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3.1 考纲解读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及教学方法。

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3.2 核心讲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1.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讲授型、自主探究型、合作探究型三种。

(2)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联系: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别: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本身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2.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入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类引入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2)“九段教学”策略

九段教学策略(或称“九段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九段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引起注意

阐述教学目标

刺激回忆

呈现刺激材料

提供学习指导

诱发学习行为(反应)

提供反馈

评价表现

促进记忆与迁移

(3)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该教学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创设情境

自主活动

总结转化

(4)“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动作定向

参与性练习

自主练习

技能的迁移

3.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1)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2)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要求这种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的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随机进入教学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以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呈现基本情境

随机进入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评价

(4)启发式教学策略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目标,孔子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该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知识的尝试。

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变式练习的尝试。

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

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5)探究式学习策略

探究式学习思想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后由美国学者萨奇曼将其进一步发展。探究式学习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选择课题。

解释探究的程序。

搜集相关的资料。

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分析探究过程。

(6)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

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而实际教学往往包含多种协作学习策略。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律及过程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教学对象: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存在信息技术

3.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关系

(1)民主化的教学

(2)人性化的教学

(3)互动性的教学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

(2)教学方法要有灵活多样性

5.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

(1)贴近生活

(2)探究学习

(3)因材施教

(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及其规律

1.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具有其特殊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智力与能力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身体方面的发展,即身体要健康;

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

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及性格等。

(3)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三、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一定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的知识结构。

知识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合理。

(2)教学观

教学所达到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定概括水平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对于理解来说就是最佳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由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组成的。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

机械学习

即学习者并没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根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

意义学习

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有意义学习材料本身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与新知识建立联系。

接受学习

即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

即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

(2)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3.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的建构性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社会性

a.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同一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b.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可以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从而共同解决问题或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

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强调在教学中应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合作解决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

(4)建构主义的策略观

在建构主义学与教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它们是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具体参考后续章节的介绍。

(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交流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意义的建构

a.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

b.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c.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6)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包括:

关注知识的建构。

依靠背景知识建构。

提供多极、复杂的真实表征。

提供真实世界的、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

支持反应性实验。

支持合作,而不是竞争。

注重学习者水平控制。

4.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

(1)多元智能理论包括的九种智能

语言智能

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以表达自己想法和了解他人的能力。

音乐智能

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

指有效的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体对事物间各种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进行思维的能力。

空间智能

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视觉世界有准确地感知,产生思维图像,有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辨别感知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

肢体——运动智能

指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突出特征为利用身体交流和解决问题,熟练地进行物体操作以及需要良好的动作技能的活动。

人际智能

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

内省智能

是有关如何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并善用这些知识来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

能够高度辨识动植物,对自然界分门别类,并能运用这些能力从事生产的能力。

存在智能

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类似问题的倾向性。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教学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弹性的、多因素组合的智力观。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积极的、平等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种多样的,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

5.混合学习理论

(1)混合学习的含义

Blended Learning(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实现混合学习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学生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然后充分吸收各种学习资源与教学服务,为己所用。而老师要紧随学生的需要,作为学生的陪练并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要真正实现“在线课程+教师面授”的有机结合。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1.相关概念解析

(1)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为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信息技术教学法

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

联系: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有操作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区别: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相对教学策略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形成和运用并不完全受到教学策略的制约。

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而且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对教学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分类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等。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3.信息技术常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方法简介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有讲解、讲述、讲读、讲评、讲演等多种形式。

教学过程

讲授法源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作了改进,传入我国作了修改,基本步骤: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方法评价

讲授法的优点是: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缺点是: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难以估计个别差异;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教练法

方法简介

教练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给以帮助与指导,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

提出任务与关键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方法评价

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进行主动学习。

(3)讨论法

方法简介

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问题和内容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进行知识与思想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以求明辨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讨论的主题——列出讨论提纲——讨论前的准备——展开讨论——总结。

方法评价

讨论有助于多种意见交流形成新的理解;讨论有助于吸收多种意见促使学生思想的转变;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如果组织不好,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于流于形式。

注意事项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宜用讨论法,因为一方面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和表达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学习的内容也不适宜讨论。许多基本技能需要大量的个别练习,也不需要讨论。

(4)任务驱动法

方法简介

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教学过程

呈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

方法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教学思想;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基于问题的学习

方法简介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分工——开展探究、解决问题——展示结果、成果汇总——结果评价与学习反思。

方法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交流合作;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

(6)Web Quest教学法

方法简介

Web Quest是美国伯尼·道奇等人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是一种以网络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内容往往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学生相互作用部分或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也可称“网络主题探究”。

教学过程

选择主题——设计Web Quest学案——为Web Quest学案网上安家——组织实施教学。

一般Web Quest学案包含以下六个部分:

a.引言:即“情境”,为学生提供主题背景信息和动机因素,并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b.任务:阐明学生在通过Web Quest完成对主题的学习时,要达到什么样的任务结果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c.过程:描述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

d.资源: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

e.评价: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f.结束语:这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

方法评价

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经验与工作量要求较高;学生要有学习主动性。

(7)范例教学法

方法简介

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规律独立地进行学习。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

“范例”的内容有三个特点: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教学过程

a.范例地学习“个”,即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b.范例地学习“类”,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特征。

c.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和切身经验的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方法评价

该方法从掌握具体技能操作到对一般规律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迁移效应。

(8)实验法

方法简介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利用仪器设备,控制实验条件,引起并观察、记录与分析实验现象,从而获得经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a.做好实验准备。包括三个方面的准备:设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思想、态度准备:

b.加强实验指导。

c.及时总结、评价。

方法评价

a.优点: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b.局限性:在时间、财物方面的耗费都较大。

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研究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实验和整理,认识教学现象之间、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寻求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途径。

(一)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课程研究

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本身的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的核心。

(1)要深入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

(2)要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3)要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2.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不仅是教学研究的关键,更是课程改革工作成败的关键。

3.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指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建立一种创新的教研机制和教研方式,为开展课程教学研究提供保障。

4.教育科研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善于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研究成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1)提出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方向;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成果; 进行系统分析,选定研究课题;

课题论证:请专家、学者或是在相关学科领域有科研经验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2)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应分析课题中的各种变量因素,准确地设立研究目标和提出假设,并且提出选择样本的方法、研究程序、研究手段、研究工具的设计等。

(3)制定研究计划

要开展课题研究,必须有一个研究计划指引日后的研究工作。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应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价值;研究实现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关键性概念的解释;研究课题的对象确定与方法选择;实施与操作方案、要点;研究进程的安排;预期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成员分工等。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研究的具体操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研究计划,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资料,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操作工具,获得研究结论。

(1)获取资料,认识事实

(2)分析综合,形成科学理论

(3)撰写研究论文与报告

3.总结阶段

教学研究工作的总结是对研究过程的整体分析、归纳和评价。通过总结,发现新的研究方法与课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推广科研成果的建议。

(三)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

(1)教育经验总结的概念

教育经验总结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度,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2)教育经验总结的类型

科学性总结

这种经验总结是力求对经验实质的揭示,能达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教学法性总结

又称一般经验总结,这是一种最普遍、最通俗的总结。

实践性总结

又称具体经验总结,这是一种对于教育实践说明性的经验总结。其撰写的内容与方法可以概括为:“活动过程+效果+体会”。

(3)教育经验总结的步骤

完整的经验总结过程,应当包括整理事实、解释事实和抽象事实三个环节,它也代表着经验总结的三个层次。

(4)经验总结的注意事项

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要全面考察,作综合性研究。

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不因循守旧,要有大胆的创新精神。

2.调查法

(1)教育调查的概念

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某种或某几种信息技术教学现象的现实状态或历史状态的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

(2)教育调查的种类

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

a.常模调查是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一般状况的调查,掌握教育的一般发展状况,如学期阶段教育、检查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水平是否达标等。

b.比较调查是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差异状况的调查。如升学考试、学科竞赛以选拔优秀学生或专业人才。

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

a.问卷调查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的、设计完整的问卷,搜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b.访谈调查是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引起被调查者回答问题,从而收集有关教育现状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

a.综合调查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该现象或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b.专题调查是一种调查内容较窄,仅涉及一两项内容的调查,或者仅就教育现象中的某个方面进行的调查。

(3)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

3.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的概念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旨在提高实践者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的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是解决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问题的良好途径。

(2)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两者都参与研究的全过程,包括计划的制订、实践、检测、反思和修正等。

研究环境即实践工作环境,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情境中进行研究。

在理论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两大目的中偏重于实践。一般行动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现或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改进实际工作。

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结合。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行动,所获研究成果马上在行动中采纳和应用,产生实际效益。

在行动研究中,阶段性的评价反思和连续性评价反思相结合。

(3)行动研究的操作模式

勒温的螺旋循环模式

a.计划:以大量事实和调查资料为前提,形成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然后综合有关理论和方法,作出研究计划。

b.行动: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

c.考察: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

d.反思:包括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的与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研究过程和结果,然后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调整下一步行动计划和工作构想。

埃伯特(D.Ebbutt,1985)行动研究模式

a.提出总体设想。包括问题的形成、问题原因的诊断、问题情境脉络的分析等。

b.考察阶段。即资料收集阶段。

c.拟订总体计划。计划的制订既要深入考虑整个研究的全部部属,也要安排好具体行动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环节,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根据评价结果,是允许修正的。

d.采取第一步行动。即把方案付诸实施。

e.监督行动与评价。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及特点进行观察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