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为农业插上翅膀:科技助力产业扶贫
第一节 西农大助力合阳产业扶贫
农业科技在产业扶贫中占据重要地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通过试验站、产学研基地和“三团一队”与合阳县的农业产业园区、村级组织、合作社等主体对接,在品种培育、栽植技术、植保、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予以专业的技术指导,并以试验站和园区为中心点向周边散户扩散技术,依托村级组织开展农技服务、形成规模产业,为渭北高原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有效推动了合阳县的精准扶贫工作。
一 合阳县域的产业扶贫
依靠农业产业化进行的产业脱贫政策被誉为涉及范围最广、覆盖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脱贫效果最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模式。合阳县全县共有贫困户2.1万户,产业扶贫覆盖1.5万户,高达71%;2017年,全县扶贫资金共计3.16亿元,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有1.14亿元,足见产业扶贫所占的分量。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定点帮扶下,该县形成了“一加三带五帮”的扶贫模式和运作机制,致力于实现“村村有园区、户户有产业、人均一亩致富田”产业扶贫全覆盖的目标。
“一加”即“党支部+”,树立党支部引领脱贫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接产业扶贫政策、落实产业脱贫规划,引领群众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每到一个帮扶村,都主动与村党支部对接,询问需求和困难,制定相应的对策。如新池镇南沟村,学校专家陈越、张宗勤与之对接,为其出谋划策。该村尝试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合作社承载、贫困户自主参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7年发展红薯500亩,按“三三三一”分红模式进行分红,入股土地按亩分红30%,劳务用工分红30%,资金投入分红30%,村集体提留公积公益金10%,亩均纯收入3500元,总收入175万元,集体收益17.5万元;入股贫困户每亩土地分红加劳务用工收益可达2100元。2018年该村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已发展有机红薯500亩、黄花菜200亩,带动43户贫困户发展275亩。
“三带”即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在充分征询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现代农业园区,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苗木栽培,统一设施配套,带动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缺市场的“四缺”贫困户,通过务工、入股、托管、承包等形式建园区、建基地,把有条件的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条上,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如路井镇新民社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一规划发展了设施红提1500亩,带动79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示范基地——丰阜现代农业园区新发展黄花菜1100亩,计划带动1300户贫困户通过产业脱贫致富。
“五帮”是指帮规划、帮建园、帮嵌入、帮技术、帮资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知识、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助推“五帮”政策落实。
一是帮规划:指导镇街依托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定计,帮助编制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
二是帮建园: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现代农业园区围绕贫困村、贫困户,计划新建产业扶贫园115个(已完工72个,流转土地建园面积达到4.5万亩,栽植各类作物面积达到30734亩,带动贫困户6767户),与贫困户形成帮带联结关系,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张宗勤全程指导了坊镇乾落村红提葡萄园的建设,蔡宇良全程指导了金峪镇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
三是帮嵌入: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就近、就地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全县现有6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6000余户,通过发展高效产业,取得经营性收入、租金收入、工资性收入及入股分红。
四是帮技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团队和省市县产业扶贫技术服务110指挥平台,精心挑选经验丰富的中高级技术骨干,成立农技、畜牧、果业等技术服务队10支。全年计划培训贫困群众2万人次以上,使每个产业脱贫户至少掌握1门生产技能,实现有效技术需求全覆盖。
五是帮资金: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整合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
合阳县围绕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以“党支部+贫困户”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开展测土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种粮补贴,大力扩充现有产业提质增效,建设高标准优质苹果、红提葡萄、鲜桃、樱桃等时令特色水果,积极发展新优品种,推广矮砧、无病毒种苗。以贫困户发展饲养家畜、家禽为抓手,培植家庭养殖场,推进家庭生态农业。该县还制定了《2018年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意见》,将重点支持以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镇政府为载体带动贫困户新建产业扶贫园,补助标准按照新(扩)建园区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面积,原则上带动一户补助最高不超过1万元;园区财政补助资金原则上不高于主体总投资额度的50%,第一批产业扶贫园项目资金计划已确定26家,计划补助673万元,正按程序拨付。除了园区建设,合阳县还采取产业直补的举措照顾普通贫困户,2017年对1万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3.6万亩,补助资金1800万元。
二 农业产业园区精准扶贫的运作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各级地方政府努力的方向,因为它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风向标,也是农业科技制度、土地制度、经营制度的试验田。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恰逢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际,于是贫困户被政策性嵌入园区发展之中。总体上看,园区精准扶贫主要有以下模式:(1)务工模式:园区流转土地,贫困户前来务工获得租金和工资收入;(2)统分结合模式:园区统一规划建设并进行产前和产后的管理、服务,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分户经营;(3)入股分红模式:土地、劳动、资金入股,进而按贡献分红,贫困户从投资中获益。下面介绍几个产业园区开展的产业精准扶贫的状况。
(一)丰阜现代农业园区精准扶贫
1.园区概况
丰阜现代农业园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合阳县建设的十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园区之一。园区位于县城高速路口以东2公里处,涉及城关街道办的郭村、百里、顾贤3个社区6个行政村,由合阳县丰阜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设施红提、草莓、冬枣、苹果、樱桃)、现代养殖(生猪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园区规划面积6000亩,由“一区五园”组成,“一区”为农产品展销检测、电子商务、冷藏物流区;“五园”为休闲观光园、设施采摘园、生态养殖园、苗木繁育园、科普体验园。项目总投资1亿元,自筹资金8000万元,银行贷款2000万元。园区基础设施实现“四通一平”,冷库、滴灌等现代装备先进,功能布局合理,品牌竞争力强,是渭南市2016年认定的第五批市级园区。
丰阜现代农业园区以丰阜农业有限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2015年5月注册登记,注册资金2000万元,固定资产1800万元,2015年销售收入860万元。园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县农科局/果业局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14年获得500亩有机红提葡萄转换认证,注册了“硕丰圆”产品商标。园区内有硕丰圆果蔬专业合作社、金船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后稷庄园三个农业经营主体,入社农户629户,社员2400人,下设技术培训部、财务部、物资供应部、产业物资仓储部、市场营销部,各项章程、制度健全规范,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园区扶贫情况
丰阜现代农业园区通过成立硕丰圆果蔬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硕丰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13户397人。硕丰圆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贫困户+园区”的产业扶贫模式,与113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和务工合同,探索“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效益分成有奖金”的“四金”产业扶贫模式。
2017年园区实现产值1200万元,带动周边500余名农民发展产业,为28户贫困户支付土地流转费用10.9万元;45户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年增加收入81万元,人均增收1.8万元;合作社将设施冷棚以两户承包3棚的方式反包给贫困户,对每棚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贫困户,合作社按5%的比例为贫困户发放酬金2250元,按1%的比例为贫困户发放奖金300元;合作社作为合阳县富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单位,年终对48户产业精准扶贫户每户分红1391元。合作社对未吸纳的周边贫困户,利用园区的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副产品核桃1吨、苹果2吨、葡萄2吨、小米2吨,为贫困户增加收入10万元。此外,合作社对贫困户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指导,每月至少一次,聘请专家采取一对一的技术培训指导方式,不断提高贫困户用工人员技术水平。
2018年,园区为配合合阳县移民(脱贫)搬迁万众社区苏陕协作项目,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黄花菜,由政府部门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中心和黄花菜加工厂,实现户均1亩产业田,农忙季节可提供千余个工作岗位,可带动1300多户贫困户。由于万众社区距离园区的千亩黄花菜地有些距离,移民社区尚未入住,农业园区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效果仍有待观察。
3.园区精准扶贫模式
丰阜现代农业园区的精准扶贫以务工扶贫模式为主,同时也尝试了分红制,具体运作机制如下。(1)土地流转。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园区以每亩每年5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为贫困户带来了固定收入。园区和贫困户签约30年,合同规定根据市场行情每5年租金上涨10%左右。(2)园区务工。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务工机会,同时对劳动技能较差的贫困户免费培训。在园区务工,一年可出工250天左右,男性劳动力工资为120元/天(若管午饭则为110元/天),女性劳动力工资为80元/天(若管午饭则为70元/天),一天出工9小时左右。稳定的务工农民有50人,其中2/3以上是非贫困户。园区优先考虑贫困户,但贫困户不愿来或无法满足用工需求时,园区只得寻找其他劳动人口。
为进一步调动贫困户积极性,增加贫困户收入,2016年,园区以“反包分红的模式”,将设施冷棚红提葡萄反包给贫困户,一个大棚有2亩地,一年的劳动报酬是3600元,另外按商品率产值的3%给予分红。此外,还采取了合作社代管模式,贫困户可以在其中享有一定分红。园区还尝试了“产业入股、保底分红的模式”,以户为单位每户入股100元,每年付给贫困户务工报酬1500元、保底分红500元。
(二)富源农业园区精准扶贫
富源农业园区与丰阜现代农业园区不同的是,园区的主体是南沟村村集体组织,而丰阜现代农业园区的主体则是公司。富源农业园区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的试验点之一,试验示范站工作人员在园区的葡萄、红提栽培技术等方面给予多方面支持,西农大派到新池镇的科技副镇长是葡萄酒学院的薛婷婷博士,薛博士与富源农业园区紧密联系,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园区负责人即南沟村村支书多次参加西农大村干部培训,与西农大专家、葡萄酒试验示范站积极联系,是西农大培育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技推广土专家。
新池镇的南沟村地处县城东南9公里处,辖6个村民小组,430户1598人,其中精准识别贫困户155户598人,全村有耕地4100亩,属旱作农业区。近年来,南沟村以红提种植为主,目前集中连片、规模化栽植红提1500亩(新建园区400亩),红薯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0%,辐射带动112户贫困户以栽植红薯/红提、土地入股、务工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带动的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2%。
1.村党支部主导
由党支部牵头组织,先后成立了南沟村农业产业化集团公司、富源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惠农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其中富源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是合阳县富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单位,是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载体单位,先后荣获“陕西省扶贫示范合作社”“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合作社”等称号。由它们具体组织村民实施生产,提供全程服务,为产业发展和产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现了全村产业布局统筹安排。
2.统分结合的园区土地经营模式
南沟村村两委认识到,必须将群众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抱团发展,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村干部通过不厌其烦地做群众工作,采取机动地整合、农户流转、土地互换等形式,最终实现了集中连片经营。2008年实现连片耕种120亩(涉及27户农户),随后逐步扩展至330亩,申请项目资金进行园区规划、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2010年开始栽植冷棚葡萄,2013年前后开始挂果,2014年、2015年市场行情奇好,葡萄、红提收益显著,许多农户又向村委会申请反包大棚,村委会将大棚折价6500元一个转包给农户,转出去200余亩,村支书自己承包80亩。为了做好品牌,村委会进行统一供肥、药,统一销售,进行产前、产后服务,产中环节交给农户。
葡萄属于丰产快的水果,从栽种到上市前后仅需18个月,在园区带动下,周边农户及其他地区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葡萄、红提价格迅速下降,2017年出现葡萄摘来下销售的价格抵不上采摘工人的工资的情况,合阳县多个葡萄园的葡萄烂在藤上。现在全村种植葡萄的农户有104户,40岁以下的仅有4~5户,其余都是50岁以上的。南沟村村支书估计,2017年100户中挣钱的不到10户,保本的最多50%,有40%的人都是亏本。
村支书承包的83亩土地,已经种了10年葡萄,基本没有挣到钱,园区门口那一块50亩的大棚葡萄,8年间则赔了80万元。
2013年葡萄刚刚结果时,由于技术不到位,大棚不规范,温度掌握不住,基本没有收成。2014年,葡萄刚刚挂果时,有人告诉我用膨大剂,我打了,结果第二天一看,果子全落了。2015年,葡萄都长籽了,有天我去西安出差,气温升到29℃,管理员忘记开棚通风,葡萄苗子全烧死了。2016年我新栽葡萄,2017年就遇到下大雪,棚倒掉了,重新搭棚。这几年挣的钱刚好够给工人开工钱的。而工人在自己家地里做工极为尽心精细,到园区打工则是凭良心、看心情,以基本合格的为主,但应付了事的也有。(南沟村村支书,20180512)
案例表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现代科技农业生产是一个精细工作,需要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如果生产技术、植保技术、管理技术不过关,哪怕再好的品种、果苗和农资供应,都会使努力功亏一篑。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有助于发挥村集体和农民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村集体统筹可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为园区提供良好的基础,统一购买农资肥料还能在价格上享受优惠;在质量上进行监控,保证品质;最后统一联系客商,及时销售,争取占据市场优势。而农户个体为自己做工,劳动付出与收入直接相关,农田经营必然尽心尽力。
3.入股分红模式
为响应县政府扶贫号召,2017年园区建立500亩精准扶贫生态红薯示范方,采取股份制模式,由南沟村农业产业化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经营,纯收益按照“三三三一”分红模式,即入股土地按亩分红30%,劳务用工分红30%,资金投入分红30%,村集体提留公积公益金10%。预计红薯每亩年纯收入在3500元以上,总收入175万元,集体收益17.5万元;各入股农户每亩土地分红1050元,劳务用工收益1050元,仅此一项产业人均收入2100元,入股资金万元收益5250元。
500亩土地涉及8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2户,土地入股即土地租金;劳务入股,即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获得工资;资金入股,贫困户和所有农户都没有出钱,所谓的入股不过是村两委从村互助资金合作社贷款90万元作为大家的股金,每亩地投资为6000元。从流转土地到种植红薯再到收获、销售,全程都是公司(实际上是村委会)包揽。2017年红薯收获季节恰逢阴雨天气,请人工拔红薯,人工费很高,一年下来,红薯收益难以抵上前期投资,幸亏有政府项目补助[1],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村支书说:“钱都被劳动力给挣走了。”然而,年终贫困户还获得分红收益500元,其实这是县政府给予的产业直补金。2018年,该园区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试行“三三三一”经营模式,但已决定不再大包大揽,而是采取统分结合的模式,主要进行产前、产后服务,产中环节交给农户,带动村民致富。
(三)产业扶贫模式比较
由上可知,园区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有务工模式、租地模式、入股分红模式、统分结合模式。各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如下(见表2-1)。
表2-1 园区产业扶贫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模式一:务工模式和租地模式。园区建设的区位决定了贫困户的土地不可能完全被流转进园区,而贫困户作为劳动力的自由移动和选择性使得贫困户可以到任何一个园区务工。几乎所有园区都采用了模式一带动贫困户,这一模式也是最常见、最易操作的模式。调研发现,真正到园区工作的贫困户并不多,不到园区工作人员的1/3,例如丰阜现代农业园区每天的工作人员大约有80人,其中贫困户不到20人,园区管理人说“贫困户家里有事情,他们也不愿意来这里务工”。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园区作为资本方,吸纳了土地和劳动力,进行市场化生产;土地出租者可以获得租金,劳动者可以获得工资,受众面广泛。缺点在于,大部分贫困户是老弱病残或家庭主妇,无法长期按时到园区工作,加之园区工资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在劳动力市场上仍有优势的人也不会到园区工作10个小时挣100元的工资。丰阜现代农业园区将大棚的劳务承包给贫困户,每个大棚上写上劳务承包户的名称,但实际上贫困户并没有去务工,最终不过是以这个名义将上级补助资金发给贫困户,园区从中也分得将近50%的利益。
模式二:入股分红模式。入股模式是该县探索的一种新模式,旨在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贫困户的资源无非土地、劳动,因而在入股模式中贫困户通常能够提供部分土地和个体劳动力。富源农业园区初次尝试,结果并不理想,由于劳动无法监督,劳务支出过高,最终的收入难以维持支出,公共基金无从谈起;富源农业园区负责人准备2018年秋季进行分户反包经营,最终走向第三种模式——统分结合模式。
模式三:统分结合模式。统分结合是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内涵,然而,自分田到户之后,“分”的元素越来越多,“统”的成分越来越少,在关中农村,水利供给也已私人化。农业规模经营首先要求土地连片耕种,今天已趋于固化的农地权利使得村集体调整土地无比困难。以村集体为主体进行土地连片调整的村庄在新池镇和金峪镇都存在。土地集中连片之后要进行基础设施供给、园区产业规划,当村集体组织将道路、水利等基本设施完善之后,村民就有积极性按照规范化的标准进行耕种。统分结合的模式重在村集体组织进行产前、产后的服务和管理,村民负责产中环节,充分发挥(村集体)统的优势和(农户)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