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6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壮大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

高密市政府研究室

为全面掌握全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深入总结推广经验做法,查找梳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近日,市政府研究室组织人员赴经信、商务等部门以及有关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强市、工业兴市”战略不动摇,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主攻方向,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工程,推进传统产业高端提升、主导产业做优做强。目前,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劳保制鞋、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基础较为牢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已经成型。具体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已达700亿级规模,2016年上半年,216家规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47.7亿元、利税总额30.8亿元、利润总额20.2亿元。机械装备产业达到400亿级规模,上半年,70家规上机械装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4.1亿元,主要指标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劳保制鞋产业达到200亿级规模,2016年上半年全市40家规模以上劳保制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6.1亿元、利税3.8亿元、利润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4%、4.6%和6.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劳保制鞋企业17家,利税过千万元企业16家,共生产皮革鞋靴1649万双,同比增长17.0%。同时,全市7家生物医药企业、10家节能环保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亿元、3.9亿元,增长19.1%和28.1%;实现利税1900万元、3227万元、增长22.5%和30.3%;利润1412万元、2307万元,增长24.3%和30.4%。

二、主要做法

高密市坚持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途径,通过“抓点”“连线”“扩面”“强体”,加快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工程,推动全市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843.8亿元、70.6亿元、4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6.5%、6.2%。

(一)“抓点”,即着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在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劳保制鞋等产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比较突出的龙头企业。一是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连续四年开展“百家企业提升行动”,围绕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本上升、销售渠道不宽等现实问题,从改善供给端入手,通过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领导包靠力度、强化协调调度等措施,努力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人工成本和财务成本,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孚日、豪迈、星宇、海宇、凯加、恒涛、康地恩等一批骨干企业率先转型发展,企业实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孚日集团连续10年保持全球最大家用纺织品公司地位,出口额连续17年排名中国家纺行业第1;豪迈集团发展成为世界最大轮胎模具制造基地、最大气门芯生产基地和有影响力的高端机械零部件制造商,连续4年登上美国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榜”。二是强化创新驱动。依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一所一基地”、高新区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做好“借力用力”文章,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采取定向购买、委托攻关、联合攻关等办法,突破核心技术,占领高端市场。目前,已建成潍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37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家、院士工作站5家,引进“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55名,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名标68件,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2%。三是加快公司制改制。制定出台《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关于推进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和上市挂牌融资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遴选中介机构等措施,促进改制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潍坊市分配的任务,2016年需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企业133家,目前已上报并完成94家。

(二)“连线”,即努力拉长增粗产业链条

针对企业间协作关系较弱、配套能力不足、专业化分工相对落后、一些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的现状,认真研究解决措施,加快补链、强链、壮链,促进各产业互联互补、融合发展。一是加强本土企业协作。坚持问题导向,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网络,不断强化企业间配套协作,补齐整个产业链条上的短板和缺项,把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把产品线向上下游拓展,形成联动发展格局。积极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引进、发展一批高端纺织、服装、印染项目,培育起上下游密切关联的配套产业链,并组织成立棉纺协会,引导行业抱团发展,初步解决了“受制于人”的问题;机械装备、劳保制鞋、木器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也积极寻求企业间的利益契合点,加强协作,促进了产业整体发展、互利共赢。二是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出台“三招三引”考核、重点产业招商等政策,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上半年,全市共新建项目50个,总投资额91.6亿元,到位资金19.1亿元。同时,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发挥“中国家纺名城”“中国劳保产业名城”“中国鞋业生产基地”等名牌效应,瞄准行业内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紧紧盯住不放,千方百计引进来、扎下根,形成了“引入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三是继续推进企业对外合作。鼓励更多企业主动“攀高枝”“结洋亲”,不断深化与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军企业的合资合作,开展产品、营销、管理等全方位创新,使企业实现高质高效发展,带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由本土化经营向国际化运营迈进。豪迈公司已与24家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2015年与世界500强的合作产值达到10.5亿元,约占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预计2016年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孚日与优衣库、宜家、迪卡侬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带动形成了以日、欧、美三大市场为支撑的全球贸易格局,在世界家纺领域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和企业品牌竞争力。

(三)“扩面”,即全力强化平台支撑

首先是推进园区提质升级。抢抓青岛国际机场、济青高铁建设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滨海飞地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不断提高项目招引和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电、路等设施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服务功能,目前,主要园区“九通一平”率达到90%以上。突出市场化运作,将财政无力承担的民生事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全市PPP项目“笼子”,目前已启动PPP项目9个,总投资51亿元,其中3个项目正式运作,投资额达11.5亿元。树立集约化服务理念,完善园区运行管理体制,明确企业和项目入园标准及扶持政策,建立园区内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小气候”。其次是加快流通平台建设。持续完善晟绮国际物流园、盛德物流园等平台功能,加快运作国际贸易中心,已入驻进出口企业30家以上。创新流通模式,鼓励企业加快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促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目前全市70%以上的企业建成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超过300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电子商务营业额占全市营销总额的10%以上,个体电商的各类网络店铺超过2000家,网络零售额超过10亿元。

(四)“强体”,即大力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提升企业质量效益,先后制定出台《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百家企业提升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兑现相关政策,奖优罚劣,树立起鲜明的政策导向。紧扣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和各项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引导基金、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成立产业咨询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产业企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政策咨询和指导服务,定向突破关键技术、共性问题和制约“瓶颈”,促进产业素质整体提升。完善企业帮扶长效机制,部门负责人深入企业现场办公,积极为企业分析形势、谋划思路、加油鼓劲,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全力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促进企业健康运行,推动产业集群、集中、集约发展。

三、存在问题

当前经济下行,各产业发展基本都面临较大压力,但产业不同,困难不同。经过认真调研,梳理出各个产业面临的普遍压力、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是资金链问题。一批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贷款难已成共识,资金宽裕的发展空间大,资金不足、贷不到款或不敢贷款的企业势必发展缓慢,部分小企业甚至停产。据调查,企业认为资金严重紧张(缺口20%以上)约占25%,明显紧张(缺口10%—20%)约占35%,有所紧张(缺口10%以内)约占40%。在企业转型升级时期,市场形势面临一些困难,但相关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却不同程度的退出,成为当前影响产业做大做强的突出问题。同时,由于部分企业抵押物有限,已不能大额抵押贷款。银行“嫌贫爱富”现象较为明显,对大企业、效益好的企业如豪迈集团,上门拉贷款;而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资信等级不高、不动产等可抵押物较少等原因,导致银行不愿意对其放贷。另外,虽然联保互保问题引发的金融风险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对企业互信等造成的打击,其后果有待观察。

二是产业链问题。部分产业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不突出,横向协作链和垂直供需链亟待拉长增粗。以机械装备产业为例,我市豪迈、高锻、科乐收金亿等企业集中了我市机械装备产业大量高精尖技术及人才,吸纳了可观资金,但与我市其他机械装备企业之间协作的较少,大都各自为政。科乐收金亿机械、润达机油泵等企业虽然在本市有几家企业为其配套,但都是“小打小闹”,很难“以点带面”。作为龙头企业的豪迈集团,因为技术门槛高,除恒信科技为其加工铸件外,几乎没有本地企业为其配套加工,很难分享豪迈发展的“红利”。

三是生态链问题。随着国家对环保、安全等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严,企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以劳保产业为例,我市大部分此类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水、气体及废料,没有形成规范、环保的处理方式,有的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随着国家对企业环境污染的整顿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劳保企业面临着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双重压力,而且此类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小型企业,就连星宇、登升等企业同样面临此种问题。

四是合作链问题。部分企业家胸怀不够宽广、境界不够高远,“抱团”意识较差,企业之间、同行之间,还一定程度存在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现象,一些企业降价抢客户或高薪挖人才,给其他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企业的这种不团结也给下游企业及外地客户哄抬炒作价格提供了机会,最终受害的是我市企业。

四、意见建议

(一)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

壮大产业集群,企业是基础,企业家是根本。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只有坚定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信心,企业家投资才有热情,产业转型升级才有基础。一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准确把握政商关系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政商交往新形态,着力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的制度,全力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促进企业健康运营、提质增效。二是营造最优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服务优化,加快健全“四张清单、一个平台”,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探索竞争性配置建设用地、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机制,全面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建立完善诚信体系,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重点,对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引导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严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行为,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发展环境。三是引导企业练好“内功”。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精神,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强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不断创造高品质产品,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努力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新提升、新发展。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政策落实不到位是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帮助企业走出低谷、健康发展,首要的是把现有政策落实到位。一是梳理落实政策。全面梳理上级出台的企业转型升级、上市融资、创新创业、公司制改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始终抓好我市出台的《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百家企业提升行动”的意见》《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关于推进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和上市挂牌融资的意见》等惠企政策的落实,力争把相关的专项经费、奖补资金足额兑现下去,在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的同时,坚定企业对政府的信心。当前,建议围绕国务院《关于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等上级一系列文件,尽快制定我市配套落实意见。二是加强政策宣讲。通过搭建宣传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各级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工作,深入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提升企业的政策知晓度,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扶持政策,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三是推动政策落地。建立强化督查机制,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突破“中梗阻”,确保政令畅通,推动各级政策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三)全力以赴帮扶企业

产业集群的壮大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部分企业遭遇订单下滑、生产经营困难、融资不足等难题,政府需调动各方力量,采取过硬措施,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市场分析机制,分析掌握企业现阶段的订单、库存、用工等情况,发挥人脉广泛、信息灵通优势,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夺市场、抓销售、促发展,破解市场营销难题。市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定期带队参加大型展销会,既当高密经济社会的“解说员”,又当产品的“推销员”,把我市产品更大范围地推广出去。二是帮助企业打通融资渠道。资金问题是企业面临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建议通过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向企业和重点项目投放更多资金,有力保证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继续实施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通过上市、股权市场挂牌、发债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破解融资难题。三是努力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全面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各项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健全完善服务体制,整合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办公室和产业集群咨询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职能,切实做好牵头抓总、上引下联、协调服务工作。继续发挥好企业联合会、进出口企业商会等机构作用,形成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服务体系。

(四)加快平台建设

良好的平台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载体,是吸引产业集聚的强大磁场。一是提高园区承载力。深入实施“集群布局、集成创新、集中突破、集约服务”发展举措,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营造产业生态。加快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滨海飞地工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产业集聚区的载体功能。以规划建设姜庄纺织品专业市场、会展中心和劳保鞋业商贸中心为契机,发挥阿里巴巴实力产业群示范园等平台作用,进一步吸引相关企业集聚,着力打响优势产业品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二是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完善科技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等平台,充分发挥青岛科技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一所一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科技园、中科智谷科技创业园作用,推动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三是完善流通平台。充分发挥电商孵化中心、泰华电商产业园、国际贸易中心等载体作用,加强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推动电商与工业生产、贸易流通等相互嵌入,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市场份额,放大我市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调研组成员 高兴才 郑 纲 李新勇 付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