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庆阳农场卷:产业扶贫攻坚的农垦样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产业发展的典型性和独特性

一 黑龙江垦区产业发展的典型性

垦区扶贫与农村扶贫存在着一定区别。农村扶贫的对象是农村贫困户,其是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农垦扶贫主要是系统扶贫、产业扶贫,是通过扶持贫困农场,实现产业发展和民生条件改善,来促进和带动农场职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黑龙江垦区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其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研究其产业扶贫也具有典型性意义。

(一)独特的国有企业属性

农垦系统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其国有农业经济属性,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其具有先进性,发挥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农垦系统是政府职能与市场体制有机结合的制度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首先农垦系统具有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等方面的优势,这保证了其在粮食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过程中,农垦系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个率先”目标,一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率先全面建成农垦小康社会,即农垦系统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将要发挥的作用。

黑龙江农垦系统在经济建设方面成果丰硕,201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7.3亿元,同比增长6.1%;垦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21元,同比增长6.6%。其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处于全国前列,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在黑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

(二)黑龙江垦区对周边村屯发展的带动作用

黑龙江垦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垦区具有的组织优势、体制优势、机制优势和产业优势还可以使其成为带动周边村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随着垦区园区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等新型产业蓬勃兴起,已经成为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在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垦区小城镇建设带动当地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实施农垦棚户区改造项目以来,危房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有力促进了黑龙江垦区的小城镇建设,初步实现了人口向场部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转变。这些星罗棋布的农垦小城镇在集聚周边农村地区人口、资源和要素,促进场地共同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农场场部已经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区服务中心。

三是通过生态建设带动当地环境的改善。有的农场充分发挥垦区产业链条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探索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模式,推广综合循环利用、生物质气化、稻壳发电、沼气利用等新技术,形成了一批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产业多样化、生态化、高值化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周边村屯的发展,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黑龙江垦区不断继承与发展融北大荒文化、军旅文化、知青文化、本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建设,在带动周边村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近些年,黑龙江垦区围绕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坚持用文化力培育竞争力,不断强化对区域文化的引领、支撑和服务作用,打造了北大荒文化等一批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 黑龙江垦区产业发展的独特性

黑龙江垦区地处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辖区土地总面积5.54万平方千米,现有耕地4363万亩、林地1384万亩、草地509万亩、水面388万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下辖9个管理局、113个农牧场、98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布在全省12个市,总人口167.7万人。

作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黑龙江垦区是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土地资源富集,人均资源占有量高,耕地集中连片,适宜大型机械化作业;基础设施完备,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农业机械化率达99.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居世界领先水平;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了米、面、油、肉、乳、薯、种等支柱产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境外企业已达26家,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土地开发面积达到304万亩。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黑龙江垦区产业发展的独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绿色食品产业极具规模

黑龙江垦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缘经济优势。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黑龙江垦区是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王国。拥有4300万亩优质耕地和高标准、完善、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产地认定面积223.3万公顷,占全省的23.3%。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事业从概念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粗具规模,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数量持续增加,产地检测面积不断扩大。到2013年末,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数量287个;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35家,有机农产品达到170个,认证面积17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达到489个,产地认证面积3951万亩;农产品地理标识产品6个。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2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基地面积896.4万亩,形成了生态优良的“绿色大基地”。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具备世界领先的农机农艺生产技术和全程可控的现代农业工艺流程及栽培模式,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职工人均生产粮食38吨)和科技贡献率(68%)。

(二)食品加工产业实力雄厚

黑龙江垦区基本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体、以现代设备装备为基础、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工业格局。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推进内部重组整合,在米、面、油、乳、薯等优势行业培育出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北大荒米业集团、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丰缘集团、北大荒马铃薯产业集团等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丰缘”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年粮食加工转化能力2900万吨,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大集群”。目前,主要拥有以北大荒米业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稻米加工企业、以北大荒丰缘集团为龙头的小麦加工企业、以九三粮油工业集团为龙头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以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以黑龙江宝泉岭双汇北大荒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以及国内最大的马铃薯产业集团——北大荒马铃薯集团公司等。

(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黑龙江垦区旅游资源丰富,山川、河流、湖泊、丘陵、平原皆有;湿地景观、冰雪景观、森林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俱全,还具有厚重的知青文化、军垦文化、黑土文化、北大荒精神等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垦区有44家A级以上景区,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旅游景区17家,有旅行社12家。2013年黑龙江垦区被亚太环境保护协会评为“全球百座避暑旅游名城”。

(四)境外农业开发优势明显

黑龙江垦区“走出去”和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已在23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开花,共开发土地304万亩,年境外粮豆总产量超过60万吨。境外累计投资超过18亿元,累计输出农业机械超过4800台套,劳务输出超过1.5万人次。有43个农场、9家龙头企业在境外开展业务,境外各类企业26家,企业类型有农业资源开发、生产加工、贸易流通、工程承包及综合经营等。

三 黑龙江垦区产业扶贫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产业扶贫涉及对象多、覆盖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是贫困地区人民脱贫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学术价值

一是有助于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黑龙江垦区是历史上形成的极具独特性的系统,对黑龙江垦区贫困的成因、反贫困的经验、扶贫的措施等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有利于完善我国贫困问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研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微观研究的丰富。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垦系统产业扶贫研究对未来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具有益处。

二是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对产业扶贫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进行理解。产业扶贫从理论到实践需要经历很多试错环节和经验总结,特别是作为农垦系统这样一个特殊的结构,其产业扶贫的实践具有特殊性。黑龙江农垦系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深入总结和剖析其产业扶贫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类似现象可发挥借鉴作用。

(二)现实意义

一是黑龙江垦区产业扶贫是全省及全国农垦系统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十三五”时期确定的重点贫困农场有304个,其中黑龙江省有32个,约占全国总数的1/10。做好黑龙江垦区产业扶贫研究,助推贫困农场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全省扶贫开发大局,事关垦区改革发展大局。

二是黑龙江农垦系统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农垦系统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对未来更好地应对农垦系统的产业扶贫工作有帮助。

三是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十九大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历时性创造。未来会有一系列政策和相关决策不断出台,对于黑龙江农垦系统产业扶贫的研究能够为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