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

2.1 考纲解读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2.2 核心讲义

一、课程的性质

(一)基础性

(二)技术性

(三)高速发展性

(四)实践性

(五)层次性

(六)综合性

(七)人文性

二、课程定位、总体价值及教育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1.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3.对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课程目标

1.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1)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设置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教学内容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体现出阶段侧重点,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教育的阶段性课程目标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

培养一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

养成一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形成一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培养一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规定和道德标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特点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3)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及选择的原则

(1)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要与小学和高中相互衔接

(2)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3)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中,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4)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

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5)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种形式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和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段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信息技术课程模块结构

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本模块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拓展模块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如下: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标准及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自身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5)使用合法的信息产品;尊重知识产权;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

2.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网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学会根据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主题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3)能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及抵制不良信息的方法。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区别和独特性。

(2)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

(3)学会使用常用的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

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根据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

(2)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3)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4)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和研究结论。

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1)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确定意图和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形式,并规划制作过程。

(2)综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等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恰当选择素材并形成方案。

(3)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5)根据表现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计算机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6)形成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并优化;比较信息技术作品与传统作品制作过程的异同。

(7)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结合自身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

(2)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3)根据学习社交的需要,设计并合理规划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

(4)认识到网络影响的两面性,遵循健康、负责和符合网络礼仪的行为准则,学会必要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法。

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五、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

(一)教学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要全面体现教学的模块要求,遵循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

(二)教材特色

1.从小学课程的以兴趣为主过渡到初中培养操作性、技术性,自主吸收知识的能力。 2.通过“章”、“节”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3.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均体现实践导向法的现代教育思想,促使教师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对于理论性的内容通过图示化、讨论化的形式表达,实现抽象概念的可视化。

(三)风格主线

1.初中版的风格是从兴趣、知识型向技术、理论型转移。

2.适应初中生的思考水平,在展开讨论、协同训练中进行学习。

3.为初中生升高中、升职中、就业三方面作准备。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协作或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树立信息的安全观念。

6.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