋豆
取穴:肾、肝、心、皮质下、脑干、枕、额。
操作: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每日按压3~5次,每次按压1~2分钟。保持压豆部位的干燥,如潮湿立即更换。一般留豆3天。
方解:肾可益精气,强肌肉;肝可活血化瘀、疏风开窍;心可养血生脉通络;额可镇静安神、通络止痛。皮质下可升清利窍、益心安神、健脾益肾;脑干可养血益阴、行气通络;枕可升清利窍、止痛安神。三者是治疗神经系统疾患的主要穴位。以上诸穴共用可奏调整阴阳,开窍醒神之功。
5.中药熏蒸
方药:当归30克,川芎30克,防风30克,黄芪30克,豨莶草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
操作:药置药雾发生器内煮沸,产生药雾送入浴盆,中风病人坐浴盆中受药雾熏蒸,每次20分钟,每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豨莶草活血通络;防风、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黄芪益气以活血。此法使药物从腠理毛窍透入,并偕热力,可起温经通脉之效。
6.中药足浴
方药:川乌20克,草乌20克,地龙30克,天南星30克,黄芪90克,当归3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
操作: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左右,待水温凉至患者能耐受时浸泡双足,每次加酒1000克,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浸泡1~2次。注意浸泡时浸泡部位无伤口、破溃等。
方解:黄芪大补元气,以资生血之源;当归养血和营,使阴生阳长,运化中州;川乌、草乌善搜血脉筋肉之风痰湿邪,并能温经通络止痛;乳香、没药散瘀血,化痰结;天南星祛筋骨之风邪湿痰;地龙善于走窜经络,祛风舒筋;酒为佐使,温经通脉以助药势,使药力直达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