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言行有度,保持合理》:先听其言

中国话不能只用耳朵听,还需用眼睛“看”;中国话听起来有些含糊,“看”起来却十分清楚。

随便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谐中找到合理”的代名词,是“无可无不可”的体现。

弄清对方是谁,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对象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在中国社会,凡事自己求合理,会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有能力必须合理表现,凡事量力而为,才能恰到好处。

俗话说,言为心声。中国人的心是难以捉摸的,所以他们说的话常常模棱两可。我们主张“逢人只说三分话”,同时又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逢人只说三分话”是对交情不深、关系一般的人而言,因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当然应该小心谨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对交情深厚、关系密切的人而言,既然大家都亲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隐瞒了。

其实,中国人说“逢人只说三分话”的时候,也含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意思。况且中国人所说的“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双方如何理解了。当彼此尚不熟悉时,当然“未可全抛一片心”,等到双方已经开始互相信赖了,完全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然,“言无不尽”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逢人只说三分话”,因为彼此虽然关系密切,但是有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也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嫉妒或不满,所以必须有适当的保留,说三分留七分,彼此心照不宣就好了。

听话不如“看”话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中国人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呢?”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了很多意思,有些人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案例

苏东坡被贬至黄州后,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岸边有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便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心领神会,不禁相视而笑。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当然,要达到苏东坡与佛印这种心灵相通的程度,除了默契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智商才行。

中国人南腔北调,即使大家都说普通话,勉强听懂,也未必弄得清楚他人的真正用意。

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人们把“指鹿为马”理解为“不明是非、颠倒黑白”,其实,赵高只是想借此试探一下自己在朝廷的权势究竟怎样,真正的含义是:“你们是服从秦二世,还是服从我?”我们嘲笑群臣不分黑白,其实他们才是真正听懂了赵高话意的人。

案例

有一天,我搭出租车到某地。由于大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司机改走小路。但小路蜿蜒曲折,司机不太熟悉路况,越走越觉得没有把握,便停下来,向路旁的一位老先生问路:“请问我要到××去,该怎么走?”

老先生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路就可以走,多问几次就会到。”

这两句话,叫人听了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又摸不着头脑。司机向老先生表示感谢,很有信心地向前行驶。

我很纳闷,问他:“你知道怎么走了?”

他说:“知道。有路就可以走,表示我走的路是对的。如果我已经走错了,他会把手一扬,然后指向正确的方向。现在我走对了,他不必举手,所以说有路就可以走,是告诉我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多问几次就会到,意思是后面会有几个比较复杂的岔路口,那时候一定要问路,不要乱闯。”

经他这么一解释,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国话如此简单明了,两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很多事情,但听者必须要动脑筋才能听懂。现在有些人是只听不想,以致听不懂话,这实在是一种遗憾。

中国话很不容易听,这是真正的难点。中国人要人家不要“听”话,其中含有“中国话不可以用耳朵听”的意思。“不要听他的”,既包含“不要听他的话”,也包含“不要单凭耳朵听他的话”的意思。中国人很少说“听他说什么”,反而常常告诫我们“看他怎么说”,也就是说,中国话不适合单独用耳朵听,还应该配合眼睛看。中国话听起来含含糊糊,“看”起来却清清楚楚。中国人不喜欢啰里啰唆讲一大堆话,喜欢简单明了,短短一两句话,含意很深,所以“看”了之后,还要多想。如果不用心想,还是弄不清中国人的话里的含义。也就是说,“看”话不能单凭一双眼睛,还要动用“心眼”,才能够真正地看清楚,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

“心眼”要大,才听得真切;“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儿”,就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对方有难言之隐,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有说出来反而让彼此难过的事情,千万不要用不正当的心思去曲解。

一句“你看着办吧”,究竟是“全权委托你”,还是“你猜猜我的用意”,或者是“居然搞成这样子,你自己收拾烂摊子吧”?短短几个字,就已经足够让别人思前想后了。凡是听不懂的时候,仅仅用眼睛看还不够,还要动脑筋。

你去听王先生讲课,回来别人一定会问你:“他讲得怎么样?”你说:“他真会讲。”看别人脸色不对,接着说:“不过,讲了半天不晓得在讲什么。”这些话里没有文法的错误,但是观点是前后不一致的。如果你说:“王先生口才很差,词不达意。”一看别人脸色不对,又改口说:“不过很奇怪啊,他今天讲得倒是很有条理。”

会说话的人随时调整话术方式,我们印象里也总是把这种人当作小人。孔子一生最了不起的就是他悟出来五个字,叫作“无可无不可”。梁启超当年读到这句话时气得要死——孔子这就是脚踏两只船,糊涂虫。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叫“无可无不可”!可是当他读了很多书、有了历练以后,又很信奉“无可无不可”了。

“随便”并不随便

知识很重要,但是知识之外的人际技巧也很重要,若想圆满解决问题,在知识之外,还需要一些艺术技巧。

中国人常把“随便”挂在嘴边上。请客吃饭时,总是说:“没有什么好菜,随便吃点。”实际上菜肴十分丰盛。如果客人真的相信了主人的话随便吃喝,丝毫都不客气,即使宾主交情甚深,主人看在眼里,也会不太舒服:又不是只有你我两人,当着我的妻儿,你也未免太随便了!

“随便”的意思有两种:一是“随意、任意”,一是“不拘束、不认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来还有第三种含义。

随便还代表“看看你的诚意”。人家问我要什么,我说“随便”,意思是说,衡量你自己的能力,看你可以提供什么。中国人认为我说“随便”是不想为难你,如果你真的随便对待我,那就是轻视我了。

你请我吃饭,问我想到哪里用餐,我当然不能直截了当提议上豪华饭店,万一你认为那样不值得,我岂非自讨没趣?不过我也不愿意自贬身价,一开口就选择普通餐馆,非但显得土气,你也未必领情。最好的办法还是说“随便”。至少可以了解你认为拿什么招待我最合适,进而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调整我所应表现出的态度。你经济拮据,只能请我上普通餐馆,我照样吃得高兴,因为你够诚意,我不在乎吃什么;如果你手头宽裕,豪华饭店也请得起,却只请我上普通的馆子,我就知道你不够意思。

随便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谐中找到合理”的代名词。如果你相信随便真的是随随便便应付,那就没前途了。

案例

甲和乙是好朋友,一天,乙到甲家里做客,甲热情招呼,顺口问他:“喝点什么?”乙回答:“随便,随便。”

甲心里有数:家里确实有好酒,但那是留给上司丙的,现在当然不能拿给乙喝。衡量与乙的关系,决定泡一壶好茶招待他。乙见甲并没有敷衍他,自然也很高兴,也知道自己在甲心中的分量。

正在此时,丙不期而至,明显是来喝那瓶好酒的。此时,甲该不该将好酒拿出来?如果拿出来,就会得罪乙,不拿出来,又会得罪丙。这种两难的情况却也难不倒深谙圆通之道的甲。甲对太太大声说:“我刚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瓶好酒藏到哪里去了?”太太明白甲的意思,也大声地回答:“我昨天收拾屋子,怕把它弄脏,特地收起来了。”话音未落,甲的太太就拿着好酒出来了,并准备了丰盛的下酒菜。乙和丙都很高兴,当然,甲将危机巧妙化解于无形,更是高兴。

用高声说话来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是中国人的绝招。在人际关系中,它常常具有转危为安的决定性力量。甲很清楚,丙提前来就是想喝自己那瓶好酒,可是乙来了自己没拿出来,等丙来了才拿出来,乙心里肯定不高兴。如果不拿出来,又会引起丙的不满。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采用高声说话的方式就解决了问题——“刚才找了半天”是告诉乙“我本来想请你喝,只是没找到”;而丙明白,就算乙是甲的好朋友,还是没我的面子大,哪怕酒“特地收起来了”,也得拿出来。

“随便”表示具有“单凭物质不足以表达全部的敬意,必须拿精神来补助”的用意。以请客吃饭为例,主人即使准备很多佳肴,仍然会对客人说“随便吃点”,意思是这些菜虽然很好,但总觉得应该有更好的,才足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如果客人认为过于丰盛,就会说“太破费了”;如果客人觉得不过尔尔,既然主人说了“随便吃点”,那客人也不会不满。

如果东西非常好,中国人也会轻描淡写地说“随便买的”。这不是谦虚,而是中国人认为精神重于物质,“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同时,也希望对方不会有“受之有愧”的负担。如果东西并不好,一句“随便”,就能表示“我已经尽力,希望你能够谅解”。中国人讲究“尽心尽力”,只要尽力而为,对方多半是会体谅的。

“随便”是“我有我的意见,只是不便说出来”的暗示。上司征求下属的意见,下属绝不敢说“随便”,而是请上司做主。因为说“随便”,就意味着下属有自己的意见,只是不方便说而已。

“随便”是孔子说的“无可无不可”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时时有变化。如果丝毫不加考虑,冒冒失失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很可能使对方为难,不如将心比心,先说“随便”,让彼此还有个商量的余地。

既然“无可无不可”,“随便”就不是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点”都能通用的。有的时候,随便说“随便”会给对方造成困扰。例如,晚辈对长辈最好别说“随便”,否则就显得太随意,对长辈不够尊重。朋友之间也有不宜说“随便”的情况,同是请客吃饭,说“随便”可以让主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但如果主人境况不好,要保全主人的“面子”,就不宜说“随便”,可以这样说:“我最近肠胃不好,很怕油腻,就在附近这家饭馆吃点素菜就行。”

有人托你帮忙,要请你吃饭,你要暗自盘算一下,“吃人家的嘴软”,背负人情太重,也不要说“随便”,赶忙借故推辞,心领为上。

随便并不是差不多,而是以合理就好为原则,应该说“随便”的时候才能说,不应该说的时候就不能说。别人在对你说“随便”的时候,如果他不是随便说的,那就等于说:“你自己想想,怎样才合理;只要合理,我当然随你的便!”

随便绝对不是“马马虎虎”,我们将心比心,既不希望人家“马马虎虎”对待我,当然也不可以“马马虎虎”对待别人。该随便才能随便,不该随便绝对不可以随便。以“不随便”的态度来“随便”,才符合合理的标准。我们一方面不可以随便说“随便”,另一方面也不能够随便理会或处置别人的随便,因为一个有修养、有分寸的中国人,是不会随便说“随便”的。

不反对并非赞成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在征求中国人意见的时候,得到的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话。因为事情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只能赞成一部分而反对另一部分。任何事情总是在不断地演变:原本可以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来应该反对的事情,也可能愈变愈应该赞成。这些都是中国人不愿意公开说赞成还是反对的原因。

当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证不再改变的时候,中国人自会当机立断,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的中国人也会尽量避免公开表态。一旦你明确表示赞成,那些不希望你赞成的人就会给你施加压力;相反,你反对的话,那些不希望你反对的人也会频频阻挠,徒增许多麻烦。所以,最后养成了中国人凡事都含含糊糊的。

中国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赞成或反对就像下赌注一样,万一押错宝,后果惨重。只要能保证他的安全,要中国人表明赞成或反对的立场,其实并不难。古时候,大臣要说一些可能冒犯皇帝的话时,总会先请皇帝饶他不死。这就是在寻求安全状态的一种方式。

如果有人直接问你这种问题:“你赞成领导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吗?”那他可能是不怀好意,挖了陷阱想让你跳。你说“赞成”或“反对”,都会对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碰到这种情况,一般人不会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而是反问:“你认为如何?”然后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的看法,适当表述自己的意见。而被反问的人也是同一态度,或者采用“我也不反对”或“我也不赞成”来应付,因为中国人明白,赞成、反对不是二分法,不赞成并不代表反对,不反对也不代表赞成。

中国人赞成与不赞成有时是一样的意思。说赞成,是有条件的赞成,一旦不合乎他的条件,他还是会反对;说反对,也是有条件的反对,只要条件一改变,他马上又赞成了。西方人说反对就是反对,说赞成就是赞成,所以他们会觉得中国人没有原则。

也许有人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做法是不实在的,见风使舵、虚情假意,而且缺乏胆识,不敢担当。其实,我们说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事实上是赞成之中有反对,反对之中也有赞成,并不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先赞成后反对,先反对后赞成,会让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攻心术是中国人的独特手法。例如:“我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如果你不赞成,最好回答:“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但是如果你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

既不说赞成的话也不说反对的话,一方面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对方对你的信任,凸显对方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视自律和自为。一旦你表示赞成,听者受到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可能会“大意失荆州”,造成“阴沟里翻船”的惨剧。而一旦你表示反对,听者受到挫折,可能因此放弃,或者缺乏信心。不赞成也不反对,听者会更认真面对现实,用心研究判断,自己做出决定。

中国人公开表示赞成或反对,都不一定可靠,不如采取观察、试探、测试、迂回打听等方式来辅助判断。若是因为怕得罪人,表态吞吞吐吐,既不敢赞成也不敢反对,那就是心术不正了,终将被别人厌恶,自己也不会有好前程。合理地赞成和反对,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对情况了解清楚之后,合理地表达反对或赞成的意见;在尚未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前,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说“我赞成”或“我反对”,以免被人利用,或被人看不起,令自己骑虎难下。

小结

中国人喜欢简单明了,短短一两句话,含意很深,仅仅用耳朵听是不够的,还要用眼睛“看”、用心想。“看”话不能单凭一双眼睛,还要动用“心眼”,才能真正地领悟话的意图。

中国人喜欢说“随便”,随便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谐中找到合理”的代名词,是“我有我的意见,只是不便说出来”的暗示,也是孔子说的“无可无不可”的体现。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在征求中国人意见的时候,得到的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话。合理地赞成和反对,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