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珠算的起源与发展
一、珠算的衍变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和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数量概念,并用手指、树枝、小石子等进行计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计算技能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更加完善的计算工具,这就是古代长期使用的算筹和算珠。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筹算就已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而“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一书中﹐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到了公元六世纪,北周学者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上面一颗珠当五﹐下面四颗珠的每颗当一。由此可见,当时的“珠算”与现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游珠算盘应该是现代穿珠多档算盘的前身。
元代刘因(1248—1293)的《静修先生文集》中有题为《算盘》的五言绝句。元代画家王振鹏的《乾坤一担图》(1310)中有一幅算盘图。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1366)的卷二十九“井珠”条中有“算盘珠”的比喻。元曲中也提到过“算盘”﹐由这些实例可知元代已开始应用算盘。
到了明代,商业经济繁荣﹐在商业发展需要的条件下﹐珠算普遍得到推广﹐逐渐取代了筹算。现存最早载有算盘图的书是明洪武四年(1371)新刻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最早系统介绍珠算的书是明朝万历元年徐心鲁校正的《盘珠算法》(1573)。流行最广﹐在历史上起作用最大的则是明朝万历二十年程大位编著的《直指算法统宗》一书,该书对珠算理论和算盘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从那时起,珠算在全国各地就开始广泛应用了。
二、珠算的现状
中国珠算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大约从明代起,中国珠算陆续流传到朝鲜、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珠算事业发展很快。1972年,周总理在接见美籍华人李政道时指出:“要告诉下面,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时任财政部长的王丙乾于1991年为首届全国珠算科技知识竞赛题词:“加强珠算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把珠算这门应用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2年1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常州观看珠算选手的表演。自1979年10月中国珠算协会成立以来,截至1983年10月,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珠算协会。各级珠算协会大力开展珠算比赛,开展珠算等级鉴定工作;各行业各部门也举行各级各类珠算比赛,不断加强珠算宣传,普及珠算教育,并且经常与周边国家进行珠算交流。
虽然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计算机强国,但它却很重视珠算,不仅把珠算课当做为小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注重珠算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并派珠算教师到国外讲学,还设置了“珠算博士”学位。美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末把珠算作为“新文化”从日本引进,成立了“美利坚珠算教育中心”,并要求中、小学生以下必须使用算盘,不准使用计算器。
三、珠算的未来
虽然现在已经到了电子时代,但珠算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珠算具有独特的计算功能、教育功能、启智功能。有人做过这样的比较:在加减算业务中,使用珠算比电子计算器要快得多,而加减算又占据实际业务中80%左右的比重;在乘除法运算中,两者的速度相当。另外,珠算还具有“珠动数出,二元示数”的特点,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明显地反映出数的概念和计算过程,可以说珠算创造了数学的语言。特别在开发智力、增强脑力方面,珠算更是有着电子计算器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优点和功能,珠算越来越被重视,关于珠算理论研究和珠算方法创新的刊物不断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小学中又开设了《珠心算》,甚至有些地方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珠心算,因为珠心算不仅能启发儿童智力,而且能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力、想象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尤其是对于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珠算将进一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