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协作与沟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沟通的模式

沟通作为一门学科被研究始于20世纪前期,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沟通学的研究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与沟通有关的基本模式,以下讨论三种典型的沟通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五W沟通模式”

“五W沟通模式”是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于1948年提出的。作为沟通过程研究的基本理论,该模式回答了五个问题,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据此,引出了沟通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该模式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沟通的五个分析内容:控制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受众分析(对谁)和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由此可见,该模式把沟通看作一种分享信息的活动,即人与人之间借助于某种沟通渠道传达信息、思想和交流情报的过程,它揭示了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然而,该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它把沟通行为限制在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内,把沟通仅仅解释为说服的过程,忽视了沟通的其他功能。它只讲“效果”,不讲“满足”,而事实上,沟通的效果与满足受众的程度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另外,该模式还忽视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反馈”。

二、申农、韦弗的“线性沟通模式”

1949年,申农(Shannon)和韦弗(Weaver)的《通信的数学理论》问世,该书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沟通学,由此,沟通学的研究进入划时代的阶段。

“线性沟通模式”的信息沟通过程由信息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将信息转换成信号)、接收器(将信号译解为信息)、信宿(信息送达的目的地)、噪声来源(各种干扰)等组成。该模式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沟通的结构性因素进行研究,试图回答如下两个问题,即哪种沟通渠道能够使信号传送效果最大化?在信号从传送者到接收者的过程中有多少传送信号会被噪声破坏?在这一模式中,沟通被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

“线性沟通模式”对沟通过程的分析比“五W沟通模式”更为精细。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噪声”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信息丢失以及传送质量低下的问题,引导传播者在沟通过程中充分考虑噪声因素,尽量避免或克服噪声干扰,提高沟通效果。然而,其局限之处在于,将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将沟通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单向静态过程,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的客观制约性,忽略了受众的反馈。

三、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每一种沟通模式至少要包括两个传播单位,一个是信息的来源单位,另一个是信息的接收单位,连接两个单位的是信息。该模式强调,在信息源与目的地(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有所谓的真正的传播与沟通,因为只有此范围内的信号才能为传者与受者所共享;传者、受者双方在编码、解码和传递、接收信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们传播、分享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持续不断、循环往复。这一模式主要讨论沟通过程中各主要行动者的行为,其中解码相当于接收信息和理解信息,编码相当于发送信息。该模式突出了沟通双方地位的平等,不把受者视为被动的客体,并力求积极理解对方;它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提高了对人际沟通的解释力。因此,该模式是对传统的线性、单向传播模式的修正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