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周边安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现状

首先是关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相关研究。

一是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内容框架进行研拟的文章。李钢的《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总体布局与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008)是目前国内在中国FTA战略研究方面比较成熟的一篇文章。该文借鉴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中国制定并完善实施FTA战略的规划,包括基本立场、谈判原则、选择标准、谈判模式和组织机制等。[9]其中,基本立场是:在世界多边贸易体系框架下,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同步推进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使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中国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通过建立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区,并不断完善其布局,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和企业的根本利益;促进与中国建立自贸区的各国经济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谈判原则是:(1)与WTO基本规则和相关协议保持一致;签署多样化自贸协定,不拘泥于FTA的名称,只要是有利于自由贸易并朝着这一方向推进的各种形式都可作为选择。(2)协定内容应统筹考虑,如全面性,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以及新领域,如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渐进性,从货物贸易起步,渐次向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等递进发展;选择性,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领域和敏感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排除在谈判内容之外,以切实维护自身利益;灵活性,实行早期收获等灵活高效务实的实施方式,尽早取得实际效果。(3)充分考虑对国内各相关产业的影响,既考虑农业、制造业和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各自特点、发展水平,还要考虑适当超前开放促进竞争,同时应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选择标准是:政治和外交上应是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体优先;经济贸易上应是互补性强、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市场容量相对较大、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区域组织;地缘上应是周边国家优先,然后是大周边以及其他地区的国家与区域组织;可行性上应是先易后难,考虑我国与对象国彼此能够接受的程度,逐渐拓展贸易自由化领域,扩大开放程度;时间上应是尽可能简易快行,避免复杂化,同时考虑与其他国家实施自贸区战略的现实竞争关系。谈判模式有:“一国两制”下的谈判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谈判模式;与发达国家的谈判模式;与过渡经济体(国家)的谈判模式。组织机制是:(1)建立健全机制。建议在中央一级成立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导机构,强化部际协调。(2)明确相关职责。研究、制定并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总体战略,包括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并以此为重点。(3)高度重视并加强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所涵盖的三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相关研究成果。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东盟FTA相关研究的论文与著述颇丰,还有就是上海合作组织(SCO)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等相关研究的论文与著述,而对于其他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研究的就不是太多了。此外,还有很多相关文章中只是罗列出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深入探讨。而本课题的研究克服了这些缺点,将三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分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践与探索的历程”和“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拓展与深化的平台”两部分,前者专门归纳和总结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成了的FTA;后者专门归纳和总结区域贸易安排、区域合作论坛以及次区域经济合作等。这样就更全面地展现了中国FTA战略体系框架的全貌,从而更易于让人从宏观上把握中国FTA战略的体系架构,了解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制约与联系。

三是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深度一体化”的发展新趋势进行探讨的文章。东艳(2009)等指出,近十年来,深度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区域一体化浪潮中的显著趋势,深度一体化也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新趋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注重推进深度一体化战略,深化与中国FTA战略相适应的伙伴国的经贸联系,配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逐渐减轻对现有主要贸易伙伴国构成的较为单一的外部市场的依赖。[10]

四是得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周边是首要”结论的著述。[1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10)的研究成果围绕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核心——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展开,重点探讨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与发展现状,中国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的网络构建,中国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中国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思考等问题,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了中国应对FTA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该著作认为,近十几年来,在全球多边贸易投资机制逐步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尤其是以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迅速涌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扩展和加深。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中国也适时地开展了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从中国已签署和正在谈判的相关协议的情况看,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对象国均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实际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到中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多年来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显然,首先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建立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基础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成为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核心。

五是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政治安全等领域问题的文章与著述。李艳丽所著《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研究》(2012)一书从三个层面来研究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目标与执行效果。首先研究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经济效应,并引用引力模型,将自由贸易区虚拟变量加入引力模型中,研究其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回归结果认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逐年下降,自由贸易区战略中的“非经济”因素考虑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次研究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国际安全的关系,认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石油安全以及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密切相关。最后研究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国大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影响,认为中国充分运用了自由贸易区战略,为大国崛起战略的执行谋求了有利的国际环境。[12]

韩国国际经济政策所(KIEP)的政策分析报告《韩中FTA的经济效益与政策含义(Ⅰ)》(2005)中专门有一小节研究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13]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逐渐增加了同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因此,中国对FTA的看法也由早前的怀疑变成了积极参与。然而,由于亚洲货币危机,RTA和优惠贸易安排(PTA)的扩散以及1999年12月WTO谈判受阻,中国开始加大FTA政策的力度。中国期望通过双边的FTA,(1)获得更优惠于目前WTO的待遇;(2)通过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以及改善市场准入来降低贸易成本;(3)使得中国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原料和装备;(4)使得中国消费者更易获得更廉价、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该报告继续指出,中国虽然急于同世界各地的国家和组织进行FTA谈判,但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周边地区。该报告认为,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FTA战略更有价值,因为中国倾向于将中日韩之间的国际政治问题转变成区域经济合作形式进行讨论。中国为了同日本竞争东亚地区的领导权,同美国减少政治经济摩擦、在朝核问题上合作,为了抢在日本前面同东盟达成FTA,与东盟签署“早期收获计划”。另外,中国同海合会(GCC)进行FTA谈判,目的是确保能源安全,想利用GCC成员国的丰富石油资源来满足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该报告虽然注意到了中国FTA战略确保周边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但它是站在韩国的立场上来分析东亚局势的,将中国FTA战略定位在同日本竞争东亚地区的领导权则有失公允。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片田纱织(Mireya Solís)(2009)或许有感于美国的竞争性自由化战略,提出了竞争性区域主义(Competitive Regionalism)的研究框架(2009),得出了“中国在积极地模仿其他国家的FTA的同时,与日本竞争的意识强烈。中国对地区贸易一体化给予强烈关注,为了在亚洲确立领导地位而利用FTA”等比较偏颇的观点。[14]

六是对亚太地区的美、日、韩、印、东盟等国家与地区的FTA战略进行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这些相关著述,[15]确实对本课题有所裨益,并从中发现对本选题非常有价值、有启发性的东西。但毕竟这些研究对象都是局限于别国的FTA战略,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对于中国FTA战略的研究还要“另起炉灶”。

七是新区域主义(新地区主义)理论的相关文章与著述。肖欢容(2003)的著作《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比较详尽地回顾了地区主义的发展历程。[16]耿协峰(2005)对于新地区主义的研究比较突出,他的《呼唤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一文对本选题有很大的启发性。他在文中指出,为了推动新地区主义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现在最需要做的学术工作是:回归中国本位、确立中国视角;树立大战略观念,构建具有东亚特点的地区主义理论框架;深入开展地区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提出“中国倡议”;加强对地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探讨东亚地区治理与善治的新机制。[17]在新区域主义的研究方面,郑先武(2007)的研究也比较突出,他在《“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一文中总结出“新区域主义”具有五个方面的核心特征,即综合性、区域间性、开放性、主体化、趋同化,对本课题的启发性也很大。[18]还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在做新区域主义实证研究时,喜欢将中国放在东亚地区或者是亚太地区。[19]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学者在这些方面研究做得也比较好,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八是对WTO与FTA的关系进行研究。国内外关于WTO与FTA的相关著作和论文都很多。笔者认为日本的高濑保凭着他在WTO总部工作的多年经验写成的《WTO与FTA:世界贸易组织与自由贸易协定》是一本具有基础性读本作用的著作。[20]当然更多WTO与FTA的内容可以登录WTO的官方网站,那里面的内容会更翔实。也正因为如此,笔者要对大量相关资料与数据进行整理,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出各国,尤其是中国达成的FTA所取得的绩效如何,比如,某一FTA占中国贸易总额的份额有多大,达成该FTA前后双方贸易额的变化程度等。

其次是针对周边安全的研究,这历来都是热点。有的学者从地缘政治视角进行研究,如朱听昌(2002)的著述按照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俄罗斯及中亚的地域划分来展开论述。[21]有的从大国关系视角进行研究,如杨成绪(2003)的著述按照政治及军事安全环境、经济安全形势、地区力量中心的层次划分来展开论述。[22]也有的从周边一些小国的视角来研究,如李大军等(2005)的文章透过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政策来探讨其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23]还有从“三维安全”的视角来研究,如许晓丽(2013)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对中国周边环境如何优化进行了分析。[24]另外,还有从中国的和平发展、睦邻外交政策和新安全观的视角,以及建构主义、软实力、非传统安全等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章与著述。[25]同时,周边安全研究的视野范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在不断地扩大。《中国外交:2011年版》一书在“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断深化”专题阐述中提及“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等概念,便是对“大周边说”的很好印证。[26]总之,目前从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视角进行周边安全研究的文章与著述很少。

本书还要对安全理论进行一番梳理。安全理论的研究是个大问题,历史悠久,内容又十分庞杂。简单地讲,安全,可以说是一种免于危险的境地或状态,也可以说是为了达到这种境地或状态而采取的行动和努力。安全理论就是针对安全的境地或状态的构成因素,已经造成不安全境地或状态的原因,以及防控不安全因素发生和不安全局面扩大的手段和途径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一系列相关理论。目前安全理论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有很多相关理论。纵向上可由“不安全(比如,战争)—安全—防控(确保)安全”三个粗略的阶段划分相关的安全理论,而横向上又可由“经济—政治—国防—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的领域划分相关的安全理论。本书的研究则在纵向上侧重于防控(确保)安全方面的安全理论,横向上则倾向于“复合型”的安全理论。因此,本书重点关注的是“安全复合体理论”(又称为“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安全共同体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轮轴-辐条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等。[27]本书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纯粹的安全理论研究上,而是将这些理论作为探究中国FTA战略的宏观与深层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学术研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