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陂不成镇(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钩沉黄陂风情,辐射人文炁场

严昌洪

读者案头这部《无陂不成镇》,讲述的是湖北黄陂的人文问题,说白点儿就是介绍黄陂的人物与文化。“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千古流传,其人文炁场辐射海内外。作为武汉人,我们会广泛地接触到黄陂人和黄陂文化。就我而言,同学、朋友、同事、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中就不乏黄陂人,像美国波音公司的“设计巨匠”田长焯与武汉图书馆的徐明庭诸公,以及同事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他们都有着黄陂人的精明干练,成就了一番事业,为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黄陂人中的佼佼者。

我最早接触到黄陂文化,恐怕是在少儿时期对我家附近归元寺五百罗汉塑像的瞻仰。这五百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罗汉,据传是黄陂工匠王煜父子花了12年时间塑成的,由于使用了脱塑工艺,质地坚而重量轻,虽经百年的烟熏火燎而不坏,甚至经1954年特大洪水浸泡月余而未损,至今仍为香客朝拜、游人鉴赏。

稍长,对楚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想看戏而没有钱,则帮人捶瓜仁赚钱去买戏票,迷恋之深,连《葛麻》的台词都能够背下来。楚剧源于黄陂花鼓戏,不仅唱腔承袭了“哦呵腔”,而且唱、白均用黄陂方言,风趣、幽默,为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楚剧也是黄陂文化对武汉城市文化的一大贡献。

后来学习、研究地方史,神交了一批黄陂名人,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到中国女神童、少年书法家冯铸,从著名教育家陈时、余家菊到老字号企业曹正兴(菜刀)、高洪泰(铜锣)的创始人曹月海、高青庵等,并逐步认识到黄陂人和黄陂文化对武汉(尤其是汉口)城市文化的巨大影响,黄陂人之于武汉,就像苏北人之于上海一样。我就想,海外有人研究上海的苏北人,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了苏北研究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研究武汉的黄陂人?于是,为了引“玉”而抛出了一块“砖”,在手头资料并不多的情况下,写作了一篇小文章《汉口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在收入我主编的《武汉掌故》和刊于《武汉春秋》后,皮明庥先生又将其收入他所主编的《汉口五百年》一书中。

我这块“砖头”之所以引起了一些注意,是因为我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由于自己精力有限,难以深入,就寄希望于学生。曾在寒假里带着研究生去黄陂,到文史办、党史办、方志办和图书馆搜集资料。当时一来因为已近年关,人们忙于年终事务,无暇与我们详细交谈;二来各单位确实缺乏有关黄陂与武汉关系的史料,因此,我们除了得到一部新修的《黄陂县志》外,所获不多。该生在其学位论文中未能以汉口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作为主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仍不死心,又让一位博士生来考虑这个问题,也是由于有关资料的缺乏,她将学位论文的主题扩大为汉口的客商,黄陂商人仅仅作为“客商”的一小部分出现在她的论述中……

我之所以希望有人能够深入研究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乃是因为我认为黄陂是武汉(尤其是汉口)城市文化的根脉之一,而武汉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黄陂元素。这倒不仅是因为3600年前的盘龙商城是武汉城市之根,主要是因为汉口近500年来在荒洲上崛起,并逐步发展,直至今天成为华中地区大都会,黄陂人功不可没,黄陂文化贡献良多。

《无陂不成镇》披露,汉口由荒洲变市廛的过程中,黄陂人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因为黄陂与汉口接壤,外出谋生的人首先来到汉口,他们有的沿滠水来到今江岸区一带,多是手艺人和做苦力者,也有在后湖筑墩定居、从事渔业或农业生产的。有的则沿黄孝河来到四官殿以下沿江一带,多是船帮和经商者,他们在前花楼一带集中居住,形成了带地域色彩的街道,即黄陂街。据王葆心《续汉口丛谈》考证,黄陂街在明嘉靖以前便已出现,居肆商民多为黄陂、孝感人。1729年(清雍正七年)黄陂、孝感二县划归汉阳府管辖后,黄陂与武汉的关系更为密切。汉口开埠以后,黄陂人进城者更多,1900年前后,黄陂人又在沿江大道经洞庭街、胜利街到中山大道之间修建了一条黄陂路,后因两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系黄陂人,此路改称黎黄陂路。今天的武汉人很多就是那时来汉的黄陂人的后代。

黄陂人来汉,把黄陂农村文化带到了武汉。黄陂的能工巧匠在从前武汉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泥瓦匠、木匠、铁匠、铜匠以至磨剪铲刀的、修伞补鞋的、打豆腐卖水饺的,有许多都是黄陂人。他们中的佼佼者做手艺做出了名牌产品,如响彻神州、响遍全球的高洪泰铜锣的创始人高青庵,是黄陂甘棠乡人;刀青钢白铁分明的曹正兴菜刀的创始人曹月海,是黄陂祁家湾人;谈炎记水饺则是由黄孝人经营的水饺担子发展而来的,谈炎记早期的老板谈志祥也是黄陂人;曾在花楼街、江汉路一带摆摊刻字的黄陂人朱绍安、王道钦、廖华亮等都是技艺精湛的雕刻艺人。

黄陂民俗对武汉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楚剧,其他如黄陂食俗中的“三合”或“三鲜”(肉丸子、鱼丸子和肉糕)已成为武汉人宴饮待客的常用菜肴;黄陂婚俗中的“三圆汤”(鱼丸、肉丸、汤圆),科举时代取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之意,也被武汉人所模仿。到木兰山去朝山进香更是往日武汉人的一项重大活动,今天的武汉人春游的首选之地之一就是木兰山。所以,我在《武汉历史文化风貌概览》一书中,将木兰山金顶图片作为封面。

“无陂不成镇”,哪里有城镇哪里就有黄陂人,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黄陂人。而且,国有大事,与其役者亦莫不有黄陂人,黄陂人与黄陂文化的影响早已超出武汉、湖北的范围。试看,黄陂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化人以及企业家,对辛亥武昌首义的成功和民国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在那块“砖头”中曾写道:“总之,黄陂人在汉口的开发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黄陂文化丰富了武汉人的生活,影响着武汉的风俗习惯与民众心理,黄陂文化与汉口文化的融合,是城乡文化互相影响的典型一例。”可以说,不了解黄陂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就不能深刻理解武汉(尤其是汉口)的历史文化。读了这部专著,我更坚信这一点。

作为首部解读“无陂不成镇”现象的专著,该书堪称有关黄陂历史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亦可视为黄陂地方志的浓缩版。作者打通时空隧道,将历史与现实衔接起来,将古人与今人联系起来,将黄陂人与黄陂文化置于武汉乃至全国大背景下全方位地描写与展示。面对这本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选材广泛、开掘深厚的黄陂人文著述,我那块“砖头”实在有些浅薄。

作者写文化,从各种典籍中爬梳钩稽,搜集大量素材,在古邑探幽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黄陂的各种特色文化现象:从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理学、辛亥首义文化、民俗文化等,简直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作者还钩沉了一些人文掌故与民间传说,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增加了可读性。

作者写名人,广泛搜罗,精心挑选,做到入选人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书中所涉及的人物,从文人雅士、资政经纶、学界精英、杏坛宗师、民国闻人,到辛亥功臣、华人翘楚、匠心筑梦等,简直是群星璀璨,光彩照人。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都各具特色,从而避免过去一般人物小传那种履历表式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弊病,使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充分地发挥出传记的教育功能。

此书不仅使读者加深了黄陂“地灵人杰”的印象,从而更加喜爱这一方热土,也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黄陂人与黄陂文化对武汉历史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武汉城市文化的底蕴。这就为解决我所提出的深入研究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探讨黄陂农村文化与武汉城市文化互动关系的课题奠定了基础。我要感谢本书的作者,也期盼着有人利用这本书中的素材以及其他资料,对我所抛出的“砖”做出回应,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拿出一块“玉”来,贡献于大家。

以上是我读了《无陂不成镇》后所想到的,权且作为本书的序言吧。不知读者朋友读后,是否另有一番感受?

丁酉年夏日于忍斋

(严昌洪:著名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