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浙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及对我省的启示
山东省发改委
为加快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动能转换,2016年3月8日至11日,由省发改委副巡视员赵锋带队,综合处、工业处、财金处和省宏观院组成调研组,赴广东、浙江两省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两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做法,并就借鉴两省经验、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东、浙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做法
通过深入考察交流,总的印象是,两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行动快。中央经济工作会后,广东省立即着手相关工作;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就召集有关部门研究部署;2月28日,推出“1+5”的工作方案,各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二是思路清。两省不仅将工作重点转到供给侧上,更是放到改革上,创造性地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既有力推动稳增长,又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真正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三是招数实。两省从各自实际出发,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了一系列真招实招,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敢于冲破利益樊篱,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四是责任明。两省将五大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责任清、任务明,有政策、有抓手,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作中,两省坚持以“三去一降一补”为突破口,顺势而为、借势发力,做好了五篇结合文章:
(一)围绕去产能做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
两省在去产能过程中,不仅为了“去”,更是为了“转”;不仅做减法,更在做加法,坚持淘汰一批、转移一批、转型一批、培育一批,使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中剥离出来,提高了整体利用效率。
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两省健全了部门协作机制,精准施策、重点突破。强化分类处置。重点推进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加快出清关停企业,加快重组特困企业,优质资产打包转让,劣质资产尽快退出,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进行“一企一策”整治。广东省计划到2016年底,全省国有关停企业全部出清;2017年底,国有特困企业基本脱困;2018年底,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强化法治手段。广东省设立了“僵尸企业”破产处置绿色通道,简化审理程序,加快审理进度,浙江省成立了破产清算平台,同时两省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的作用,积极推进“僵尸企业”不良资产处置。2015年,浙江省法院系统受理破产清算及破产重组案件619件,比上年上升105%。强化准入标准。两省提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安全、技术准入标准,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严控过剩产能新上项目。2015年,浙江省在100多个集中区块淘汰和整治“低小散”企业(作坊)1.9万家,为新兴产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是有序转移过剩产能。积极推动省内产能转移,广东大力推动珠三角地区钢铁、石化等行业产能向环境承载力度强的粤东、粤西沿海地区转移。计划3年累计推动珠三角地区1600个项目转移落户粤东西北地区。积极推动省际产能转移,广东省开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不断深化粤桂黔三省的互利合作。2015年,达成合作项目71个,投资总额1021亿元。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广东省借助“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珠海—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一批合作项目,支持华为、中兴等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3年新增境外投资额达400亿美元。
三是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浙江省以“四换三名”(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名企、名品、名家)和培育七大万亿级产业(信息、环保、建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为抓手,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广东省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推动全省传统制造业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佛山市为高水平推进工业4.0特别是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门设立中德工业服务区,两国总理见证了该项目签约,该服务区通过举办国际路演、企业对接、高峰论坛等,较好地实现了中德资源对接,促进了产业智能提升。我们考察广工大协同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打破以往设计产品、推销产品的传统模式,改为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按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成立以来,研发创新产品60多项,申请专利400件,服务地方企业超500家,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超亿元,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是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浙江省首创并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第一批37个特色小镇集聚了近万名创业者和1900多个创业团队,第二批又启动建设30个特色小镇。每个特色小镇锁定信息、环保、时尚等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中的一个,3年累计投资不少于50亿元,突出“特而强”;小镇功能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力求“聚而合”;特色小镇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核心区1平方公里,且都要建成3A级景区,3年接待游客不少于180万人次,展现“小而美”。我们考察的桐庐健康小镇,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按照“乡村旅游、养生基地”模式,发展健康养生服务、中医药医疗保险服务、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四大特色产业,努力做到“养生不离家、离尘不离城”,成为富春山健康城的核心区块。
(二)围绕去库存做好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文章
两省深入贯彻国家稳定房地产、推动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措施,一方面,多措并举去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升级。
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广东省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行动计划(2016-2018年)》,加大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货币化力度,计划3年完成棚户区改造16万户;运用好“农民安家贷”等信贷平台,支持进城农业人口置业;通过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支持老旧社区居民置换新房;引导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库存工业、商业地产改造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将库存商品房改造用于扶持养老、旅游等事业发展。计划到2018年底,全省商品房库存规模比2015年底减少12.5%,地级以上城市商品住房去库存周期控制在16个月以内。浙江省把去库存作为房地产调控的首要任务,划出了一条土地供给的警戒线,凡是库存消化周期超过24个月的,以县为单位停止土地出让;推进“公转商”贴息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措施,公积金支持住房消费800亿元;通过“房票”、团购服务、货币补偿等方式购买库存商品住房,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态势。
二是促进城市升级。广东省提出“三旧”改造(旧城区、旧厂房、旧物业改造)政策,统筹平衡商业、办公、工业等改造项目规模。佛山市2013年起大力实施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3年投资千亿元推进103个项目,通过公共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宜居城乡、城市管理智能化建设等提升城市品质,从2016年开始,将实施两年延伸计划。浙江省积极推进“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在全省创建“无违建县(市、区)”。“三改一拆”腾出的空间,宜耕则种、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利用率达到60%以上。2016年,浙江省启动实施926个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1585万平方米,3年内城中村改造全面开工。
(三)围绕去杠杆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文章
两省坚持防金融风险与促改革创新两手抓,去金融杠杆与降融资成本相结合,较好地平衡了“去”和“稳”的关系,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积极处置不良贷款。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多层架构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联合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在传统“收购—处置—转让”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不良资产处置和资产管理的金融服务;搭建了浙江辖内银行业押品资产交易信息平台,集信息共享、集中展示、交易功能于一体,目前上线司法裁定、银行抵债等资产信息6000多条,有效提高对接成功率,加快了不良资产处置进程。佛山市推动银行机构对债务规模较大并有三家以上债权银行的客户成立债权人委员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共同研究确定增贷、稳贷、重组等处置措施。
二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针对担保链、债务链“双链”风险,浙江省各市成立企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政府牵头、银监引导、协会会商、企业自救、银行帮扶“五位一体”工作框架,在逐户会诊的基础上,将风险企业分为扶持类、挽救类和退出类,视情况采取授信聚拢法、银团贷款法、延缓追偿法、担保替换法、外部收购法、平移代偿法等“帮扶八法”,有效促进了“解圈断链”。广东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全面摸清金融杠杆情况及重点领域风险点,集中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和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较好遏制了非法集资和恶意逃废债蔓延势头。
三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浙江省充分发掘非银金融潜力,重点拓宽资本市场、股权投资、债券市场、市场交易四个通道,推动实体与金融互动升级,计划到2020年,直接融资占比达到3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超过1万家。广东省稳步扩大“政银保”试点范围,与中国人保合作设立了总规模121亿元的“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带动融资规模近1000亿元人民币。佛山市联合深圳创新投资集团设立100亿元规模的创新创业产业引导基金,设立6亿元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召开金融科技产业协同发展大会,80多家金融机构和200多家科技企业,达成了265个融资项目协议,总投资600多亿元。
(四)围绕降成本做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文章
两省实施降成本“一揽子”政策措施,大幅减轻企业负担,努力提振企业信心,切实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广东省出台降成本专项行动计划,确定到2016年底,为全省企业减负4000亿元,企业综合成本较2014年下降5%~8%。浙江省把“降成本”作为当务之急,具体目标措施将于近期出台。
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广东省对省定1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分两批免征其省级及市县级收入,自2016年10月1日起,全面实现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佛山市出台了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创业创新的40条“干货”,仅下调堤围防护费和价格调节基金两项,就可为企业减负5.2亿元。浙江省大力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近期将公布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预计项目可减少50%,收费可减少30%。
二是降低社会保险费成本。通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优化社保险种结构、降低运行管理成本等多种措施,逐步降低社保基金综合缴费率,目前广东、浙江两省分别为22%和2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和13.1%。广东省自2016年下半年起,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单位费率下调到5.5%左右;从2016年3月1日起,将失业保险单位费率从1.5%下调至0.8%;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上限从20%降低至12%,缴存基数上限从月平均工资的5倍降低至3倍。
三是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两省探索弹性出让年限、只租不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分期供应等多种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杭州市开展土地弹性出让制度试点,前6年租金按总地价的10%确定,期满后,根据企业意愿,按合同约定验收达标,再签订剩余年期土地出让合同并缴纳相应土地出让金,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广东省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探索现货市场、发电权交易等市场品种,允许大型商业用户参与直接交易市场,引入售电公司参与售电市场,通过充分竞争,降低用户用电成本。
(五)围绕补短板做好增强发展后劲的文章
两省立足自身实际,围绕薄弱环节,加大投资,优化环境,着力补齐短板,加快构建与新供给体系相配套的软硬件支撑体系。
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浙江省从2013年开始,持续推进“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统筹城乡建设、公共服务提升4大领域,建设1000个以上省重大项目,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亿元。广东省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1500多亿元,实施18项重大工程,力争使全省信息、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交通互联互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粤东西北地区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天然气气化率、移动宽带普及率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广东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单管理”,为企业提供了规范、透明、便捷的政务服务。佛山市全面推进“一门式”政务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时,从多个窗口、多个流程,简化为一个综合窗口全部搞定,目前已有282个事项实现“一门式”办理,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浙江省进一步深化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的政府自身改革,推行市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基本实现了“市县同权”。随着环境的持续优化,浙商回归保持“量质齐上”的良好态势,2015年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3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7%。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浙江省持续推进“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全面落实以“河长制”为核心的上下游协调机制,截至2015年底黑河、臭河、垃圾河基本清理完毕;“十三五”期间,坚决把劣五类水灭掉,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广东省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2600亿元,系统实施水面保洁、清淤清障、引流活水、生态河岸等工程,使重污染流域和城市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治理,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的城区、县、镇、村全覆盖;率先设立“环保警察”,对重点企业和园区实时在线监测,在全省开展联合执法和交叉执法,逐步从后端治污走向源头防污。
二、广东、浙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两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措施和经验做法,反映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新常态新作为,对我省具有启示借鉴意义。调研组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因势而谋、持续发力,以供给侧改革增强发展优势。交流过程中,两省同志都突出强调,过去推进转型升级的一些措施也属供给管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另起炉灶,而要与自身发展基础结合起来,顺势而为、提速加力,把落实“五大任务”的过程变成增强特色优势的过程。浙江省近年来打出的“三改一拆”“四换三名”“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都是从供给侧发力,在研究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时,予以充分吸收、注入新的内涵,发挥引领推动作用。广东省佛山市本土民营经济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提出“供给侧改革某种意义上是企业侧改革,企业侧改革就是民营企业侧改革”,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推进供给侧改革,召开千名企业家参加的民营企业家大会,出台40条政策措施,激励支持企业愿转型、敢转型、能转型。在同当地企业家交流中,调研组感到,这些措施极大鼓舞了民企士气,激发他们调整结构、优化供给的干劲。
我们应借鉴两省做法,按照“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的要求,在落实五大改革任务过程中深化战略、拓展优势、拉长短板。“深化战略”就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的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健全完善,持之以恒抓好落实,将改革发展推向纵深。“拓展优势”就是立足于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实际,对优势产业和领先领域进一步强化支持,通过主动减量、调整存量、引导增量,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特别是,我省轻工、化工、机械等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万亿元,一批特色产业具备规模优势,应完善和实施好22个工业行业转型升级方案,培育优势产业、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在市场调整周期蓄足动能,在景气回升阶段实现跨越。“拉长短板”就是围绕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对照先进地区标杆,从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查找差距和不足,着力补齐短板。比如,创新驱动是山东发展的突出“软肋”,全省有研发活动的单位占比仅为9.6%,比广东、浙江分别低5.4个和17.3个百分点。应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23条措施,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第二,必须敢破敢立、改革引领,以新理念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供给侧改革,重点在改革,动力在创新,离开改革创新则寸步难行。两省注重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市场机制,使“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得益彰、协同发力。浙江省大力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推动一系列区域金融改革,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广东省围绕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拧紧螺丝、提升效能,从压缩收费项目、到降低收费标准、再到2016年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从部门分散服务、到政务大厅多窗口“一站式”服务、再到2016年全面推行“一门式”服务,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佛山市历来有“敢饮头啖汤”的开拓精神,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了“三单管理”“一门式”审批、容错机制建设等改革;2015年,又提出建设“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大胆复制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在投资便利化、“互联网+易通关”等改革上实现突破。
两省经验做法启示我们,改革创新是改善供给体系的第一动力,只有敢闯、敢试、敢冒,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有效破难题、增活力。一是加大行政管理、投资、价格、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形成有利于效率提升的长效机制。二是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借鉴“市县同权”“零收费”“一门式”服务等做法,抓好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法治化便利化服务。三是在积极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同时,以各类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加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区、供给体系优化的示范区。
第三,必须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法治化手段破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黑龙江团审议时指出,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制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广东、浙江两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从不同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广东的同志谈道,与土地、税费等当期优惠政策相比,投资者越来越看重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该省在去产能过程中,主要依靠强化依法行政,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质量、能耗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避免行政命令“一刀切”。浙江省把依法实施破产作为处置“僵尸企业”的有力手段,在温州开展全国首批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改革试点,将平均审限由400多天压缩到193天,最短只需38天。2015年浙江省法院系统审结破产清算和破产重整案件312件,同比上升47%,通过司法程序化解不良资产1325亿元,盘活企业存量资金184亿元。
当前,我省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法制建设还有薄弱环节,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仍习惯于依赖行政手段。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一是更多运用规划、标准、价格、司法介入等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避免重回行政干预老路。二是依照《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的规定,支持各类企业规范改制、完善治理结构、做到依法治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清算或破产重整,进一步健全企业微观运行机制。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升信用信息和征信结果应用水平。四是在严守法律、纪律界限的前提下,按照“亲”和“清”的要求,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开展直接联系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活力。
第四,必须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提升。浙江省立足于产能过剩行业少、房地产市场平稳等的实际,针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实体企业遇到的突出问题,在全面落实中央确定任务的同时,先期研究并着重抓好补“短板”、降成本两项重点。广东省在五项任务中都明确了重点抓手,去产能方面突出国有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去库存方面注重解决好外来人口市民化、商业地产库存占比高等问题,去杠杆方面注重防范金融风险,降成本方面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减负助力,补短板方面注重加强以粤东西北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推动供给体系完善提升。
可见,两省在工作中都注重把握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选择最薄弱的环节,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力求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实质性突破,带动形成势如破竹的工作局面。从总体把握上来看,我省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较为平稳,而产能过剩、成本偏高、部分领域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问题突出,应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实施产能结构调整,加大正税清费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形成更有质量和效率的供给体系。从具体操作上来看,应着重破解影响供给效率的痛点、阻点。比如,据佛山一企业家反映,我省的工业企业土地使用税明显高于其他沿海省份,该企业佛山厂区每平方米每年缴纳3元,而在我省的厂区高达14元;我省社保基金综合缴费率比广东、浙江分别高5.3个和2.4个百分点。此类现象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应下决心进行调整,有效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获得感。
第五,必须协调联动、合力攻坚,以强有力机制保障攻坚战取得实效。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组织推动,出席动员大会,并对五个行动计划分别明确一名省领导挂帅;实行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去产能由经信部门负责,去库存由住建部门负责,去杠杆由金融部门负责,降成本由财政部门负责,补“短板”由发改部门负责;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情况纳入各市各部门绩效考核,建立工作台账,全过程跟踪督查,省政府督查室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视情况采取下达督查通知书、实地督查、省政府领导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推动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多次调度部署,正在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制定总体方案及补“短板”专项方案,其他方案近期将启动起草工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触及多方利益,关系发展全局,推进落实的难度不可低估。应在搞好谋划设计的基础上,明责加压,通力协作,形成集中攻坚的良好局面。
三、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我省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姜异康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做了全面部署,郭树清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列在2016年经济工作的首位。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积极行动、扎实推进,一些重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有关部门对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建成违规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省政府接连召开会议,对济钢搬迁改造和肥矿改革重组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比如,出台了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个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库存商品住宅去化周期18个月,比上年同期缩短3个月,已经趋近9~16个月的合理去化区间。比如,2015年我省因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而减免的企业税费负担为2150亿元,2016年将再为企业减免税费负担410多亿元。比如,我省许多重大事项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济青高铁、外电入鲁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中央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要在工作力度、政策精度、推进速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建议近期内,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机制,协同推进。学习借鉴两省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的经验做法,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上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省委、省政府的核心工作。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不仅在工作行动上、更在政策资源上,真正形成合力。要根据各地实际,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机制。要健全督导落实机制,每季通报进展情况,年底进行综合考核,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是摸清底数、研究方案。各牵头部门围绕分工重点领域,立即开展深入调研,查找重点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比如,在去产能方面,有关部门要在全面掌握我省过剩产能总量、结构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掌握重点企业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具体情况,运用市场手段、标准倒逼,提出分类处置的意见及配套政策。在降成本方面,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企业成本构成分析,并与广东、江苏、浙江及全国水平进行对比,围绕省级能够说了算、企业能够见实效的领域,研究具体降哪些、降多少,进一步清理压缩涉企收费项目。在此基础上,立足我省实际、找准关键环节、明确目标任务、研究推进方案。
三是对接政策,加大争取。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在去产能方面,国家将设立1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重点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引导地方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在去库存方面,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加快实行“人、地、钱”三挂钩等改革,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支持一批具备条件的县有序设市。在去杠杆方面,国家将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力度,并在部分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和融资等。在降成本方面,有关部委正在围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保费用、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方面,研究“一揽子”政策措施。在补短板方面,国家将启动一批“十三五”重大工程,重点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能源工程、“双创”示范基地、社会民生工程等。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对重大政策密切跟踪、深入研究、靠上争取,力争在重大政策资金、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重大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最大成效。
四是突出重点,聚焦突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重、难度大,不能全面开花,必须集中攻坚,实现重点突破。比如,在去产能方面,当前最迫切的是破解济钢搬迁改造、肥矿集团改革重组等重点和难点,科学研究政策、精心制定预案、加大推进力度,探索典型经验。在降成本方面,要围绕外地客商和基层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在降低土地使用税、减免省级收费、减缓社保费用、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尽快创新突破。在补短板方面,既要大力推进“两网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更要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领军人才等软件支撑。
调研组成员 赵 锋 王海林 王 栋 杨云广 聂 琪 向志强尚 华 张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