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迎新春年味系列](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94/53313694/b_53313694.jpg)
第123章 《红旗水库下的岁月:父亲的担当与村民的奋斗》
《红旗水库下的岁月:父亲的担当与村民的奋斗》
在那个遥远的七十年代初期,我的父亲,一个年轻而充满热血的乡村干部文书,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这一历程与红旗水库紧密相连,也铭刻着一个村庄的奋斗与希望。
那时候的乡村,还处于一种相对原始和质朴的状态。红旗水库所在的地方,原本是一片荒芜的山谷,只有一条细细的溪流蜿蜒而过。但村子里的农田却总是面临着干旱的威胁,每到耕种季节,村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土地干裂,收成寥寥无几。
我的父亲,他有着一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心中怀着对村庄发展的炽热梦想。当修建红旗水库的计划被提出来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时的条件,没有大型机械,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有的只是村民们的双手和坚强的脊梁。
父亲作为文书,承担起了组织和协调的重任。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和每一个村民交谈。他的声音充满激情:“乡亲们,咱们要是修好了水库,以后就再也不怕干旱了,咱们的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好日子。”村民们看着这个年轻的文书,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
工程就这样开始了。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山谷,村民们就扛着锄头、扁担,背着竹篓,成群结队地走向工地。父亲总是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影就像一面旗帜。
挖掘地基的时候,困难接踵而至。那坚硬的岩石像是故意和村民们作对,村民们一锄头下去,只能在岩石上留下一道浅浅的白印。
村里的老石匠王大伯皱着眉头,对着父亲说:“文书啊,这地基全是这种硬石头,咱们这锄头可不好使啊,这可咋整呢?”
父亲一脸坚定地回答:“王大伯,办法总比困难多,咱们再想想辙。”
这时,村里的一位年轻后生二柱子凑上来说:“文书,我听说邻村修水利的时候用炸药炸过石头,咱们是不是也能试试?”
父亲眼睛一亮,但又有些担忧:“炸药这东西可危险得很,咱们村里可没几个人懂啊。”
王大伯也附和道:“是啊,二柱子,这炸药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小心,那可就出大事了。”
二柱子挠挠头说:“我知道危险,可是不试试,这地基猴年马月也挖不好啊。”
父亲沉思片刻后说:“二柱子说得有道理,咱们不能被这石头吓住。不过,在这之前,咱们得先找个懂行的人来给咱们讲讲炸药咋用才安全。”
于是,父亲开始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到邻村有个曾经在矿上工作过的刘师傅。父亲带着几个村民,走了几十里山路去请教刘师傅。
刘师傅看着这些质朴的村民,语重心长地说:“炸药这东西,就像一头猛兽,驯服好了能为你们所用,要是出了岔子,那就是要命的事。”
父亲诚恳地说:“刘师傅,我们知道危险,但是我们村太需要这个水库了,您就给我们指点指点吧。”
刘师傅点点头说:“那我就给你们讲讲。首先,炸药的存放要特别小心,要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还有,装填炸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定的量,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引爆的时候,人员要疏散到安全距离之外……”
父亲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地做着笔记。回来之后,他就开始组织村民学习炸药的使用知识。
有专家来看过之后,摇着头说:“这工程太难了,靠人力怕是难以完成。”但父亲却不服气,他说:“只要咱们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把水库修起来。”
于是,村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用炸药一点一点地炸开岩石。可是炸药的使用非常危险,父亲就亲自学习如何安全使用炸药。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向邻村有经验的人请教。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炸石过程中,使用炸药超过500公斤,而父亲亲自参与的爆破就有上百次。
在这危险的炸石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一次,年轻的村民阿强负责协助父亲进行爆破。在装填炸药的时候,阿强不小心弄伤了手指,鲜血直流。父亲见状,立刻撕下自己的衣角,为阿强包扎伤口。阿强却忍着疼痛说:“文书,这点伤不算啥,咱可不能耽误了工程。”父亲看着阿强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还有一次,爆破之后,有一块巨石摇摇欲坠,随时可能滚落砸向正在下方劳作的村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村民李大爷大喊一声:“快跑!”然后自己冲向巨石,用一根粗壮的木棍抵住了巨石。他的脸憋得通红,手臂上青筋暴起。其他村民们赶紧过来帮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事后,有人问李大爷为什么这么做,李大爷憨厚地笑着说:“我这把老骨头,要是能换大家的平安,值了。”
岩石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运输泥土和石块。没有车辆,只能靠肩挑背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挑着沉重的竹篓,一步一步地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他们的肩膀被压得红肿,汗水湿透了衣衫。而妇女们也不示弱,她们背着小竹篓,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小石块。
有一位叫秀兰的妇女,她的丈夫生病卧床,家里还有年幼的孩子。但她为了水库的修建,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工地。她背着竹篓,里面装满了石块,瘦小的身影在山路上艰难地前行。有一天,她突然晕倒在路上。村民们把她送回家后,她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事,水库还没修好,我不能歇着。”在她的感染下,村里的妇女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搬运工作中。
我的父亲,他不仅要参与劳动,还要负责记录工程的进展、物资的分配等工作。白天,他和村民们一起在工地上挥洒汗水;夜晚,他在昏黄的油灯下计算着各种数据。有一次,因为过度劳累,他在工地上晕倒了。村民们围过来,焦急地呼喊着他的名字。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事,大家继续干活。”
随着工程的推进,水库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水源的引流。父亲带着几个有经验的村民,沿着山脉寻找最佳的水源地。他们翻山越岭,经过了无数次的勘察和论证。最终确定了一条引流的路线。
在引流工程中,需要挖掘一条长长的沟渠。这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村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地把沟渠挖通。在这个过程中,有村民受伤,有村民因为家庭困难想要放弃。父亲就一家一家地去做思想工作,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那些困难的家庭。
有一个叫栓子的村民,他的父亲突然重病,需要一大笔钱治疗。栓子想要放弃修水库的工作,回家照顾父亲。父亲知道后,来到栓子家,把自己积攒的钱全部拿了出来,递给栓子说:“栓子,这钱你先拿去给你爹治病,水库不能没有你,大家都需要你。”栓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握紧父亲的手说:“文书,我一定好好干。”
经过了数年的努力,红旗水库终于建成了。当清澈的水缓缓流入水库的时候,村民们欢呼雀跃。那一刻,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是全体村民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成果。
红旗水库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村庄的面貌。以前干旱的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庄里开始有了余粮,孩子们也能吃饱饭去上学了。而且,水库周围还发展起了渔业,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父亲的形象,在村民们的心中变得无比高大。他的故事在村庄里代代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努力奋斗的精神财富。每当我回到村庄,看到那座红旗水库,我就仿佛看到了父亲年轻时候的身影,看到了村民们肩挑背扛的坚韧模样。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却又无比辉煌的岁月,它永远铭刻在村庄的历史长河中,也铭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