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公务员的好榜样(3)
2.理想在于践行,信仰在于坚守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作为一名公务员,如何在各种新的考验面前,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更好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只有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是牢固的,因为真懂才能真信。
其次要注重自身修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觉地用党性原则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反省自己,不断地自敲警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
再次,把理想和信念要落实到工作当中。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让党和人民满意,才能说自己真正具有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对理想和信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理想在于践行,信仰在于坚守。作为公务员应有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身体力行作表率,做到知足不贪,知节不淫,知行合一,人正气正。
没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合格的公务员;离开现实工作谈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公务员。作为一名公务员,既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牢记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浩然正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公而忘私的人
从前,在迪河河畔住着一位农夫,他是英格兰最快活的人。他从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生活虽然艰难,但他每天都像云雀一样欢快地唱歌。
国王想,一个农夫怎么会有那么多快乐呢?国王决定去拜访这个农夫。
国王说:“我很羡慕你,如果我能像你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我愿意和你换个位置。”
农夫说:“我肯定不换。你只知道需要别人,而从不考虑别人需要你做什么。我自食其力,因为我的妻子需要我照顾,我的孩子需要我关心,我的土地需要我经营,我的邻居需要我帮助。我爱他们,他们也很爱我。这使我很快乐。”
国王说:“你还需要什么?”
农夫说:“我希望别人更多地需要我。”
国王说:“不要再说了。如果有更多的人像你这样的话,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这个故事让我们豁然开朗,需要是一种索取,被需要是一种忘我的付出和满足,它使我们在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常常给自己带来人生的幸福。
许多人之所以被我们铭记在心,就是因为他们奉行了“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这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原则。沈浩,无疑是最好的代言人之一。
2003年底,按照安徽省委的部署,财政厅要选派一名优秀干部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厅党组立刻想到了沈浩,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就爽快答应了。当时,同事们都担心,他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妻子在银行工作还十分繁忙,长时间到基层去,家里怎么办啊?可沈浩什么也没有说,克服了种种困难,安顿好家里事情后,便赶到小岗村任职。在小岗村,他是没日没夜地干。由于妻子工作十分繁忙,自己又长期照顾不到家,夫妻俩不得不放弃合肥良好的学习条件,把女儿送到老家萧县读书,这也是他感到对女儿最愧疚的。
他刚到“小岗”时,群众都对沈浩抱着怀疑的态度,有的群众当着他的面问:“你一个省城来的年轻人,能改变小岗的面貌吗?”他当时就下定了决心,要想得到群众信任,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干出几件事。
三年多的时光一晃而过,沈浩向组织和小岗村的村民递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时,他本可以离开小岗村回到省城去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群众已经离不开他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我们这些人什么都不怕,但是就怕沈书记走啊!”在沈浩完成三年选派任务前夕,小岗村的村民就决定向组织建议把他留下来。
2006年底,98户农民像当年搞“大包干”那样,按下鲜红的手印,到省委选派办和省财政厅要求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工作,带领大家再干三年。面对98颗鲜红的手印,面对组织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小岗村刚刚步入发展的正轨,他实在难以割舍。经过痛苦抉择,沈浩决定为了“小岗”牺牲“小家”。他说:“在小岗待了三年,习惯了。再留几年,与大伙儿再努力干几年,小岗村未来发展的基础应该更扎实。”
2008年,胡锦涛同志视察小岗村时,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沈浩心中的责任油然而生,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我握着总书记的手的时候,一切到2009年12月,沈浩在小岗村第二个任期就要结束了。”越临近这个时候,小岗村村民心情越矛盾,想继续挽留他,但考虑他长期远离家庭又于心不忍。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他们还是再次按下186颗红手印……在沈浩去世的一个月前,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对他说:“沈书记,现在三年又到期了,我们还想留你再干三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
没想到一个月后,沈浩离开了人世。严金昌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沈浩的哥哥沈明儒说:“沈浩中秋节回家时跟我讲,‘小岗的发展已迈上了快车道,如果组织要我再留下,我一定带领小岗人民再大干几年,把农村改革第一村建设成全国的强村、富村’。”
在沈浩的事迹报告会上,李源潮同志说:“他为我们党员干部立了一面镜子,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和他对照,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群众、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责任、怎样对待人生。”
的确,我们每一个公务员都应时常拿沈浩的做法照一照自己,如果我们有这种为“大家”舍“小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集体和国家的思想和行动,并时刻拿榜样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标准,自己的境界是否符合一名优秀公务员的要求,把群众的需要当做自己最大的成功和快乐,我们就能像沈浩那样,不管在哪里,不论职务高低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只问耕耘,不求回报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是要一切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主动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事,甘当无名英雄。杨善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另一个榜样!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杨善洲常说:“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这句话杨善洲记在日记中,更记录在他为官几十载的行动中。
退休之后主动请缨回家创办林场改造荒山的杨善洲,除了拿自己退休后的一份退休金,在林场拒绝拿一分钱工资,只接受每个月70元钱的生活补贴,后来随物价水平,涨到了100元。林场曾多次要给他一个月500元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去:“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不仅不要钱,他还倒贴钱。他下乡、出差都是自己掏腰包。22年里,他在林场从没开过一张发票,没报过一张单子。
按照当地政策,引进资金可以有5%~10%的提成,按这个额度计算,杨善洲这些年前前后后引进的资金应该有40万元的提成,但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他说:“拿工资就要干活,引进项目是本分。”
在杨善洲的带领下大亮山成了聚宝盆。有人算了一笔账: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达3亿元!林子每年成长,又是一笔可观的绿色存款,至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无法估量。
大家都说,这个老头子这一下捞到大鱼了,成亿万富豪了。让人没想到的是,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决定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这个消息一经传开就在地方上炸了锅,大家无不为这位82岁老人的举动所感动。2009年4月,杨善洲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
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
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他把这笔钱分成了四份: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最终只留下4万元给了一辈子含辛茹苦、给他撑起整个家、没享过他一天福的老伴。
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默默无闻的退休老干部,甘于平淡,甘于奉献,他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他一辈子都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如此作为和境界,常人难以企及。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追求。
一个有事业感的人,他绝对不会狭隘地看待工作,他会对工作有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他在工作中通常不会考虑“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而是会把心思和目光放在“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上。
一个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胸怀广阔,从不计个人得失,所以在他身上总有一股无私奉献的正气。他们都能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只有默默无闻地奉献而不图回报。
在如今各种诱惑日趋繁多的社会,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存高远,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诱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