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9章 信息投饵:新华书店的闲谈与伏笔
周六,天光大亮。
八十年代的周末没有补习班的侵扰,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懒洋洋的闲散味道。陆扬以“购买学习资料”为名,从母亲赵淑兰那里拿到了五块钱的“巨款”,外加几张零碎的毛票作为路费。
“多买几本习题册,别怕花钱!你现在正是要紧的时候。”赵淑兰将叠得整整齐齐的钱塞进他口袋,脸上是藏不住的欣慰和期盼。儿子的转变,是她这段时间以来最大的慰藉。
“知道了,妈。”陆扬点点头,没有过多解释。他知道,此刻任何言语都比不上一张优异的成绩单。
江城最大的新华书店坐落在市中心最繁华的解放路上,是一栋三层高的苏式建筑,庄重而敦实。陆扬骑着家里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穿过还略显狭窄的街道,车轮碾过阳光和树影,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自行车铃声和街坊邻居的吆喝声。
这熟悉又陌生的烟火气,让他那颗五十岁的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推开书店厚重的玻璃门,一股混合着纸张、油墨和淡淡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书店里很安静,只有偶尔响起的翻书声和压低了的咳嗽声。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空气中投下无数道光柱,光柱里,细小的尘埃正上下翻飞,如同无声的精灵。
人们或站或蹲,聚精会神地“蹭书”,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风景线。
“启智,开始扫描并分类书店布局。目标区域:历史、地理、地方志。重点标记所有与‘江城’相关的书籍。”陆扬在心里下达指令,表面上则像个普通学生一样,慢悠悠地在各个书架间闲逛。
“扫描完成。地方志区域位于二楼东北角,藏书量稀少,且多为80年代后新编纂的简史,不符合‘铸饵’道具的‘陈旧性’和‘神秘性’要求。”启智的反馈冰冷而高效。
“意料之中。”陆扬并不意外。真正有价值的老旧史料,绝不会摆在显眼的位置。
他缓步走上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来到二楼。二楼的人更少,光线也更暗淡些。他径直走向东北角,果然,一个标着“地方文史”的矮小书架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上面稀稀拉拉地放着十几本书,大多是崭新的《江城概览》之类。
他随手拿起一本翻了翻,纸张光滑,印刷精美,却毫无他想要的“岁月感”。
看来,得找个“活地图”问问了。
他的目光投向不远处的一张服务台。台后坐着一位五十岁上下的老师傅,戴着一副老花镜,正低头用一支英雄牌钢笔,在一个硬壳笔记本上写着什么,神情专注。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卡其布工作服,袖口用心地套着一副黑色袖套。
“就他了。”陆-扬在心里锁定目标。这样的人,往往是书店里的“老法师”,对店里的犄角旮旯了如指掌。
陆扬整理了一下衣领,深吸一口气,脸上挂起一个高中生应有的、略带腼腆和求知欲的笑容,走了过去。
“叔叔,您好。”他轻轻敲了敲柜台。
老师傅抬起头,从老花镜上方审视着陆扬,眼神平和而略带探究。“有事吗,同学?”
“叔叔,我想问问,咱们店里……有没有更老一点的,关于江城本地历史的书?比如,民国时候的,或者更早的县志、地方志之类的?”陆扬的语气控制得很好,既有年轻人的好奇,又带着一丝不确定。
老师傅显然愣了一下,扶了扶眼镜,重新仔细打量起眼前的少年。这年头,学生娃娃们来书店,不是冲着数理化习题集,就是奔着文学名著,再不济也是武侠小说。点名要找“老县志”的,他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也是头一回见。
“哦?你找那些做什么?学校里布置的课题?”老师傅来了点兴趣,放下了手中的钢笔。
“不全是。”陆-g扬挠了挠头,做出一个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这个动作他对着镜子练过,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一个少年的纯朴,“主要是我爷爷,他老人家以前总跟我念叨江城的老故事,说我们脚下这片地,以前可热闹了,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他前几年过世了,我就……就想找些老书看看,看看能不能找到他故事里说的那些地方,也算是个念想。”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既合情合理,又带着浓浓的人情味,足以打消一个陌生人的大部分戒心。
果然,老师傅的眼神柔和了下来,甚至带上了一丝赞许。“有心的孩子。现在像你这样还愿意听老人言、念旧情的年轻人,可不多了。”
他叹了口气,站起身,似乎被陆扬的话勾起了些许感慨。“你算是问对人了。那些书啊,早就没人问了,字又繁,读着又累,卖也卖不掉,占地方。前几年清理仓库,差点就当废纸处理了。我给拦了下来,觉得总归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可惜了。”
“那……现在那些书还在吗?”陆-扬的眼睛里适时地放出光来,充满了期待。
“在是在,不过不在架子上。”老师傅说着,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串叮当作响的钥匙。“跟我来吧。在库房里堆着呢,能不能找到你要的,就看你自己的运气了。”
“谢谢您,叔叔!太谢谢您了!”陆扬连忙跟上,语气里满是感激。
老师傅带着他穿过一排排高大的书架,来到二楼尽头一扇不起眼的小门前。门上挂着一块木牌,写着“库房重地,闲人免进”。
“你爷爷都给你讲过些什么故事啊?”老师傅一边用钥匙开锁,一边随口问道。
机会来了。陆扬心头一动,这正是“闲谈”投石的最佳时机。
“也没什么特别系统的,”陆扬的语速放慢,像是在努力回忆,“就记得他总说,以前咱们江城航运最发达的时候,城南码头那一带,有个叫‘金家渡’的地方,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商人。他说,有个姓金的大户,在渡口边上修了个藏书楼,里面全是些奇奇怪怪的志怪杂谈、水文地理图。后来时局一乱,楼塌了,书也散了。我爷爷就说,那些书里,藏着金家几代人跑船积攒下来的秘密,比方说,长江底下哪段有沉船,哪座荒山里有前朝的旧矿……”
这番话,九分真一分假。启智的数据库里有江城确实存在过“金家渡”的记载,但“藏书楼”和“沉船旧矿”的秘密,则是陆扬刚刚编造出来的、最能勾起人寻宝欲望的元素。他没有说得太实,只用“据说”、“听我爷爷讲”这种模糊的字眼,像是在复述一个不经意的童年传说。
“金家渡的藏书楼?”老师傅开锁的动作停顿了一下,他皱着眉头,似乎在记忆里搜寻着什么,“金家渡我倒是知道,就在现在城南废品站那块儿。可要说藏书楼……我倒没什么印象。不过你说的那些水文地理图,倒是有可能。以前跑船的人,手里都有些不对外传的航道图,那可是保命的宝贝。”
陆扬心中一喜。成了!他成功地将“地方史料”这个概念,与“城南废品站”、“宝贝”这几个关键词,在一位权威的“活地图”脑中,建立起了初步的、模糊的联系。
“是啊,我也就是瞎找找看。”陆扬笑了笑,“万一能碰上呢?”
“呵呵,你这孩子,倒是有股子韧劲。”老师傅笑了笑,不再多问,推开了库房的门。
一股更浓重的陈旧气味涌了出来。库房不大,光线昏暗,靠墙堆着几个顶到天花板的巨大木制书架,上面塞满了各种用牛皮纸或麻绳捆扎起来的旧书,书脊上积着厚厚一层灰。
“喏,都在这儿了。”老师傅指了指最角落的一堆,“都是些地方志、旧档案、还有些民国时候的杂志。没人整理,乱得很,你自己慢慢翻吧。小心点,别把书弄坏了。”
“哎,好的!谢谢叔叔!”
陆扬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走了过去。他知道,他的“武器”,就在这堆故纸之中。
他蹲下身,开始耐心地翻找。他不需要真的找到什么金家的藏书,他只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一本看起来足够古旧、内容与江城地理或商业相关、且足够冷门的书。
“启智,同步扫描我视野内的所有书名、出版年份、品相。交叉比对‘金家渡传说’的可嫁接性。”
“指令收到。开始实时分析……”
陆-扬的手指在一摞摞旧书上拂过,《江城县志(1958年版)》、《江淮盐运考》、《民国三十五年江城工商名录》……
他的动作不快,每一本书都拿起来掂量一下,翻开看看纸张的脆化程度。他在表演,为那位偶尔投来一瞥的老师傅表演一个认真寻觅的少年形象。
终于,他的手指停在了一本薄薄的线装书上。
书的封面已经脱落,只剩下泛黄脆弱的内页,用粗糙的麻线装着。开篇的竖排繁体字,用毛笔写着书名——《江城水驿考》。
“启智,分析这本书。”
“《江城水驿考》,清末乡绅私人刊印,作者不详。内容主要考据江城自明代以来沿江水路驿站的变迁、规模及相关逸闻。印量极少,属于地方孤本。书中第十七页,提及‘金家渡’为重要商旅中转站,并附有一张简陋的手绘水道图。综合评价:完美。该书的稀有性、古旧感、以及与‘金家渡’的直接关联,使其成为承载您所编造信息的最佳载体。”
陆扬的心脏有力地跳动了一下。就是它了!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这本几乎要散架的古书,站起身,走向柜台。
老师傅正戴着老花镜,继续写着他的笔记。看到陆扬手里的东西,他有些惊讶地“咦”了一声。
“找到了?”
“嗯,找到了这本。”陆扬将书递过去,“叔叔,您看,这里面好像也提到了金家渡。”
老师傅接过书,小心地翻到陆-扬指的那一页,凑到灯下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还真是……《江城水驿考》,这本书我都没什么印象了。看来你这孩子运气不错。”
“叔叔,这本书……卖吗?”
“卖,怎么不卖。放这也是吃灰。”老师傅拿起书,翻到最后一页,似乎在寻找定价的痕迹,但什么也没找到。“这种书,没定价。这样吧,”他沉吟了一下,“你是个有心的孩子,书也是给你拿去完成个念想。你给……给五毛钱,拿走吧。”
“五毛?”陆扬故作惊讶,然后是满脸的感激,“叔叔,这……这也太便宜了。”
“不便宜了。对我们来说,它就是一本占地方的废纸。在你手里,它是个念想,也算是物尽其用。”老师傅摆了摆手,神情很是豁达,“去吧,去柜台付钱就行。”
“谢谢您!叔叔,今天真是太感谢您了!”陆-扬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拿着这本定价五毛钱的“武器”,走到一楼的收银台。付钱的时候,他特意又跟收银员确认了一遍:“阿姨,就是二楼库房里那本五毛钱的旧书,刚才那位老师傅定的价。”
这番话,是说给所有可能听到的人听的。他在为自己购买这本书的行为,添加更多的“人证”,让这一切都变得天衣无缝。
走出新华书店,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陆扬眯了眯眼,抬头看去,天空湛蓝如洗。他将那本薄薄的《江城水驿考》小心地放进书包,感受着它硌在背后的坚实质感。
“饵”已铸成,下一步,就是如何将它投放到那片浑浊的池塘里,激起自己想要的滔天巨浪了。
他跨上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在喧闹的街道上响起,汇入了这个时代滚滚向前的洪流之中。回家的路上,他的心情格外轻松,甚至开始盘算着,晚上该如何向父母解释自己这趟“买学习资料”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