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化部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2013年,文化部立足于已有的基础,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基础运行维护、数据业务建设、门户网站建设、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和信息应用服务等方面取得进展,使电子政务真正融入文化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过程,基本完成了文化部2013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机制
为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统筹管理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文化部于2011年成立了信息中心,编制28名,下设综合办公室、信息化处、网络媒体处、数据处、技术保障处、专网与通信监管处6个处室。2013年,信息中心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中心编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了各项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修订了《文化部信息中心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管理制度》《信息中心综合业务工作单管理办法》等规定,使中心日常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各项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为推进文化部电子政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 完善文化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建设
(一)推进文化部业务信息专网建设,加强系统内业务协同
文化部业务信息专网(以下简称专网)是文化部信息化工作基础性、支撑性的网络设施。2013年,通过建设文化部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国37条专网线路、501台硬件设备参数配置及运行软件的统一管理,全面掌握了专网整体运行情况,规范和完善了运维管理流程,极大提升了运维效率。
目前,专网在保障视频会议、网吧监管平台等现有系统带宽需求的同时,还承载了科研项目申报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平台等系统,并承担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中视频申报材料的传输工作。在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认定工作中,通过专网平台接收申报单位的1000多份申报书以及对应的1000多个音、视频资料,通过业务专网传输的数据总量可达600G。实现与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的2594个项目保护单位间,268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资金评审和分配,以及全国17个生态保护区和1987个项目传承人的网上管理。
(二)突破创新政务外网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宣传主导作用
2013年,文化部圆满完成了政府门户网站第五次改版工作,网站实现了“服务架构明确化、网站设计标准化、展现形式规范化、用户体验人性化”的建设目标,新版门户网站已于2013年10月10月正式上线运行,三个版本的移动门户(安卓、iPhone、iPad)也同步上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国脉互联政府网站评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近70家部委、局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排名第10,并获得了“服务创新奖”。在“中国信息化研究与促进网”评测中荣获“2013年度中国政务网站领先奖第8名”和“2013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政务网站”。“文化资讯”栏目还被电子政务理事会评为“2013年中国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精品栏目”。
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工作力度。2013年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共发布各类政务信息16000余条,加大了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发布各直属单位展演讲座信息近600条,开展会议、“网上直播”活动12场,制作各类宣传视频14个,推出“热点专题”13个。
加强了文化部政府网站群建设和管理。加强新技术应用,建成文化部政府网站群云服务平台。2013年已在云服务平台上为办公厅(文化部社会组织网上在线网站)、机关党委(文化部党建在线网站、文化青年网站)、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网站)、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化厅政府门户网站)等单位提供网站建设及综合运维服务。
(三)启动文化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项目和非遗项目管理库建设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文化部与地方文化厅局和直属单位共同协商,提出文化资源数字化战略行动,着力推动部、省两级文化数据资源建设。通过统一标准、加强协作,做好全国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统一管理和交换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并按数据资源建设工作的近期目标,优先选取“文化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项目”为启动项目。非遗项目管理库的建设正在进行,初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全面的非遗政务资源数据库,为公众提供公示和查询服务并为非遗政务管理、学术研究等人员提供数据分析和形势研判等服务。
(四)深入开展等级保护工作,保障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013年文化部继续深入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有效保障了各类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部信息办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全行业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工作,通过调研汇总各地方文化部门和各直属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和定级备案情况,全面了解文化行业等级保护建设情况。据统计,文化部直属单位信息系统已全部完成定级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比率为74%。
三 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文化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具规模,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6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网站、卫星、手机等资源服务平台作用,围绕学习宣传“十八大”等主题,组织策划10余个专栏和互动活动,将1000多小时精品数字资源送到2000多个县级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落实良好,截至2012年底,已完成乡镇级19545个,街道1389个,社区7678个(共计28612个)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设备升级任务。
(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通过推进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攻坚收尾工作,形成了数字图书馆现代化的硬件平台、开放互连的软件平台和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2012年,国家图书馆与15家省级图书馆实现虚拟网联通,数字资源达700TB。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迅速开展,全国20多家省级图书馆和近100家市级图书馆完成了硬件配备。
(三)文化市场管理平台建设
文化市场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开发行政审批系统,对文化市场52项行政许可、150项业务流程进行统一梳理,启动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网上办事大厅。
建设网吧监管平台,目前中央平台已与全部省份的监管平台实现对接,可对全国12万余家网吧内的793万余台计算机终端实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进展顺利,工程(一期)补充项目完成验收。工程“一期”补充项目有效吸收并借鉴2011年“一期”项目工作经验及成果,围绕“民间文学”门类,完成了国家级名录项目“吴歌”的资源数字化采集、专题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化标准规范草案制定三方面工作。专题数据库共收录项目相关文字240余万字,图片6000余张,音、视频资料60多小时。
四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
文化部信息中心到2011年才成立,比其他部委平均晚了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文化厅局成立信息化机构的只有12家,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缺乏信息化的宏观管理和实施计划,文化系统各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基本上也是一事一办、一人一摊,这种业务建设模式无法形成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合理结构布局。
(二)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工程缺乏前瞻性
文化系统长期缺乏对行业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科学研究与梳理,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容易造成电子政务建设无的放矢、盲目跟风以及与文化管理需求的严重脱节。
(三)资金不足、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文化部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
文化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供给长期不足。尽管文化系统也开展了诸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并获得了一定的财政支持,但这些只是文化行业内的专项建设,没能形成全行业电子政务的体系化发展,无法支撑起整个文化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
(文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