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
习近平教育公平论述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周洪宇[1]
摘要:习近平教育公平论述是其整个教育论述的基础和内核,指引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办好基础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优化配置、加大投入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推进教育精准脱贫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公平论述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教育公平论述 基础教育改革 精准扶贫
要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教育论述,首先要了解其对教育公平的论述,否则无法观察其整个教育论述的内核与精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公平论述,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公平论述为指引,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
一 习近平教育公平论述的内核与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公平的论述,既有一些基础性论述,成为他其他教育工作论述的理论基础,也有对教育公平在教育不同工作方面的具体性要求。
(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013年9月,为纪念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讲话,充分表达了其整个教育论述的基础——“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1]
2016年9月,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做了系统、简洁而又非常精辟的论述:第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第二,教育公平的基础性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要实现的目标。[2]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此时,其教育公平论述已非常具体和明确。过去往往把公平和质量对立起来:谈促进教育公平,怕降低教育质量;谈提升教育质量,怕影响教育公平推进。但是,十九大正式将“公平”和“质量”连在一起,即今后每一个孩子,不管其在城市还是农村,均应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唯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
(二)落实教育公平要把握三个维度
教育公平通常指每个社会成员均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与机会、公共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就业机会,并向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即“四个同等、一个倾斜”。[4]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认为,正义除了机会均等,还包括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按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5]因此,这种倾斜连同机会平等、均等,才是真正的正义。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貌似有权利、机会读高中、考大学,但由于其先天拥有的资源不如城里孩子,实际未享受真正的公平。因此,必须运用第二条原则——倾斜,教育要对农村孩子适当的倾斜。
教育公平包括三个维度: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教育权利的平等及实现教育权利平等的各种保障的平等。过程公平强调教育制度或安排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历了由重视权利与机会公平到逐步重视过程公平的过程。结果公平则强调通过向儿童提供使其个人的天赋得以发展的各种机会,进而获得平等的教育效果和就业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就落实教育公平三个维度均有重要指示。
第一,机会公平。他强调不管是谁,都要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6]
第二,过程公平。他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入学率,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7]
第三,结果公平。他提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8]“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9]
(三)办好基础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2016年9月,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第一,明确界定基础教育的范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其中,义务教育是指九年制教育,包括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小学之前教育为“学前教育”,初中之后教育为“高中教育”。第二,强调基础教育处于整个国民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第三,指明办好基础教育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基础教育的方向把握得非常精准,不少国家走了弯路,例如印度主要侧重于发展高等教育,其基础教育比较差。
(四)优化配置、加大投入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长期让习近平总书记牵肠挂肚,他一再强调要优化配置、加大投入,缩小地区差异。2014年9月,在与北京师范大学贵州国培计划培训班同学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6]
2015年春节前夕,在考察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财政资金要向这方面倾斜。[6]
2016年9月,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
2018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时讲道:“同学们上高年级不用跑远路了,在学校能喝上直饮水、洗上热水澡。希望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10]
(五)推进教育精准脱贫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2012年,在考察河北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11]自此,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就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举措被确定下来。此后,在多个场合,他进一步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教师节前夕,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2]
2016年9月,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2]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3]
二 习近平教育公平论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实施了多个项目,组织实施了多项教育政策措施。
(一)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教育体制改革加速穿越深水区
我国教育改革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四大改革和四大保障。其中,一个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所有改革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四大改革分别是:第一,现代学校制度,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中小学制度;第二,办学体制改革,重点发展民办教育;第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被称为改革的龙头;第四,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自身的职能,这是改革当中最难的部分。
2.教育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为了保证教育“一个核心、四大改革”的顺利推进,国家还进行了四项配套改革,使得国家教育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第一,改革教育领导体制。2018年“两会”结束后,中央很快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该方案强调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专家学者多年的呼吁终于落地。该领导小组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层次更高,这是领导体制的重大转变。
第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直到2012年才正式实现该目标。虽然现在未特别突出教育财政投入的数字,但已经形成共识:不能低于4%。2017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大概在3.4万亿元,较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3850亿元,提高近8倍。2003年,笔者第一次任全国人大代表,向温总理提出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如果在592个国家贫困县实行,大概需要200亿元;如果在所有农村实行,则大概需要850亿元;如果所有农村和城市均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则大概需要1600亿元。鉴于2003年全国教育财政投入实际情况,笔者倡导先在农村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毕竟200亿元或850亿元更容易推动,并推断:只要在农村先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国家财力增强后,城市也能实行。实践证明,笔者的推断是正确的。然而,即便教育财政投入达到3.4万亿元,就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而言,这样的投入还是不够的,仅达到及格线,未达到锦标线,还要继续加大投入。
第三,要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建立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第四,加快教育立法,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护。现阶段虽然教育法体系初步形成,但还有很多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没有制定出来。全国所有教育教学单位(不包括幼儿园)大概有50万个,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教学单位每天运转,却没有一部《学校法》,应尽快推出;各种考试经常发生,非常普遍,但没有专门的《考试法》。此外,《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等均需尽快推出。
(二)基础教育各层级改革措施
1.学前教育
2009年,城市和农村学前教育入园率是49%。其实,如果城市达到85%或90%,那么农村实际可能仅达到20%左右,甚至偏远地方没有学前教育。于是,当年“两会”期间,代表们纷纷呼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从2009年起,教育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13]2016年,国家用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投入是2800多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为1300多亿元,总量年均增长16.9%,财政性资金五年增长了77%。2017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预期达到85%。
2.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侧重推进教育优势均衡,在小学、初中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化学校。
2003年启动督导评估认定以来,新建改扩建学校约26万所,补充教师172万人,增加学位2725万个,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243万人次,数量非常大。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取得新进展,560个县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全国累计数量已达2379个县,占全国总数的81%,11个省区市整体通过认定。
主要措施如下。①抓办学条件改善。全国近五年累计建设各类校舍和附属用房面积4.5亿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3.4亿平方米、实验室和功能室746万间,新增设施器材和信息化装备价值3257亿元、图书14.4亿册、计算机1248万台。②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全国近五年新补充教师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31万人,占新补充教师总数的18%。③抓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惠及400多万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其中,湖北省是全国首个实行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
在义务教育方面,小学净入学率为99.9%,初中毛入学率达104%,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94.77万人。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曾让部分地方政府困扰。但是,武汉市解决得比较好。2003年,时任武汉市市长的李宪生强调:农民工子女上学是大问题,一定要妥善解决,并要求武汉市公办学校每个区开放一部分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当年,武汉市农民工子女中有16.8万名学生,其中8万多名学生在公立学校就读,另有几万名学生在简易学校就读,基本做到每位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当时,一些地方提出向武汉学习。2016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按计划实现小学、初中划片就近入学。北上广等19个大城市全面打响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会战,大力推进联校制、学区制、集团化办学。2020年,我国要形成基于“考试成绩+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3.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发展尚好,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于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要普及。普及是指普及率达到90%以上,预计2020年有可能达到95%。
近年国家主要推行了以下政策。①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为20%。②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
总体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段入学率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三 国家着力推进缩小基础教育差距
(一)教育差距的类别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形成巨大差异,这是引发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基础教育差距主要强调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如果再细分,还有群体差距,即正常人、健康人、儿童和处境不利人群之间的差距。
区域差距主要强调教育投入的差别。过去主要强调东部和西部之间、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近年出现一个新情况,我们在测算全国不同区域教育投入差别时发现,东西部教育投入差距虽然依然存在,但某些方面西部甚至比东部解决得要好。例如河南与北京之间的差距比西藏与北京之间的差距还大。河南GDP有5万多亿元,但学生众多导致生均投入较低。西藏才几百万人,学生相对而言少很多,国家兜底反而比河南解决得好。所以,除了关注东部与西部的差距,也需要关注东部与中部之间的差距。
城乡差别、校际差别主要强调教育质量差别。城乡差距主要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校际差别包括不同行政区学校之间的差距,甚至同一行政区相隔不远街道的两所学校之间也有差距。
(二)缩小教育差距的路径
缩小教育差距主要靠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优化配置主要是指优化师资配置,加大投入包括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前文提及教育改革要有四大保障,其中两大保障即师资和经费。
优化配置主要措施有:给薄弱学校选派一些好教师,实行教师轮岗流动。日本基础教育公立学校实行教师六年流动制,即教师在同一学校任职满六年需要调到其他学校任职。2009年,笔者参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率湖北教育代表团到日本、韩国考察。与日本福冈县中学交流,得知该校校长先前已经在三个学校流动过。教师流动在日本推行阻力较小主要是因为日本不同地区收入差距较小,整体发展比较均衡。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教师流动制度缩小城乡、校际差别,需要限定一定范围的流动,不能让教师流动引发新问题。现在采取鼓励教师流动,一年后教师又回到原来的学校。
今后要提升教师管理层次,要实行新的教师招聘和聘用制度。例如在基础教育领域,以行政区为单位招聘教师,改变现在以各个学校名义招聘教师,促进教师流动。提升管理层次后,可以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行政区内打通教师使用权,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
(三)国家缩小教育差距的行动策略
第一,全面改薄。2013年12月,《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出台,强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成长‘起点’”。[14]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为“全面改薄”保驾护航。
第二,投入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坚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其中,仅2015年,全国约1.1亿名农村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全国约2944万名城市学生享受免学杂费政策或相应补助。[15]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强调“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16]可以简称“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
第三,师资建设。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就教师队伍建设下发的中央文件。《意见》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党中央对人民教师的高度重视,都饱含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关怀。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将聚焦“提、改、育、用、保、尊”六个字,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解读该《意见》为:开启新征程、开创新时代、开创新模式。[17]教师的归属感、地位、荣誉感在文件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政策措施。
从2007年开始,笔者以人大代表身份呼吁:国家公立中小学教师不仅是专业人员,同时还承担着国家公务人员的工作。他们传达国家意识形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使其职业兼备公务性与专业性。既然如此,就应当将其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并赋予其法律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很多教育问题。《意见》起草过程中,笔者多次被邀请到教育部参加座谈,笔者讲道:“既然中央要出这个文件,就一定要拿出几项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性举措。”呼吁十几年,部分内容体现在《意见》第二十条——“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18]以后还要继续呼吁配套建立教师公务员制度。
四 国家推进教育精准脱贫的改革
把教育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和实施路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具体而言,在政策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扶持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直属高校定点扶贫、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成果也很明显,全覆盖基础教育各领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职业教育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全覆盖。
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省份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涉及七个层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等,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家庭。这就是关于教育精准脱贫的主要内容。
此外,为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国家还需要继续推进如下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弥补教育短板;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实施高等学校专项招生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培养更多贫困家庭大学生;实施高等学校专项招生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培养更多贫困家庭大学生。
五 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成就概述
(一)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速度相当快。目前,我国处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年收入为8800美元,在7000~12000美元区间内。预计数年后,我国人均年收入将达到12000美元,正式步入高收入国家。总体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段入学率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中接受教育的年限达到13.3年,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大提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概为47.5%,预计2020年达到5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是40%,但是2015年已达到40%,提前5年完成了任务。2009年提出40%的目标,社会上一片质疑,有人认为吹牛、有人认为靠扩招才能实现。坦诚讲,学界也有点担心,但数据研究表明:即便不扩招,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能达到40%。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人口下降,高考适龄人数减少,在高校招生计划不变、人口基数减少的情况下,毛入学率自然提高。
(三)教育公平取得重大突破
教育公平取得重大突破,其最主要、最集中的表现在于: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有了明显加强,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了更好的教学条件,更多学生接受了更高一级、更高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每年输送大学毕业生人数大概是800万人,每年职业技术院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1000万人。我国高校在世界多项大学排行榜中位次整体大幅前移,尤其是近几年位次上升非常快,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总体而言,十八大以来,国家围绕“一个核心、四大改革、四大保障”,加速穿越改革深水区,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本文根据笔者2018年7月10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会上的报告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2]《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http://tv.cctv.com/2016/09/09/VIDEQMAqnIjj0UFzEShEchPQ160909.shtml。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7-12/03/c_1122049424.htm。
[4]周洪宇:《教育公平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第11页。
[5]〔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17页。
[6]申宁:《习近平的教育观: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220/c1006-28136290.html。
[7]《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
[8]《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01/c_1114842146.htm。
[9]《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5-05/24/c_134265015.htm。
[10]《习近平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http://news.youth.cn/sz/201805/t20180531_11633686.htm。
[11]《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党建》2015年第12期。
[12]《习近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http://www.cpad.gov.cn/art/2015/9/10/art_624_24133.html。
[13]《教育部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广东教育》(综合版)2015年第11期。
[14]《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1/201312/161635.html。
[15]李丽辉:《免学杂费政策惠及1.4亿城乡学生》,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602/t20160214_229559.html。
[16]《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8/t20180827_346268.html。
[17]《部长通道速递!陈宝生谈教师队伍和课后三点半问题》,http://www.moe.gov.cn/s78/A10/moe_1801/ztzl_jsjyzx/jdt/201804/t20180420_333759.html。
[18]《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1/t20180131_326144.html。
On Xi Jinping's Educational Equity Discussion an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Zhou Hongyu
Abstract:Xi Jinping's educational equity discussion,a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ideology,is guid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Educational equity is an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social equity.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a significant part,optimized allocation and growing investment are powerful guarantees,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initiative.In-depth study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educational equity discuss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providing quality and equitable education that can better satisfy people's needs.
Keywords:Xi Jinping's Educational Equity Discussion;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1]周洪宇,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