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一个多维驱动模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共享及其多维驱动机制

第一节 信息化、信息存储与信息共享

一 相关概念

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进而实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持续过程。信息化将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和能源为主,转向了以信息和知识为主。

信息存储介质的容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变化。百余年前最初出现的信息存储介质为穿孔卡,其存储容量为960字节。20世纪中叶出现了容量为5MB的硬盘,并且硬盘容量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容量单位逐渐从MB升级到GB,又从GB升级到TB。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软盘,其存储容量最初为100KB,之后不断升级至MB级。20世纪90年代发明了独立可携带的移动硬盘,其存储容量一开始就是GB级,之后不断升级至TB级。21世纪初,便携式U盘出现,其存储容量开始为MB级,后来不断升级至GB级。

信息共享是指信息资源的共享,即将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按照互利互惠、互补互余的原则进行协调,使网络中的所有信息都可供有关用户和网络成员共同分享和利用(李昕,2007)。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节约更多的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提高资源信息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上重复浪费资源。信息共享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并需要通过法律或法令形式保证信息的合法性。信息共享传递着人们大量的信息,因此其安全性和保密性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要实现信息化需要通过提高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水平来保障信息共享的效率。

二 信息共享路径的演变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肢体动作、有声语言及文身、饰物、舞蹈等以身体为传播媒介或载体的广告传播形态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身体或肢体是最原始的信息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口头或书面传播,相距较远的信息传播大多采用书信或飞鸽传书的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存在几个明显的缺陷。其一,成本高。对于远途信息传播,由于交通欠发达,需要借助人力和物力,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舟车劳顿才能完成一次信息的单向传播,需要花费高昂的人工成本和物力成本。其二,费时。同一信息要实现多人的传输,需要人为地一个一个地传播,相对便捷的方式是手抄数份分发给大家,或召集大家现场集会,不管是召集集会还是分发资料,整个过程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其三,传播速度慢,范围窄。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并且存在严重的集聚效应,同时信息的传播大多受到区域限制,这影响信息传播的广度。其四,信息误差。由于缺乏可靠的存储介质,信息的完整性难以保障,信息传播者往往会带有个人偏见,放大或隐藏原有信息,使传播的信息与原始信息误差巨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断加深。当代信息共享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一,信息共享速度快。现代的信息共享可以达到无障碍、无延迟共享,通过即时通信软件,编辑好需要共享的信息后,便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甚至一对N的信息共享,如通过微博共享信息,信息传播者可以选择私信发给需要信息的人,也可以发布动态,此时只要在这个平台上,使用者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在第一时刻接收到信息。其二,信息共享距离远。当下的信息传播已经突破距离障碍,不管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是零距离还是相距千里,信息的接收都不会有阻碍,真正地实现了及时远程传播。其三,信息共享量大。随着存储介质的不断优化,存储介质的容量不断增大,并且其中的信息能随时随地查看。以百度云盘为例,内存最高可达2TB,在任何地方,只要打开智能终端设备就能查看已存储的信息,也可共享云盘链接,接收到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实现海量的信息共享。其四,信息共享成本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降低了使用者的边际成本,只要在无线宽带或移动网络连接的条件下,都能轻松实现低成本信息共享。

图1展示了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前后信息共享路径的区别。不难发现,传统的信息共享路径单一、共享成本高、共享的范围小。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信息共享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距离远、信息量大,能够保障信息的及时性,提高信息利用效率,降低社会关系成本。

图1 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前后的信息共享路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