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理顺区域发展思路,历来是应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影响的必然抉择1。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和快速转型的国家,在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区域问题2。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具有能动作用3。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必然会对区域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剖析当代中国区域教育发展问题,对促进各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大国崛起的宏大叙事将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推向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对照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遵循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然要高度关注各区域教育发展的协同。然而,当前我国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够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仍亟待缩小,教育创新与服务区域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等服务产业部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与整体协调改革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4。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视野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化的格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可能带来区域教育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教育公平等多方面的显著差异567。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和传播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区域高质量经济增长循环的基点89。放眼全球,落后国家(地区)奋力赶超先进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因此,面向2035中国要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人力资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战略选择,同时要兼顾不同区域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那么,当前我国各区域究竟如何在尊重经济增长非均衡的既定事实基础上,选择适切的发展战略,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与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绘就我国教育现代化所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愿景?
本书旨在为面向2035分析不同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回应上述重大宏观教育发展政策议题。全书主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东北三省、西部地区、海南自贸港等六大区域的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六大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国际比较、战略选择及其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等问题,提出六大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建议。事实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跨区域的教育协作越来越成为推进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强大动力。2019年六大区域覆盖了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及七成左右的GDP,研究六大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对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依据官方发布的2013—2019年各区域的数据,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东北三省、西部地区和海南自贸港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地研究区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京津冀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北、北京、天津,即一省两市;长三角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即三省一市;粤港澳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东北三省数据主要来源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西部地区数据主要来源于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六个西南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六个西北地区省(自治区);海南自贸港数据主要来源于海南省。
具体而言,全书逻辑结构如下:一,对六大区域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回顾,总结区域教育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二,立足世界和全国两大背景审视区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三,将教育发展同区域经济、人口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对照,明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四,与其他区域教育发展做横向比较,明确自身所处的时代方位及其改进的方向。在行文布局上,首先论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东北三省、西部地区和海南自贸港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其次,梳理世界三大湾区、芬兰、德国、新加坡等区域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理念和经验,为我国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提供思路;再次,呈现不同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关系;复次,建立计量模型探讨教育财政投入努力程度及匹配度;最后,立足前期政策梳理与实证分析总结六大区域的教育发展战略。
1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2 陈淮.中国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前瞻[J].经济问题,1996(05):8-12+62.
3 王善迈.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14-16.
4 郭树清.推动区域协调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5(11):6-9.
5 何艳,刘娟娟,He,等.中国教育经费与地区经济的非均衡性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5:75-80.
6 李常香,陈敬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非均衡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007):23-25.
7 陈珍国.重构教育公平形态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13):24-27
8 刘海英.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15-21.
9 钱晓烨,迟巍,黎波.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创新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4):1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