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康文集·第一卷:先秦诸子的文艺观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 钟嵘《诗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先秦诸子文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变动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突出标志便是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大约在春秋中叶,齐国就已经开始有了铁器。到春秋末年,吴、越等国的冶铁业已经很发达,曾经造出了锋利无比的“干将”“莫邪”宝剑。战国中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牛耕在春秋末年也急剧地发展起来,甚至连祭祀用的牛也拿来耕地了。《国语·晋语》就有“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牛;冉耕,字伯牛。牛耕反映到人的名字上来了,充分说明它是当时人们引以为荣和十分关注的大事。战国时还出现了很了不起的水利灌溉工程,如郑国渠长达三百多里,都江堰工程则长期以来一直为成都平原人民造福。城市普遍繁荣发展,齐国的临淄有七万多户,楚国的鄢郢也极为繁华。科学技术也十分发达,天文、地理、医学、农艺等都有很大进步,《墨经》中还有许多光学、力学、数学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封建制逐步取代了奴隶制。承认“私田”,实行“初税亩”3,奴隶社会的井田制被破坏了。经济基础方面的变化引起了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化和激烈斗争。广大奴隶不断地进行暴动和反抗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也向奴隶主贵族夺权。“礼崩乐坏”,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持不下去了。铸刑鼎、作刑书4,新的封建的上层建筑开始发展起来了。由于经济、政治方面的这些变化,使得当时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都十分活跃,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的各种政治、哲学学说。与此相应的,是在文艺思想上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文艺理论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有一个高踞于各国之上的周王朝,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傀儡。各个诸侯国家分裂割据,争霸称王,彼此之间展开了十分复杂、十分激烈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周王朝对他们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周桓王由于不满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跋扈作风,曾亲自率领陈、蔡、卫三国军队去攻郑,结果被郑庄公打得大败,连桓王自己也被射伤。各个诸侯国为了保存自己,向外扩张,从实际利害关系出发,需要有一批出谋划策之士,来为他们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士”的阶层大大地活跃起来了。这些“不稼不穑”、不工不商的知识分子,有的是从贵族降下来的,有的是从庶人升上去的,他们专门向上层统治者献计献策,提出各种理论、学说。同时为了扩大影响,他们广收门徒,私家讲学,如孔子的弟子据记载就有三千多人,齐国的稷下曾是著名的讲学场所。对于这些,当时的各国统治者,不仅不加制止,而且还提倡、鼓励。齐国稷下的学者,许多人就被封为大夫。这样,在客观上造成了政治、思想、学术上比较自由和民主的空气,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些学派的思想学说,尽管不受统治者的欢迎,但也未受到压制。这种状况对于先秦诸子各派文艺思想的发展,显然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此外,春秋战国之际各种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也为文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诗歌、音乐、舞蹈开始逐步地分家独立。无论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诗歌、散文等都有极大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前几年从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墓中的大批乐器,特别是规模巨大的编钟,就可以反映出当时音乐发展的盛况。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战国墓葬中的“水陆攻战铜鉴”,有图像四十组,二百九十二人,有格斗、射杀、划船、击鼓、犒赏、送行等种种生动场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当时人在一个小竹片上就能画出龙蛇车马禽兽及各种人物。 《韩非子·喻老》中讲当时用象牙雕刻的楮叶和真的一样。屈原的辞赋、庄子的散文,则充分反映了文学发展的高度。文学艺术在各个方面的繁荣发展必然要带来文艺理论批评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