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改革创新时期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三大改革。一是高等学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为适应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994年4月7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教学〔1994〕3号),拉开了招生并轨制度改革的序幕。1997年招生并轨制度全面实施,大中专毕业生从以往的“统招统配”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从以往的计划分配改为面向市场就业。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高校主动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办学。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开始面向社会招聘人才。二是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各个学校普遍增加专业、扩大办学规模,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的基础上普遍增设非师范专业。三是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199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以“教师教育”的概念取代“师范教育”。[25]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提出“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以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在这三大改革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
(一)举办非师范专业
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意味着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毕业生面向市场就业,要求高等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使举办非师范专业有了可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中等职业学校的用人制度从以往非师范生莫入变为面向市场招聘优秀人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的提出,使教师来源变得多样化。不仅有来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有来自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仅有本、专科毕业生,也有大量的研究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在下降。尤其是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第6号发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此后各地陆续建立了“逢进必考”的制度,由于考的内容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很难考入,更加重了这一事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加大了非师范专业办学的力度。虽然举办非师范专业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但非师范专业就业率甚至工资待遇高于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极大地影响了师范专业的稳定性。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的就业率,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质的变革。同时,我国积极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加大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迫切要求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简称“中职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总的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类型。
1.分流或分段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部分院校在前三年培养应用型人才,到第四年按照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开始分专业方向。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即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分流培养”是按职教类、普教类、应用类三类专业进行分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3+0.5+0.5”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三年的大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半年的校内职业技能实训,半年的职业技术实习和教育实习。三年的大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半年的校内职业技能实训,依托学校工业实训中心进行,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半年的职业技术实习和教育实习是指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领域的单位等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习和专业实习。
2.对口升学衔接培养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始招收“三校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三校生”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相当于普通师范教育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培养师范生有了高中程度的文化基础一样,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招收“三校生”不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专业知识和技能从零开始,而是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职教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时“三校生”能够上大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毕业生也有职业教育情怀,解决了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下不去”的弊端。由于多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三校生”一直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重要生源。但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改变了人们对上大学的预期,导致普通高中快速扩张,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锐减,且生源的文化素质有所下降。为此,在传统的对口招收“三校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招收高职学生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探索从广东高职院校招收优秀毕业生,通过两年的教育来培养职教教师。这种模式是传统专升本的一种新类型,是五年制高职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延伸。这种培养模式在充分发挥招收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优势的基础上,鉴于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普遍高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对教师要求有所提高的客观现实而建立,培养的师范生对职业教育认可度较高,有利于学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
3.完善培养体系模式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融合的办学特色。进入21世纪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培养院校加大了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纷纷完善自身的培养体系。如河南科技学院“四双”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学生具备教师型与技师型“双师型素质”为目标,以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技能“双技能训练”为途径,以对学生实行学历证书与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书制度”为手段,以校内外的专业实习基地与教育实习基地“双基地建设”为保障,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师范性教学环节。[26]还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六三”培养模式。[27]
同时,在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也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总结提炼自身的办学模式。如,西北农林科学大学“三突出、四双制”培养模式,在多年的职教师资培养中,形成了以服务职业教育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技能、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训练,实行“双大纲”“双课堂”“双证书”“双师型”教学管理机制,有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技能过硬、教学能力强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模式。[28]浙江师范大学构建“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三个课堂”、依托“三个基地”、培养“三种能力”。[29]
(三)建设培养培训一体化基地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六大工程,其中之一是“跨世纪园丁工程”,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同时指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2010年之前,国家先后在全国建立了56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8个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其中,近50个是依托高校建立的。2010年国家又新建立了一批,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截止到2012年,我国已建设93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8个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10个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各省(区、市)也已建立300多个省级基地。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实施“四大计划”之一“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包、校长培训包和公共基础研究成果,包括70个专业项目和10个公共项目。“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实施,2013~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4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项目等,其中专业项目88个,公共项目12个。专业项目成果主要包括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培养标准、主干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培养质量评价方案等。88个专业项目中有些项目是“一纲两本”,也就是说同一项目由两个承担单位共同开发,实际上开发成果共涉及职业技术师范专业50个。这些项目培养了一大批熟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人才,有效地推动了培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