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2章 杨赐与卢植
刘备把手从怀中抽了出来,他本来已经准备了钱袋,专门为了此次入京打点各路小鬼,但见面前这位官员与卢植似乎十分要好,便暂时收起了送礼的动作。
“季谋不必悲慽,朝纲昏昧,何时灾祸临头皆有可能。”卢植叹了口气,随即指着刘备道,“对了,此乃我的弟子刘备刘玄德,多亏一路护送,这才平安抵京,还不快来见过法左监?”
“晚辈见过左监大人。”刘备急忙行礼,道,“十年前有幸听过大人辩经,今日得见风采依旧。”
这位左监姓法名衍字季谋,是关西大儒法真之子,也是饱学之士,他与卢植都属儒家经典的古文学派,因而两人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交流学识。
十年前刘备跟随卢植学经之时,偶尔听过一次法衍解说经典。
本来刘备对他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刚才卢植提到其姓法,而且表字季谋,刘备一下子就想起来了,没想到十年不见,他做了廷尉左监。
左监是廷尉府中专门负责办理重大案件的,权力很大。
法衍一听是刘备,立刻眼睛一亮,又看了看刘备身后的关羽、张飞二人,这才激动道:“莫非三位英雄便是名满天下的涿郡三英?”
涿郡三英?
卢植听到这个称呼不由得皱了皱眉,他在入城以后已经无数次听到人们说起这个称谓,但他却觉得有些夸大了,没想到一向稳重的法衍也这么说。
“虚名耳,不足道也。”刘备挥了挥手说道。
这时围观的人群在廷尉府前越聚越多,卢植自然不想自己坐囚车的样子被人围观,便道:“人多眼杂,还是早些将老夫收押了吧。”
“那便里边请,三位英雄一起进来吧。”法衍说着吩咐几名吏卒前来牵马,把囚车拉入廷尉府。
刘备吩咐简雍在外稍候,自己也跟了进去。
有法衍在这里担任左监,刘备觉得卢老头儿应该不会受到什么大的磨难了。
“听说是小黄门左丰率金吾卫前往冀州督军,怎么子干兄被弟子护送入京服罪?”法衍好奇地问道,“左丰那阉人呢?”
“路上遇到黄巾贼寇,左丰与金吾卫缇骑全死了。”刘备解释道,“晚辈只能护送恩师入京。”
法衍露出赞叹之色,道:“子干兄教了几个好弟子啊,前有公孙瓒护送上官入京服罪,后有刘玄德护送恩师入京服罪,两人皆是子干弟子,此事之后,必然名声更隆,可喜可贺。”
卢植知道对方是故意说这些开心事帮自己排解烦闷,便没有搭话。
廷尉府的牢狱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法衍给卢植安排的是地上的一间囚牢,砖石结构,还有窗户,通风采光都不错,室内也比较宽敞。
显然是给了卢植这位好友极大的照顾。
卢植从囚车下来,活动了活动手脚,问道:“如今是何人担任廷尉?”
廷尉位列九卿之一,在卢植率兵出征冀州时是空缺,因而他不知道现在谁在担任廷尉一职。
“杨赐杨伯献!”法衍郑重地说出一个人的名字。
卢植闻言一愣,“杨伯献?他不是被免职了吗?”
杨赐字伯献,是弘农杨氏当今的家主,也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只是他是今文学派的代表,与卢植所在的古文学派有颇多学术上的冲突,甚至进而延伸出在政治上的斗争。
今文、古文学派之争几乎贯穿整个汉代,起初是学术之争,后来衍生出执政理念之争,最激烈之时甚至斗得你死我活,不将对手搞死决不罢休。
秦代焚书坑儒后,儒家经典大多散失。西汉初期,一些儒生凭借记忆将儒家经典口授下来,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整理,这些经典被称为今文经,研究今文经的学派即今文学派。
今文学派在西汉时期受到官方的支持,在政治和学术上占据主导地位。
西汉中期以后,陆续在民间和孔子旧宅等地发现了一些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如《古文尚书》《春秋左氏传》等,被称为古文经,研究古文经的学派便是古文学派。古文学派在东汉时期才逐渐发展壮大。
今文学派注重阐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往往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家经典与谶纬神学相结合,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便是如此。
这些学说起初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发展壮大后就变了味道,甚至想以他们的一套理论来左右皇帝的执政理念。
古文学派强调对经典原文的训诂、考证,追求对经典原意的准确理解,注重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反对今文学派的牵强附会和神学化倾向。
在东汉末期,古文、今文之争有缓和甚至融合趋势,甚至还出了一些学贯古文、今文的大师,如卢植的师兄、经学大儒郑玄,遍注儒家经典,有古文也有今文,博采众长。
但是总得来看,今文还是得到官方认可的主流,两个学派的争斗虽然不再那么激烈,但是面对利益之争时,又往往会以学派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能够落井下石之时也丝毫不会手软。
杨赐作为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深受皇帝刘宏欣赏,于光华殿侍讲,教皇帝读书,就是这么一位人物,屡次因为微言大义、借古讽今,被皇帝罢免过司空、司徒。
黄巾起义爆发后,杨赐因与皇帝刘宏争辩,又被罢免了太尉之职。
三公之位,这位杨赐担任了一圈,又被罢免了一圈,但他依然颇受皇帝器重,没几个月又成了九卿这一的廷尉,可见今文学派的能量之强。
卢植率兵出征之时,杨赐刚刚被罢免,没有任何官职在身,因而卢植对杨赐突然担任廷尉感到惊讶。
“陛下罢免杨伯献后不久,觉得惩罚太重,便重新启用担任尚书令,甚至还封了临晋侯。”法衍解释道,“前几日不知何故又突然被调任廷尉。”
“杨赐也非法家出身,如何被委以廷尉?”卢植皱眉,有些不解地道,“而且履职调整如此频繁,必有原因。”
“听闻刚开始杨伯献也以自己并非法家出身为由推辞过,但是陛下没有允许。”法衍说道,然后便陷入沉思,突然抬头,道:“如此着急将杨伯献调任廷尉,难道是为了子干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