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俗讲”“转变”的影响

当“俗讲”“转变”伎艺在脱离宗教的世俗化、伎艺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民间的说唱艺术互动、交融在一起时,它便开启了职业化说话伎艺的先河,而作为“俗讲”“转变”之书面化、文本化的“变文”[33],也便逐渐朝着小说话本的方向演化了。王重民先生就分析指出:“变文是由说白和唱词两部分组成的,而变文的特征更侧重在唱词部分。但变文的内容是讲唱故事,听众的要求,也是以故事的细腻生动和新奇有吸引力;由于变文在描写艺术上的限制,发展到相当时期,便不能满足听众的要求;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就必需改进自己的结构——把说白部分拉长,增加描写的力量;把唱词部分缩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这就是向着小说话本去转化了。”[34]

宋代都市瓦舍众的流行“说话”,特别是作为“说话”四家数之一的“说经”“说参请”,就与“俗讲”“转变”一脉相承。也可以说,“俗讲”“转变”发展到宋代,有一部分衍化为演说佛书的“说经”和演说宾主参禅悟道的“说参请”;另有一部分则改头换面,更新内容,转变成了“小说”中的说“灵怪”。至于“俗讲”“转变”在题材内容上与宋元说话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就更显而易见了。孙楷第先生在《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一文中说:“现在,我们见的敦煌本变文,有说《列国志》的,有说《汉书》的,这是讲史;有《舜子至孝变》,有《昭君变》,这是小说传奇;有《唐太宗入冥变》,这是小说灵怪。甚而有把眼前的人作为讲谈材料的,如张义潮、张怀深。张义潮和他侄子张怀深,是唐末的民族英雄。我们现在看的两个关于他叔侄的变文,就是对本人说的。这是写士马金戈的小说。”他还明确指出:“‘俗变’讲历史的,便成了宋朝说话人的讲史一派。‘俗变’讲一家一人的,便成了宋朝说话人的小说一派。”[35]而在演述程式上,“俗讲”“转变”对宋元“说话”的影响也很明显。孙楷第先生分析说:(说话)“开端有诗,相当于押座文。正讲前有入话,相当于开题。煞尾有诗,相当于解座文。这是讲经转变的老规矩。初开场有诗歌,是教人精神收敛收敛,好听讲。正讲入文前有开题,是先释大意,使座下人有正式听讲的准备。讲罢有诗歌,是怕听讲人临走心乱,使他在走以前精神镇静镇静。这一时的镇静,可能对方才讲过的想一下,如吃美食,觉得有回味。”[36]至于说经之正文,“都在白文中间夹带诗歌,这是要大众在听讲中间,不断得到歌声的安慰,对台上讲的话,更容易接受领悟”[37],这对宋元“说话”在散文叙述中穿插诗词、韵语,无疑也是有所启发的。

至于今存敦煌藏卷中的叙事类文本,如《庐山远公话》《叶净能诗》《唐太宗入冥记》《韩擒虎话本》《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八相变》《降魔变文》《目连变文》《季布骂阵词文》等,考虑到它们多半是记录“俗讲”“转变”的书面文本,其主要目的是供人传抄和案头阅读等,更重要的是,它们已具备了白话小说文体的基本特点(即以通俗易懂的散文为主,来叙述带有一定虚构成分的故事),因此不妨将它们看成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雏形,或“可以算作广义的小说”[38]

总之,唐五代时期的“俗讲”“转变”,既是宋元“说话”之先声,同时又孕育了我国早期的通俗小说,因此它们在说唱文学史和小说史上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

(本文曾以《敦煌演史类变文的美学特征及小说史意义》为题,发表于《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2年第3期摘要。收入本书时作了修改、补充)


[1] 于天池、李书:《是“说书俑”还是“俳优俑”?——汉代崖墓“说书俑”考辨》,《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2]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王粲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9页。

[3]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八《侯白》,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919页。

[4] (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6页。

[5] 参见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页。

[6] (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7]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49页。

[8] 参见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9] (唐)郭湜《高力士外传》记载:“每日上皇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参见李剑国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92页。

[10] 参见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页。

[11] 日本僧人圆真在《佛说观音普贤菩萨行法经记》中记载说:“即年三月就缘修之,只会男女,劝之输物,充造寺资,故言俗讲。”胡三省释“俗讲”云:“释氏讲说,类谈空有,而俗讲者又不能演空有之义,徒以悦俗邀布施而已。”见《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3页。

[12]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六章《变文》,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13] (唐)赵璘:《因话录》卷四,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56页。

[14] 《全唐诗》(增订本)卷七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58页。

[15] 《全唐诗》(增订本)卷三百○一,第3430页。

[16]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1页。

[17]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133页。

[18]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12页。

[19]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304—305页。

[20]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8页。

[21] (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41页。

[22]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128页。

[23]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4页。

[24]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3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04页。

[25] 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9页。

[26] 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载《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第91页。

[27]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1167页。

[28]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531页。

[29]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1146页。

[30]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1172—1173页。

[31]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第1191、1196页。

[32] 参见[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

[33] 王重民、周一良在《敦煌变文集·出版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中指出:“早在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寺院中盛行着一种‘俗讲’,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名叫变文。”路工在《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载《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俗讲的记录本,称为‘变文’。”“变文是僧徒——职业的唱导者宣唱的记录本。”俞晓红在《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也对“变文并非转变、说话的底本,而是一种记录本、听写本”,作了较为具体、深入的研究。富世平在《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中又进一步分析指出,变文包含说唱用的提纲式的底本、口述记录本、手抄本、转写本等。现存的变文作品,不管其实际情形怎样,基本上都属于口头说唱性质的文本。

[34] 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305页。

[35] 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第7页。

[36] 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第9页。

[37] 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第9页。

[38]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