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修复室的量子回想
伦敦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林夏站在大英博物馆员工通道的屋檐下,看着雨水在青石路面上溅起无数细小的水花。她拢了拢米色风衣的领口,手指不经意触碰到胸前的玉坠——母亲在她出国前给的“护身符“。
“Lin, you're late again.“(林,你又迟到了)理查德·霍华德标志性的英式嘲讽从身后传来,林夏不用回头就能想象出他金丝眼镜后那双灰蓝色眼睛里闪烁的讥诮。
“Good morning to you too, Richard.“(你也早上好,理查德)林夏转身,故意用中文腔调念出对方的名字,满意地看到英国同事眉头微蹙。这种小小的文化摩擦是她在这座城市生活五年来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
修复室里的温度永远恒定在18度。林夏脱下外套,露出里面的深蓝色工作服,胸前别着中英双语的姓名牌。她打开自己的工具箱,那些从国内带来的特殊工具在一众西方设备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莫名和谐。
“部门会议,十分钟后。“部门主管克莱尔女士探头进来,目光在林夏和理查德之间扫了一圈,“有新项目。“
会议室投影仪上显示着一组文物的照片:青花瓷瓶、铜镜、漆器盒子和几卷字画,全都标注着“19世纪中国藏品“。
“这批文物来自私人收藏家詹姆斯·威尔逊的捐赠,“克莱尔解释道,“特别的是,它们都与一个中英混血女性有关,据信是1860年代生活在广州和伦敦的艾琳·威尔逊。“
林夏的背脊突然窜过一阵电流。混血女性。1860年代。这些关键词像钥匙一样转动了她记忆中的某个锁孔。
“林,考虑到你的文化背景,这个项目由你主导。“克莱尔的话让林夏回过神来,“理查德协助。两周后我们需要初步评估报告。“
会议结束后,理查德拦住了她:“你知道我才是这里最资深的东方文物修复师。“
“但你不是东方人。“林夏平静地回答,“有些东西,不是靠书本就能理解的。“
“比如?“
“比如为什么这个漆器盒子的角落会有茶渍,“林夏指着照片上一处几乎不可见的暗斑,“中国人不会把茶具放在传家宝旁边,除非有特殊原因。“
理查德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冷哼一声走开了。
下午,当林夏第一次亲眼见到那面铜镜时,一种奇怪的熟悉感击中了她。镜子直径约二十厘米,青铜质地,背面雕刻着精细的缠枝莲纹,中央是一只展翅的凤凰——典型的清代风格,但边缘处却有一圈哥特式的小玫瑰雕饰,中西合璧得近乎诡异。
“奇怪的是,“克莱尔戴着手套小心地翻转镜子,“X光显示镜面后有夹层,但我们找不到打开的方法。“
林夏接过铜镜的瞬间,指尖传来一阵刺痛,仿佛被静电击中。她差点失手掉落文物,幸好及时稳住。没人注意到她瞬间苍白的脸色和镜面一闪而过的微光。
那天晚上,林夏加班到很晚。博物馆闭馆后的寂静有种超现实的质感,她的工作灯是偌大修复室里唯一的光源。铜镜就放在工作台上,在灯光下泛着幽暗的光泽。
“应该收工了。“她自言自语着伸手去关灯,就在这时,铜镜突然发出一声几乎不可闻的“咔嗒“声。
林夏僵住了。她确信那不是幻觉。小心翼翼地,她再次拿起铜镜,这次更加明显地感觉到镜面与边框之间出现了细微的缝隙。她的心跳加速,从工具架上选了一把最精细的镊子,轻轻拨动那个缝隙。
镜子像贝壳一样缓缓打开,露出藏在里面的东西——一张泛黄的微型肖像画,上面是一个穿着中西结合服饰的年轻女子,面容既有东方人的柔和线条,又有西方人的深邃眼窝。肖像下方用娟秀的英文写着“Aileen Wilson, 1862“。
林夏的手指颤抖着触碰那张画像,突然,一阵眩晕袭来。修复室的光线扭曲变形,耳边响起陌生的声音——不是英语,不是普通话,而是一种她从未听过却莫名能理解的语言。
“你不属于这里。“一个女声在她脑海中响起。
林夏惊恐地想要放下铜镜,却发现自己的手像被黏住了一样无法松开。镜面开始发光,那光芒越来越强,直到填满她的整个视野...
当光芒消退时,林夏发现自己站在一条陌生的街道上。鹅卵石路面,两旁是中西混合风格的建筑,空气中弥漫着海腥味和茶叶的芬芳。行人穿着19世纪的服装,有中国人,有西方人,还有明显是混血的面孔。
最令人震惊的是,所有人都对她视而不见,仿佛她是透明的。
“这是梦。“林夏喃喃自语,却听见自己的声音异常清晰。
“不完全是。“那个女声再次响起。林夏转身,看见肖像上的女子——艾琳·威尔逊就站在她身后,穿着与画像中相同的衣服,只是更加鲜活生动。“这是记忆。铜镜的记忆。“
“我...我在哪里?“
“1862年的广州十三行。“艾琳微笑着说,“欢迎来到我的世界,文化观察者。“
林夏想追问,但眼前的景象突然开始扭曲,艾琳的身影如烟雾般消散。一阵强烈的拉扯感传来,下一秒,她发现自己又回到了修复室,大汗淋漓地抓着铜镜,而镜子已经重新合上,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但林夏知道,一切都不同了。她看向墙上的时钟——距离她最初拿起铜镜,只过去了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