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中简称《总目》)[1],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古代历史上规模宏大、体制完善、编制出色的一部集大成的目录著作。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官府组织纂修的目录学著作,《总目》是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四库全书》的解题目录。它继承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2],汲取了自西汉刘向、刘歆以来古代目录著作的利弊得失,以较为完备的分类体系,提要、大小序俱全的著录方式,详晰评骘了《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各类古籍,系统考察、总结了清乾隆以前历代学术的渊源流变,在古典文献学和古代目录学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认为:“窃谓自汉以后,簿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矣”[3],肯定了《总目》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张之洞指出:“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4],强调了《总目》的学术价值和指导学术门径的作用;余嘉锡亦认为:“今《四库提要》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别白是非,旁通曲证,使瑕瑜不掩,淄渑以别,持比向、歆,殆无多让;至于剖析条流,斟酌古今,辨章学术,高挹群言,尤非王尧臣、晁公武等所能望其项背”[5],指出了《总目》的学术成就和价值。这些都是对《总目》学术价值的肯定和推扬。

可以肯定,《总目》不仅是中国古代目录编纂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传统学术批评与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时,它又是中国学术文化的经典著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学术和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自《总目》产生以来,学界研究《总目》,大多将其看作是一部目录学著作,其学术价值亦仅限于“卷第之繁复,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而对于它的“议论之公平”和“瑕瑜不掩”则很少有人作过专门研究,更遑论从思想史、学术史角度去审视它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实际上,《总目》这种提要目录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文化著作,其目录学价值只是一个层面的学术现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看《总目》,便会发现,这是一部体系庞大而又十分精审的学术史著作,其著录或存目古代典籍,皆出于一定的学术理念和旨趣,所体现的是乾嘉时期学术文化界对两千多年来学术发展的总结与批评,鲜明地反映出清代前期学术文化界的学术理念和思想观念,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基于此,本书把关注点与着力点放在对《总目》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