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史前·夏商考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关于丰村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

经1982年的调查和发掘,发现垣曲丰村遗址的内涵很丰富,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主,还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等几类文化遗存。丰村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陶器中仍以夹砂灰陶居多(占68.67%),次为泥质灰陶(占18.41%),再次为泥质黑陶(占6.77%)、灰砂褐陶(占4.01%),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数量极少,各占1%左右。纹饰中篮纹占35.16%,绳纹占28.5%。素面占19.89%,另有少量的磨光陶、附加堆纹和方格纹。该文化遗存与庙底沟遗址二期比较,则可发现:两处夹砂灰陶的比重接近,磨光黑陶的数量,在丰村则有明显增长;纹饰方面突出的变化是,在丰村绳纹有所增长,而篮纹相对下降(表一)。

丰村出土的炊器有夹砂陶缸、釜灶、鼎、斝、大口深腹罐、单耳罐;盛器有小口折肩罐、小口圆肩罐、陶盆;食器中有碗、钵;饮器中有杯,此外,还有刻槽盆等等,与庙底沟遗址二期所具有的器类大率相同。

许多器物的造型与庙底沟遗址二期颇多相似。例如:丰村出土的灶圈(T201∶3C∶31)与庙底沟的灶圈(H35∶90,《庙底沟与三里桥》图四五)都作桶形,灶门、出烟孔的设置,以及环带状附加堆纹的贴附方式都很相像。灶圈上面套的陶釜,两处所出都是残器,形制也较为接近。庙底沟遗址二期的陶鼎,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作平底盆形,一种作圜底罐形,这两种鼎在丰村都有发现。丰村的斝,侈沿,束颈,腹圆折,基本形态与庙底沟的相同。两个遗址的夹砂大口罐,均作敛口,侈沿,方唇,深腹,平底,最大腹径在腹中部。两处的小口折肩罐、小口圆肩罐,除去纹饰或有不同外,形制也是相像的。

丰村和庙底沟遗址二期的文化面貌,除去上述许多方面的一致之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从仰韶文化继承来的尖底瓶和细泥彩陶盆、钵,在丰村已经绝迹;釜灶,始见于庙底沟遗址二期,丰村出土的数量明显增多,而这种炊器在其后的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早期中最为盛行;丰村出土的磨光黑陶敛口折壁盆、饰方格纹的夹砂缸、方格纹小口折肩罐、粗横篮纹球腹圜底罐形鼎、粗横篮纹厚胎小平底缸、带鸟喙鋬纽的敛口瓮等器物,为庙底沟遗址所未见。丰村的后三种器形,在偃师滑城[12]和二里头遗址(H1)[13]的“龙山早期”灰坑中曾有出土。滑城和二里头的这类遗存中,均未发现彩陶和尖底瓶,而从刻槽盆以及深腹罐和陶鼎的形制看,又具有某些与“河南龙山文化”接近的作风。因之,这两处都被认为要晚于庙底沟遗址二期[14],有的同志则将其列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后期[15]。丰村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的时代应与之相近,换句话说,应处于比庙底沟遗址二期要晚的阶段。

与庙底沟遗址二期比较,丰村在陶质、纹饰方面的一些变化,诸如磨光黑陶数量的明显增加,绳纹所占比例的上升和篮纹的下降,同样表明它的文化面貌比庙底沟遗址二期更接近龙山文化。绳纹在庙底沟为4.7%,丰村上升为28.5%,到陶寺遗址龙山文化早期骤增到86.45%。篮纹在庙底沟为55.45%,至丰村下降为35.16%,到陶寺遗址龙山文化早期只剩不到1%。这种变化趋势表现出,丰村这类遗存具有由庙底沟遗址二期向龙山文化陶寺类型过渡的性质。

通过上文的讨论可以看到:晋南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除了地域上的某些差别外,按照它们的文化面貌所分的三组,实际上代表了三个互相衔接的发展阶段,即以东下冯第4层和西王村上层为代表的早期,以平陆盘南村H1为代表的中期和以垣曲丰村为代表的晚期(图二)。它的早期与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有较直接的继承关系,文化面貌上还保留着一些仰韶文化的因素;中期与黄河南岸的庙底沟遗址第二期相当,釜灶和斝的出现,以及鼎的大量使用,应视为中期的标志;晚期在陶质、纹饰、器形诸方面同龙山文化更为接近,其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便是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通过三期的划分,对于上述特点与发展趋势将有更加具体而透彻的了解。

图二 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陶器

注:

东下冯:1.H230∶1;2.H215∶1;3.H232∶2;4.H230∶3

西王村:5.H18∶1∶1;6.H18∶2∶2;7.Hl8∶1∶25;8.T4∶3∶1

盘南村:9.H1;10.H1;11.H1;12.H1

庙沟:13.0∶12;14.0∶13;15.H35∶93;16.H570∶21;17.H563∶34;18.H35∶90;19.H558∶50;20.H564∶20;21.H202∶20;22.H564∶23;23.H564∶22;24.H563∶46;25.T71∶04

丰村:26.H102∶1;27.T212∶4∶15;28.H204∶6;29.T201∶3C∶31;30.T212∶3C∶10;31.T212∶3∶059;32.T201∶3D∶21;33.T201∶3B∶055;34.T202∶3D∶0101;35.T212∶4∶22;36.T212∶3C∶21;37.T211∶3C∶0100;38.T211∶3B∶057;39.H202∶0102


[1] 原文作者:张岱海、高天麟、高炜,发表于《史前研究》1984年第2期。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第108~113页。

[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5] 蒋忠义、阳吉昌:《山西平陆新石器时代遗址复查试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8期。

[6] 黄石林等:《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垣曲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9] 张忠培:《试论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1979年第1期。

[10] 张忠培:《试论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1979年第1期。

[11] 《庙底沟与三里桥》发表的陶灶(H35∶90、H35∶94)图四五,图版陆叁,1、2),很可能是失去釜以后的灶圈,又H563∶34号夹砂器(图四二),可能是一件釜,它的腹部还残留着与灶圈相接的茬口,类似的两件器物套合在一起,就是这里所说的“釜灶”。

[12] 赵芝荃:《河南偃师“滑城”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图版陆,1、4,图六,3,图八,3、12。

[13] 张国柱:《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早期遗存》,《考古》1982年第5期,图一,7、11,图二,2、8。

[14] 赵芝荃:《河南偃师“滑城”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图版陆,1、4,图六,3,图八,3、1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早期遗存》,《考古》1982年第5期,图一,7、11,图二,2、8。

[15] 李文杰:《试论青龙泉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