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踏上仕途
有志青年
曹操结束太学的学习后,回到了家乡沛国谯县。当然,曹操的这段求学之旅并没有白费,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变成了一个有志青年。青年曹操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当然想去做官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时,朝廷选用官员,既没有笔试也没有面试,自然就不存在像现在哪个职位的录用率是多少比例的问题了。那么,当时选用官员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东汉的选官制度。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官员的制度,是做官最主要的途径。其录用依据是:由社会上的权威人士给预备官员下评判,根据社会舆论来给他们授予官职。这是当时最制度化的选举官员的制度,社会精英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聘、高官荐举等多种方式,旨在选拔有名望且品学兼优的人为官。
刚成年的曹操,知道要做官首先得去找一些社会的权威人士给自己下评论,推荐自己成为一名预备官员。
于是,名士何颙、太尉桥玄这两人就认识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何颙善于鉴别人才,他对别人的评价,事实证明往往如他所言。有一天,何颙见到曹操,认为面前这个年轻人并非凡人,叹道:“汉家将要灭亡,能够安定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啊。”
桥玄看了曹操的面相后,吃惊地说道:“我一生中看过许多天下名士,没有哪一个人像你这样奇特。小伙子,你要多加努力啊!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之才是不能拯救国家的,能平定天下的就是你了!我现在已经老掉牙了,希望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你,待我死后就拜托你帮助照顾他们。”
桥玄的这番话一出,曹操的声名传遍乡里,引得乡邻啧啧赞叹。
曹操听了桥玄这番话自然是大喜过望,但想不到桥玄又这样对他说:“你现在在士人团体中还没有名声,可以去拜访许子将,请他推荐你。”
许子将就是许劭,字子将,汝南大名士,天下排名第一的看相师,当时最有名的人物鉴赏家和社会评论家。
通常每月初一,许劭与其堂兄许靖在汝南公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故称“月旦评”。其实,许劭主持的“汝南月旦评”,说得好听点是一个名士集会,说得难听点就是一个看相算命摊位,专门品评天下士人,谁人一旦得到他的好评,身价立涨百倍。因此,谁人想身价水涨船高,只需得到许劭一句好评就足够了。
曹操得到桥玄的建议,便去拜访许劭。见到许劭后,曹操问道:“我这个人怎么样?”
许劭一声不吭,什么话都没说。
要知道,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曹操连赶几天几夜的路程早已是车怠马乏,长途跋涉几百里路才来到汝南,但许劭什么话都不说一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算命先生,给顾客看面相、识手纹、判吉凶是他的基本操守。许劭作为天下第一的看相师,竟然不把曹操当顾客,岂有此理?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
于是,曹操耍起流氓来,威胁许劭,估计还会说一些诸如此类的话:“你今天不给我一个评语,你就别想走了。”
根据许劭给其他人看相算命的结果来看,许劭的看相算命水平是极高的,他对面相手相、八卦易经、风水占卜、吉凶福祸的预测准确率也是极高的,所以许劭是当时最著名的人物“鉴定专家”。——怪不得,曹操无论如何都想逼许劭给他一个评语。
面对曹操的威胁,许劭没辙了,只得对曹操说道:“君清平之奸雄,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翻译成白话文,这话大意是说,曹操在太平时期是一个奸雄,在混乱动荡的时代就是一个英雄。
关于许劭给曹操下的评语,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个版本外,还有一个是裴松之注所引的晋人孙盛所著的《异同杂语》中记载:许劭给曹操的评语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话意思是说,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曹操就是一个能干的大臣;如果是在混乱动荡的时代,曹操就是一个奸雄。
此外,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中也有一句有关曹操的评语——“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据说,此评语是太尉桥玄说的。
鲁迅先生也曾经对曹操有过这样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其实,无论是做奸雄,抑或是做英雄,还是做能臣,甚至是做奸贼,必定要有杰出的能力才行。所以,尽管不同史料记载许劭给曹操下的评语有所不同,但无疑都肯定了曹操的能力。
自此以后,曹操的声名也在士人中传开了,并逐渐声名鹊起。
初入官场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是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但在曹操看来,与其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子将一评!
身价暴涨的曹操,人气也像充了气的气球一样,越升越高。
声名鹊起的曹操,自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已经长到二十岁了。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时就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标志着已经步入社会。曹操举行成人冠礼时取的字叫作“孟德”,这有什么寓意呢?有人认为,曹操名操,字孟德,二者结合起来看,操即为节操、操守,孟德为孟子之德。要知道,曹操小时候调皮顽劣,而古圣贤孟子小时候也很贪玩,经过孟母三迁后,孟子刻苦读书、奋发图强,终成一代圣贤,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曹操取字“孟德”,估计是长辈寄望他像孟子一样有出息吧。
不久,年仅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召入京都洛阳为郎官,成了东汉帝国的后备官员。
进入京都后,曹操犹如蛟龙入海,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不久,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官职相当于首都北区公安分局的局长。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地主豪强聚居之地,卧虎藏龙,鱼龙混杂,很难治理。
年轻气盛的曹操一到任,看见都城北区糟糕的环境就很生气,马上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严禁夜行。当然,曹操是一个实干家,不会像他的前任一样只是说说而已。曹操是动真格的,他令人制作了一批大棒,然后涂上五种不同的颜色,这就是所谓的“五色大棒”。然后,曹操在衙门左右各悬挂十余根“五色大棒”,贴上公告:“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意思是说,谁敢触犯法令,不管是谁,一律用大棒打死!
曹操的这个禁令一出,皇亲贵戚以为他是作秀而已,不当一回事,依然我行我素。
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看见这个公告,但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有一天晚上,蹇图吃了饭没什么事做,三更半夜就出来瞎溜达。
曹操接到消息后,马上带着夜巡的士兵把蹇图逮捕了。
洛阳作为东汉都城,高官云集,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根本算不上什么官儿,更何况当时宦官权势熏天,不少高官都不敢得罪宦官,而蹇图仗着侄儿蹇硕的威势,平时在京都里作威作福已经习惯了,别人大话都不敢和他说一句,突然之间被抓起来有些蒙圈了。但蹇图仔细一看,原来是新上任的不懂官场规矩的洛阳北部尉曹操,便又恢复了神气。
蹇图不屑地问道:“你凭什么抓我?”
曹操不客气地答道:“违禁夜行。”
蹇图不在乎地说道:“我侄儿是蹇硕,看在他的面子上放了我吧。”
其他的夜巡士兵也劝慰曹操道:“还是算了吧,蹇硕是不好惹的。”
曹操斥责道:“我不管他是谁,违反禁令一律用大棒打死!”
于是,曹操毫不留情地令人用五色大棒将蹇图活活打死了。
此消息一传出,京都的那群狐假虎威之辈收敛了,再也没有人敢触犯曹操的法令了。
——谁人无事去摸老虎的胡须,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当然,曹操的法令肯定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大宦官蹇硕也很生气曹操打死了他的叔叔蹇图,总想找机会报复一下。可是,曹操是照章办事,打死蹇图是符合法令的,拿他也没有办法。如此,那就设法把曹操这个小子赶出京城吧。
蹇硕作为汉灵帝身边的红人,在皇帝耳边进言:“曹操这个小子很有两把刷子,应该提拔他到顿丘县当县令。”汉灵帝言听计从,二话不说就批准了。
碍于曹嵩的过硬后台,蹇硕不敢把曹操怎样,只能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把眼中钉、肉中刺的曹操赶出京城,让他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待着。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的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作为亲戚,曹操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你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吧!
蹇硕出了一口恶气,幸灾乐祸地看着落魄的曹操卷起包袱回了老家。
被免职的曹操,回到老家谯县过起了闲居的日子。
过了两年,即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曹操以能明古学又被朝廷征召,被任命为议郎,可以参预朝政。
于是,曹操上书陈时弊,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人申冤,要求恢复忠臣名誉,惩罚奸邪之徒。虽然曹操屡次上书进谏,言辞恳切,但都没有被汉灵帝采纳。
看着朝政日益腐败,想当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无能为力,心里很郁闷,知道自己说再多也是废话,干脆不再向汉灵帝提建议了。
看来想当能臣是很难的,不是有才干就能当得了的。但是曹操并不气馁,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那就是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急需一批有军事才能的人去镇压黄巾军。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月,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全面爆发,全国七州二十八郡烽火四起,朝野震动。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人才就成了抢手货。朝廷纷纷召集有军事才能的人,于是三十岁的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奉命镇压颍川的黄巾军。
曹操带着他的一支劲旅,马不停蹄地赶赴作战的第一线,受命于中郎将皇甫嵩等人。
黄巾军领袖张角本是一个草包统帅,况且这群黄巾军又是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是中央军的对手。所以,曹操、皇甫嵩等人合军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大获全胜。
曹操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擢升为济南相,管辖十余个县。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话意思是说,新上任的官员要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建立自己的威望。
曹操明白,自己新官到任,济南有很多的事情要等待自己来厘清头绪。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新官上任放了哪三把火。
到任济南,曹操做了三件重要的事,俗称“曹公三把火”。
第一把火——反腐败。
自古以来,官场腐败问题都是很常见的事儿。无论哪朝哪代,官场腐败似乎就像一个魔咒,从来没能摆脱得了。即使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堪称史上最严的“肃贪令”,依然有很多官员“前腐后继”不怕死地去腐败,可见铁腕冷血依然也不能解决官场腐败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贪婪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你消灭得了人的肉体,但消灭不了人骨子里的贪婪。
当时,济南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如果按明太祖朱元璋的“肃贪令”来处罚的话,估计济南十有八九的官员都得死。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圣旨上明确地写道:“凡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翻开明朝律法《大诰》三编,我们可以看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惩办贪腐官员的档案,其肃贪的力度与残酷度让人触目惊心:凌迟、枭首、族诛案数千件,弃市以下案一万余件。
用重典治乱世,这也是曹操奉行的政策。不过,一千多年前的曹操,不可能像一千多年后的朱元璋那样暴力——朱元璋创造性地发明了“剥皮实草”“锡蛇游”等极为残酷的刑罚。如果时光能倒流,恐怕曹操看了也会不寒而栗,并感叹道:“后辈可畏,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但是,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深恶痛绝官场腐败问题,走马上任济南相后立即上奏罢免了八个贪官。要知道,当时曹操罢免的各县官员大都是攀附皇亲国戚的,即我们老百姓口中所说的有后台的人。曹操雷厉风行肃贪,导致济南官场震动。
“谁贪赃枉法,就别怪我曹某人手辣了!”——这就是当时曹操的决心。
济南的贪官看见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知道继续待在济南没有什么好果子吃,都吓得卷起包袱跑路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济南的贪官跑到外地,又可以通过关系来混一个官位。卖官鬻爵是当时朝廷的一门生意,反正世道混乱,这些贪官不怕到外地没有官做。
一时之间,济南郡成了吏治清明的城市。
由此可见,杀戮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把火——依法治理。
第一把火放了,曹操又放出了第二把火。
这时,曹操又拿出了他当洛阳北部尉时的作风,执法如山,依法治理。
打击地方的地主豪强,查处欺男霸女的行为,这成了曹操治理的重点。
在曹操的努力下,路霸、村霸、市霸以及各形各色的地头蛇,不是夹起尾巴好好做人就是逃跑到了外地,济南郡的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把火——破除迷信。
古代,人们信奉神佛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混乱的年代,老百姓更倾向于把命运寄托给神灵,所以当时济南的迷信活动很旺盛。
当时,修建祠堂、烧香拜佛、磕头许愿就成了济南百姓的日常活动,这势必影响生产,也不利于安居乐业。
曹操对这些信奉神佛的活动深恶痛绝,把济南百姓修建的祠堂、神像等都统统推倒了。经过一系列动作后,济南郡的“作奸犯科”者都逃到了其他郡,一时之间“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渐成风气。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世道更加混乱了,天下更加不太平了,先后发生了荥阳农民起义、南匈奴反汉、张纯反汉、长沙区星起义等。在这种极其混乱的情况下,朝廷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
这一次,曹操没有接受这个任命书。他宦海生涯十几年,把朝廷和官场都看透了,知道这个帝国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治世之能臣”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
于是,曹操用了一个理由来拒绝这个任命——“我生病了,不能出任了”(“称疾归乡里”)。
既然以生病为托辞,曹操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了他的老家谯县。
回到老家的曹操,过着“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的生活。意思是,在城郊修建了一座房子,春夏季节沏茶读书,秋冬季节出去打猎,自娱自乐,与世无争,过着宛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话虽如此,此时的曹操不可能像后世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一样,做到真正的与世无争。
当然,曹操并没有死心,他仍然关注着世态,牵挂着国家的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处乡下的曹操,依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也许,曹操此时并没有闲着,他一定读了许多“课外书”——兵书。
不过,这时候的曹操虽然很有钱,但也只能待在家里读书,努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释放。
有话道,“树欲静而风不止。”闭门读书的曹操忽然接到了一封信,差点就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这封信是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写来的,信中大意是:废掉汉灵帝,拥立合肥侯为皇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当时,王芬与许攸、周旌等人合谋,借口围剿黑山贼向朝廷请求增兵,实则意欲趁汉灵帝回河间省亲之际发动政变,先诛杀汉灵帝宠信的宦官,然后趁机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估计王芬等人也明白此举并非易事,于是他们意欲网罗天下英雄,一起共同谋划废立之事。王芬等人自然也听闻此前曹操屡次上书进谏被汉灵帝所拒之事,认为曹操必然也对汉灵帝不满,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对象,便给他写信告知了他们的废立计划,想拉他入伙。
曹操接到王芬等人图谋废立皇帝的来信后,不为所动,提笔写了一封拒绝信寄给王芬等人,其信云:“废立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情。古代人有权衡成败、计较轻重然后施行的,只有伊尹和霍光。伊尹是心怀至忠的诚意,又据有宰相的权势,位列百官之上,所以废立皇帝才会按照计划得以成功。至于霍光,他先是受到了汉武帝的托国重任,凭借皇室宗亲的地位,而且内有上官太后秉政的权重,外有群臣同心的大势,加上昌邑王刘贺即位没多久,没有贵重宠幸的人,朝中也缺少同心的官员,他的话只能通过侍从表达,所以霍光的废立计策迅速施行。现在,各位只见到古人成功的容易,却没有看清当前的困难。各位好好想想,你们结众连党,与‘七国之乱’有什么差别呢?合肥侯的身份地位,比起吴王刘濞、楚王刘戊怎么样?而且你们现在做的乃是非常之事,希望按照你们意愿成就大事,不是很危险吗!”
曹操果断拒绝参与废立之事,因为他知道王芬他们一定不会成功的。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王芬等人的谋反事件很快就失败了,而王芬也畏罪自杀了。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经过十几年的宦海生涯,曹操已锻炼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稳重老练的老手,不是王芬等人几句话就能忽悠得了的。
这就是曹操的可怕之处,年纪不大,眼光深远。
起义事件此起彼伏,今天农民起义首领张三被朝廷灭了,明天匪徒首领李四又起来闹事,唯恐天下不乱。当时,东汉王朝乱得像一锅粥一样,西边的张三死了,东边的李四又来了,整个天下动荡不安,没有预言家能预料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事。——这里借用清人曹雪芹的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整个局势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孤独奋斗
此时,待在乡下的曹操一定会有一种孤独感吧。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每当曹操想起三闾大夫这句话,内心就有一种刺痛的感觉。
十几年来,几千个日日夜夜,曹操都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燃烧着自己的热血,为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东汉帝国。
曹操的奋斗,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不被人理解的。
惩恶、进谏、肃贪、廉政,又有哪一项得到朝廷的肯定呢?曹操落寞的心情,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
当然,不被人理解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心结。所以,终其一生,曹操最大的愿望想必就是希望后人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他的功过得失。
不要美誉,也不要诋毁,只要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这可能就是曹操最想对世人说的一句话。
不过,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考虑到千秋万载之后的评价,他目前所能做到的就是韬光养晦。
“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曹操的孤独,曹操的忍耐,曹操的奋斗,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身在乡野的曹操心怀天下,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狂风暴雨,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了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曹操相信自己的机会一定会来,属于自己的时代一定会到的,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东汉帝国的皇帝汉灵帝为了巩固统治,分解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权力,想出了一个“分权制衡”的策略,并设置了西园八校尉。
曹操因其家世和才能,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在西园八校尉中排名第四。
漫长的黑夜,黑暗的岁月,终于城头变幻大王旗。
此时,东汉政权已十分动荡,时局也变幻莫测,没人能预料得到以后局势的走向。
何进是东汉帝国的大将军,但以他的能力和眼光来看,只能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大将军,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接到朝廷的任命后,这次曹操不再推辞了,简单收拾行李后便进京履职。
既然再次出山,曹操决定努力尽职,尽己所能。
这是曹操内心的愿望,也是一个校尉对王朝的责任。
但是,曹操料想不到的是他准备努力尽职的愿望又落空了,因为更大的祸乱又来临了,东汉帝国离倾覆的日子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