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思路框架以及创新之处
本书的思路框架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揭示中国FTA战略是一个“自然生成的战略”,有一个日趋成熟的体系框架。近些年来,中国所进行的三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28]大致都与中国FTA战略有关。第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就是以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见表1)。这种区域贸易安排是紧密的、有约束性的,通常是指有关国家和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大幅开放市场,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像2001年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贸易安排《亚太贸易协定》(原《曼谷协定》),还有中国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签署的FTA以及内地与港、澳签署的CEPA都属于这种形式。第二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是区域经济合作论坛。这些合作机制通常是较为松散的、非约束性的,其合作内容通常是政策对话、贸易促进和信息交流为主,主要代表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上海合作组织(SCO)、东盟和中日韩(10+3)机制、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等。第三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是次区域经济合作。这类合作主要是从地缘上来说的,是指区域的一定范围内相邻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合作。其主要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来促进小的区域范围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像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等次区域合作机制等。
表1 中国正在商谈和建设的FTA/RTA全球具体分布情况一览表

通过对中国现有的三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分析,如果我们单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中国FTA战略仅指第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而要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中国FTA战略应该包括这三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在本课题中,笔者更倾向于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中国FTA战略。因为,第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应该被看作中国FTA战略体系框架构建的核心,而第二、三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应该被看作中国FTA战略体系框架拓展与深化的平台。核心的产生不是突兀的,事先往往有良好的平台铺垫。因此,从战略层面上来研究,中国FTA战略应该是一个包容更全面、更能反映实际状况的体系架构。为此,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践与探索的历程”和第二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拓展与深化的平台”。这两章是着意将中国FTA战略所涵盖的三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分成两部分。
在第一章中,主要是谈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达成的FTA,并对这些FTA发展的历程、成立的意义、面临的挑战或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本章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中国-东盟FTA、中国-新加坡FTA、内地与港澳CEPA、中国-巴基斯坦FTA、中国-智利FTA、中国-秘鲁FTA、中国-哥斯达黎加FTA、中国-新西兰FTA、中国-澳大利亚FTA、中国-冰岛FTA、中国-瑞士FTA、中国-韩国FTA等,限于篇幅,没有对正在谈判的其他FTA进行深入剖析。
在第二章中,通过对区域优惠贸易安排《亚太贸易协定》,区域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次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等的描述与分析,初步勾画了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拓展与深化平台的几个层次。当然,这里限于篇幅没有述及中国参与的其他的一些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比如,亚欧会议、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并不能因此说它们是不重要的。这些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增进了中国与相应的参与各方互信共赢的合作理念,为促使中国加快与各方未来达成FTA、升级与各方已签署的FTA铺平了道路。
本书通过第二部分的梳理,更为清晰地展示中国FTA战略推进的“脚印”以及可向全球波及的途径,真可谓:政经互动,增进互信;周边优先,全球布点;远近结合,逐层演进。第二部分是本课题的重中之重,着重阐述中国FTA战略在周边地区的深层战略目标,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就会发现,提出FTA战略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谋求建立以己为“轮轴国”、覆盖全球的FTA网络的宏伟战略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并不都是单纯地为了确保自己的国际市场安全。我们从它们的FTA战略文本中,都可以解读出经济以外的东西。比如,选择谈判对象的标准及其优先顺序都能够反映出,FTA战略是用来回报和巩固传统友好伙伴关系,确保周边或其他地区安全,抢占全球性“战略”要点,增加在未来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的筹码等。以美国的FTA战略为例,它就有着多种目的在内。[29]其一,推进地区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美国为了达到控制全球的目的,积极地推进地区政治、经济发展。通常先确定地区总的FTA发展目标,然后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在每个地区先确定重点发展对象,最后再将这些双边FTA融合成为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例如,美国在美洲自由贸易区、中东自由贸易计划以及东盟谈判计划中都是这样做的。其二,实行强大的外交政策。从美国和约旦、摩洛哥、智利、新加坡签署的协定可以看出,有些协定对贸易无足轻重,而主要是追求重大外交政策目标。这四个国家与美国的贸易加起来每年不到600亿美元,只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美国只想通过双边贸易谈判达到自己的政治和外交目的。它为了遏制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国家的国际恐怖主义扩张势力,同以色列签署了FTA;为了防止朝鲜等东北亚地区的核武器扩散,同韩国签署了FTA;为了控制东盟地区,同新加坡、泰国等签署了FTA;为了控制南美洲、拉拢巴西,同智利签署了FTA等。其三,提高其在世界贸易体系与规则制定中的领导地位。美国在五大洲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达成FTA,将促使其他国家加入FTA,这最终会刺激欧盟和日本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做出让步,加快其谈判进程。这样一来,美国就会试图将FTA谈判中达成的协议引入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规则制定中去,从而强化其在多边自由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其四,作为推广美国民主、价值观和维护安全的工具。[30]
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的FTA战略一样,中国FTA战略在其宏观战略目标之下也有着若隐若现的深层战略目标(只不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深层战略目标存在着自身差异)。经过研究发现,中国FTA战略在周边地区的深层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造以自身为平台的周边安全架构,确保周边市场安全、周边交通能源安全和台海安全,从而有利于周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应对。
在第三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视角下的周边市场安全”中,从“经济安全与市场安全”、“市场安全与WTO”和“市场安全与FTA”三个方面,来揭示中国确保经济安全的努力,具体地表现为确保国际市场安全。为此,中国在谋求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瓶颈”时,尝试着两条腿走路,即WTO与FTA。因此,本章的重点还是放在中国为了确保周边市场安全而选择WTO与FTA的两种境遇上来研究。
在第四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视角下的周边交通能源安全”中,首先从广义上界定了周边地区的范围,认为其包括整个亚洲和大洋洲。考虑到在研究中国FTA战略与周边安全问题的关联时,不可能一概而论,要选取几个切入点,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本书将从贸易投资便利化所需的交通合作和关系经济发展命脉的能源合作切入,限于篇幅,只对中国-东盟FTA和上海合作组织各自区域内的交通能源合作的建设历程、取得成就、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具体的描述与分析,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适时成立进行详细解读,来探析中国FTA战略的实施将会如何促使中国与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从而更好地化解周边安全隐患。
在第五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视角下的台海安全”中,分析了台海安全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FTA战略化解台海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中国FTA战略确保台海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1)固守双方在现有共同加入的WTO和APEC中的身份定位,防止和消除在多边、区域或双边经济合作中台湾地区有悖身份的企图。(2)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和地区与台湾地区以“主权国家”或“政府”等身份达成FTA。(3)坚持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达成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经贸领域“双赢”或“多赢”的类似FTA性质的经济合作协议。本章着重对“国共论坛”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协会与海基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第三部分就是第六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区域主义特征”的内容。在这一章中,笔者系统地梳理了新、旧区域主义产生的原因,对比了二者的特点,寻找了对二者支撑的相关理论,并试着对二者下了定义。接着,又总结出了中国FTA战略的六个新区域主义特征,即综合性、互动性、开放性、区域间性、多层性、主体性。这几个新区域主义特征是根据其他学者相关论文中对新区域主义核心特征的总结,[31]同时比照中国FTA战略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而得出来的。
本书的创新之处与思路框架的三个部分相对应,大致也有三个方面:一是扩展中国FTA战略所涵盖的外延,使其既包括“实践与探索的历程”,又包括“拓展与深化的平台”,这样一来就包括了目前中国所进行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FTA战略的体系框架和宏观战略目标;二是总结出中国FTA战略在周边地区的深层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造以自身为平台的周边安全架构,确保周边市场安全、周边交通能源安全和台海安全,从而有利于周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应对;三是对中国FTA战略采用新区域主义的研究视角,并分析和总结出中国FTA战略的新区域主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