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含义和译法探讨
一 问题的提出
读了笔者的同事白暴力教授在2013年第2期《学术评论》上发表的文章《通货膨胀是一个过时了近百年的词汇》以后,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也想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白暴力教授指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inflation”是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但是我国经济学界仍然将它翻译为通货膨胀,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将“inflation”翻译为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白暴力教授的意见使笔者想起34年前的一段往事。笔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1978级的硕士研究生。1979年,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和厉以宁教授邀请北京地区部分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举行了一个小型研讨会,笔者作为研究生列席了会议。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罗元铮教授在会上提出了与白暴力教授相似的问题:“inflation”已经不单纯是指货币的膨胀了,而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因此应该将它翻译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后来,北京大学陈岱孙教授走上讲台,他在黑板上写下“deflation”后说道:如果将“inflation”翻译为价格总水平上升,那么是否应该将“deflation”翻译成价格总水平下降?
陈岱孙教授的意思很明确,在当时的经济学文献中,“deflation”具有两个含义:一是实际产量下降和失业增加,二是成本和价格水平下降。前一个含义是更为重要的含义。如果将“deflation”翻译成价格水平下降,则不能反映这个更为重要的含义。由于“deflation”与“inflation”是对应的,如果不应该将“deflation”翻译成价格水平下降,也就不应该将“inflation”翻译为价格水平上升。
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学者们对“inflation”的含义和译法已经习以为常了。现在,白暴力教授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个讨论是有意义的,也想谈谈个人的见解。
二 “通货膨胀”含义的演变
白暴力教授指出,“inflation”的词汇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交战国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大量发行纸币,导致了通货膨胀。“inflation”主要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价格水平上升是通货膨胀的结果。白暴力教授对“inflation”原意的理解是正确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inflation”强调的是通货膨胀这个原因,而不是价格水平上升这个结果。
但是,如果认真查阅“inflation”的词源,它最早不是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而是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据英语词源字典记载,“inflation”最早于1838年出现在美式英语中,它指的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增加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词源上看,“inflation”也是主要强调通货膨胀这个原因而不是价格水平上升这个结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价格水平上升主要是通货膨胀因素导致的,对于“inflation”没有出现歧义。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变得更为复杂,对于“inflation”的理解开始出现歧义。关于“inflation”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按照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 (F. A. Hayek) 的看法,“inflation”的原意是货币数量过快增长,只有由于货币数量过快增长导致的价格水平上升才能称为“inflation”,由于别的因素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不能称为“inflation”。
第二种理解是按照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M. Friedman) 的看法,“inflation”指的是价格水平的上升,但“inflation”随时随地都是货币现象。
第三种理解是按照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 (P. A. Samuelson) 的看法,“inflation”指的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不仅货币因素可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非货币因素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这样,关于“inflation”翻译变成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翻译问题,它带有经济思想的意味。根据弗里德曼的思想,将“inflation”翻译成通货膨胀是准确的。根据哈耶克的思想,“inflation”翻译成通货膨胀也是可取的,但不能将非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水平上升称为“inflation”。根据萨缪尔森的思想,就不应该将“inflation”翻译成通货膨胀,而是应该翻译成价格水平上升。白暴力教授的建议实际上暗含他同意萨缪尔森的看法。
三 货币≠通货
从“inflation”的词源来看,通货膨胀的翻译是准确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 (the amount of money in circulation)。另外,从实践上来看,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金本位解体以前,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往往是通货膨胀。在金本位制条件下,黄金就是货币。通货即纸币和硬币是黄金的符号,它代表黄金流通。如果通货脱离黄金的数量而过快增长,就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的通货膨胀就是证明。正如白暴力教授所指出的,各交战国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大量发行纸币,金本位制受到破坏,结果发生了通货膨胀,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但是,在金本位解体以后,纸币只是通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通货只是货币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通货 (currency) 也称为现金 (cash),包括纸币 (note) 和硬币 (coin)。即使最严格定义的货币 (money) 除了包括通货以外,至少还包括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即存款货币 (deposit money) 或需求存款 (demand deposits)。
各国货币存量的定义通常分为狭义货币存量M1和广义货币存量M2。我国狭义货币存量M1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美国狭义货币存量M1包括如下货币:第一,在财政部、联邦储备银行、存款机构库存以外的通货。第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旅行支票。第三,商业银行的需求存款,但扣除存款机构、政府、外国银行和官方机构在商业银行的需求存款。第四,其他可以用支票来使用的存款,包括可转让的存单 (NOW)、自动转移服务的款项(ATS)。
以中国为例,表1说明,2000年以来,通货在狭义货币M1中的比例平均为20%左右。
表1 中国通货/M1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http://www.pbc.gov.cn。
因此,在现代经济中,增加货币供给往往不是采用发行纸币的方式。即使从“inflation”词源的角度来看,它也不应该再翻译为通货膨胀,而是应该翻译为货币膨胀了。
四 价格水平上升只是货币原因吗?
弗里德曼断言价格水平上升一定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笔者认为这种论断过于绝对。不错,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水平的上升往往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而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货币因素就一定不可能造成价格水平上升。
经济学是一门实证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很多事例可以证明非货币因素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例如,20世纪70年代,没有证据表明各国滥发货币,但石油危机的爆发导致石油价格暴涨,照样发生了世界性的价格水平上升。
关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和机理,虽然笔者不敢认同白暴力教授提出的关于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被动性的货币膨胀的看法,但笔者认为白暴力教授的总体分析是可行的。实际上,萨缪尔森已经对价格水平上升以教科书的方式给予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笔者基本赞同萨缪尔森的看法。由于本文的重点不是全面讨论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和机理,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五 关于“inflation”译法的建议
关于“inflation”的歧义,笔者认为有两种解决方法。
第一种解决方法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法:各国经济学界在研究价格水平上升问题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inflation”的原意进行分析,避免违反“inflation”的原意来套用“inflation”。例如,赞成哈耶克观点的经济学者如果分析的是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价格水平上升,应该使用“inflation”;在分析非货币因素造成的价格水平上升时,就应该使用类似于“价格总水平上升”(a increase in the general level of prices) 的表述。再如,赞成弗里德曼观点的经济学者在分析价格水平上升的时候,直接使用“inflation”。又如,赞成萨缪尔森观点的经济学者如果分析货币因素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应该使用“inflation”,如果分析非货币因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也应该使用价格总水平上升这样的表述。
很明显,既然认为非货币因素也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为什么一定要将价格水平上升表达为“inflation”呢?如果经济学者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使用具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第二种解决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果西方经济学者坚持使用同一个词语“inflation”来表示有所区别的两种概念,就需要考虑如何翻译“inflation”了。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不完全同意白暴力教授关于将“inflation”翻译为价格水平上升的建议。问题并不在于陈岱孙教授当年的顾虑。在现在的经济学的文献中,“deflation”已经一般表达为价格总水平的下降 (a fall in the general level of prices),陈岱孙教授的顾虑可以消除了。问题在于这样的翻译方法不准确。笔者建议翻译方法如下:如果经济学英语文献中的“inflation”是指货币因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应该翻译为货币膨胀;如果是指非货币因素导致“inflation”,应该直接使用它的定义,翻译成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这样,似乎更忠实于“inflation”在不同场合下不同的真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