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人性困局:韩非子教你博弈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八奸:处理关系的八种技巧

1 获得君主宠信

原文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同床。何谓同床?曰: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

二曰在旁。何谓在旁?曰:优笑侏儒,左右近习。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

作者智解

人臣弄奸的办法有八个:第一是同床,就是说,宠爱夫人,喜欢小妾和美色。这些人趁着喝酒高兴的时候,向君主提要求,君主一定会答应。于是人臣就会交结这些受宠美女,送给她们金玉,让她们替自己美言,迷惑主子,而自己得官。这就叫同床。

第二是君主身边的人,也就是君主身边的倡优侏儒,陪侍君主的内臣们。这些人善于观察揣测主子的想法,通过察言观色,不等主子开口,就了解主子的想法,然后一起行动,异口同声地转移和影响主子。人臣通过交结这些人,送给他们金玉,替他们在外面干违法的事来为他们谋好处,从而讨好他们,然后借他们来影响主子、迷惑主子(使君主信任他)。

(这样的人,比如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不过,即便朝中贤良的大臣,比如张居正,其实也需要和这些近臣搞好关系,不然就会无所措手足。这一点需要意识到。)

延伸论据:识破曾从子的小算盘

君主身边的人,并不一定忠于君主,而仅仅是为了搞钱,所以他们也可以成为奸臣。我们看一下曾从子的故事。

因为卫国国君怨恨吴王,曾从子善于相剑,就想替卫国君去刺杀吴王。曾从子对卫国君说:“吴王喜欢宝剑,我是相剑的。我去给吴王相剑,拔出剑来给他看,然后一下子刺杀他。”卫国君说:“你想干这个,不是出于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强大而且富,卫国弱贫。你去了那儿以后,我怕你改替吴王效力而对付我。”于是驱逐了曾从子。

这里,卫国国君善于把握下属的心理。曾从子愿意去刺杀吴王,仅仅是为了拿到赏金,但是吴国更有钱,完全可以收买曾从子,所以这个刺客的忠诚度就很低。

如果他是爱卫国君,那么出于这个目的去刺杀,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这就要研究人做事的动机。卫国君发现了他的动机是钱,而不是对我的爱和忠诚,所以驱逐了他。

所以,身边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爱和憎都是表面的,君主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小算盘。

2 管理好亲属

原文

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以劝其心,使犯其主。

作者智解

第三是父兄。就是君主的近臣、公子、亲戚,他们是君主所亲近和爱的人,还有大臣、廷吏,是君主常一起商量事情的人。这些人拿出意见,君主一定都会听的。那么,臣子们就用音乐、美女讨好这些人,叫大臣、廷吏替自己美言,来影响君主的想法,最终损害君主的利益。

延伸论据:鲁丹——警惕上位者的身边人

不过,通过君主身边的亲戚来影响君主,现实中并不可靠。我们举例来看一下:

鲁丹三次劝说中山王,但是后者不接受,不肯任用他当官,于是鲁丹送了五十斤金子给中山王的左右。再次见面的时候,中山王很高兴,还赐他饭食。鲁丹出来后,就离开了中山。他的车夫说:“大王不是对你很好吗?怎么要走?”

鲁丹说:“因为别人说的话,他就对我好,也一定会因为别人说了什么而对我不好。”不等他出境,就有公子在中山王面前说了他的坏话:“这人是替赵国来我们这儿当间谍的。”于是,中山王就派人出来抓他。

这个故事说明,指望别人帮你说好话,是不可靠的,对方也会说你坏话。同时,这些收了钱替你美言的人,随时也会倒戈,拿了别人的钱,从而说你坏话。特别是领导身边的父兄也有各派,彼此矛盾斗争,想叫他们众口一词全替你说话,是不现实的。与他们结交的弊端就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波及你,到时候就是人在屋中坐,祸从天上来了。

3 迎合爱好

原文

四曰养殃。何谓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从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室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

作者智解

第四是养殃。人主喜欢宫室、台池,美女、狗、马,那么权臣就多调民力去修这些台池,多加赋税来养美女、狗、马,来讨君主的欢心,使得君主喜欢他,从而满足他的各种欲望、要求,获得利益。

延伸论据:王莽——讨得权力者的芳心

关于这一点,古代的例子很多,我们说说王莽。王莽做大司马时,东汉有权力的人是皇太后,于是,王莽把从自己的封户所收来的上千万租税钱,送给皇太后身边的人。他前后给太后身边的人送的钱累计有数千万钱,太后身边的人共同赞誉王莽。王莽又知道太后在深宫中没意思,就让她忙于玩乐而把权力交给自己。叫太后一年四季驾车巡狩四郊,去外地接见孤寡贞妇,并且让太后在接见民众时发出施舍,赐给民众钱、牛和酒,年年如此,岁以为常。这都是哄太后在这些活动中乐而忘返。太后身旁的弄儿(逗太后开心的小厮)病了,住在外面,王莽亲自去探望。他想办法讨太后开心,一直如此。

后代的奸臣讨皇上的喜欢和信任,也不过如此。满足皇上的欲望,伺候好皇上去玩,这就是韩非子说的“养殃”,培养领导者的不良嗜好。而这些喜欢美女、台池的不良嗜好,诱惑力是很大的,很耗时间和精力,领导者无心留意权力和正事,就授权给权臣了。

4 邀买民心

原文

五曰民萌。何谓民萌?曰: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民人,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劝权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谓“民萌”。

作者智解

第五是民萌。人臣散出公家钱财给民众,以取悦于大家,靠小恩小惠取悦百姓,使朝廷、市井都称誉自己,从而蒙蔽君主以实现自己的私欲。这就叫民萌。

延伸论据:田氏收买人心,成功篡位

这里是讲臣子收买民心,会威胁到君主的权位。可以讲讲齐国田氏的故事。

齐国的相国晏子到晋国出使,和晋国大夫叔向吃饭。席间,叔向问晏子:“齐国现在怎么样啊?”

晏子答说:“如今是走下坡路了。社稷多半要转到田氏手里了。在我们齐国,老百姓把三分之二的收成上缴国税(齐景公收了太多的税),国库里的东西堆得都腐烂了,老百姓却冻馁啼号。趁这个悲惨局面,田氏一族抚恤百姓,散发家财。陈家大斗出,小斗进,让借贷的人白占便宜。陈家卖的木材,市场价跟山里价一样;陈家卖的鱼虾鲍盐,也跟海边产地平价。陈家赔本赚吆喝,老百姓敬爱他们如同父母,追随田氏好比江河。所以说,田氏快要接管齐国了,陈家祖上的鬼已经附在我们的宗庙里了。”

齐景公对民众严刑厚敛,而田氏趁机收买人心,实行仁政,这样田氏的势力就大了。一百多年后,田氏确实篡位了,当了齐国国君,这就是田姓齐国。

5 “建议”一定都要听吗

原文

六曰流行。何谓流行?为人臣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

作者智解

第六是流行(世俗的主流说法)。人臣找到诸侯的辩士,国内能说的人(专家),叫他们巧为文辞,用流行的说法给君主讲什么事,用什么祸患吓唬君主,最终损害君主。这就是流行。

延伸论据:燕王哙——避免被专家骗

关于安排游说者去劝君主,使用社会上流行的大道理怂恿君主,从而给自己买好处,可以看燕王哙的例子。

这一天,燕王哙在宫中。

苏代跑来对他说:“我从齐国出差来看看您。”

“齐宣王的能力怎么样?”

“快亡国了!”

燕王哙大惊:“为什么啊?”

“他不信大臣啊。从前齐桓公爱管仲,举国交付管仲一人,内外事务都决断于他,于是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现在齐宣王没有这个魄力了,所以快亡国啦!”

“哎呀,我也没有听信重用相国子之啊,那我抓紧吧,明天再上朝,我就全听他的。”

相国子之听说以后,心里偷着乐,把一百镒黄金送给苏代,作为酬谢费。苏代就属于游说之客,依附权势的知识分子,拿着似是而非的大道理忽悠燕王哙的。

燕王哙想把权力让给子之,这个想法还没有落定,又有人跑到燕王哙那里,牵强附会地劝他禅让。

鹿毛寿哄骗他说:“不如您把国家禅让给子之吧。人们为什么称道尧帝,就是他把天下让给了贤人许由。许由还不接受,于是尧帝有了让天下的美名,却还不失去天下。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卖点,您禅让给相国子之,他也必不敢接受,这样您和他分别都有了尧帝和许由的美名。”

燕王哙听信了,召来相国子之说:“子之啊,贤人啊,国家全靠了你啦,我想让你接替王位,怎么样?”

子之说:“那下臣我就不好意思啦!明天我就到您办公室上班吧!”

啊!这把燕王哙惊得瞪眼张嘴,闭不上。他没谦让啊!

子之身为相国,位贵权重,主断国事,势力可观。燕王哙原本就权力松动,第二天,干脆把王位禅让给子之了,就这样,燕王哙失去了国家。实际上,这些劝他禅让的人,都是子之派来的。这就是韩非子说的,权臣派人从第三方的口吻来说些大道理忽悠君主,这是领导者不得不防的。所以,不能轻信那些世俗流行的大道理,说客们就爱发明一些名词,未经检验的真理,来游说领导。至于对不对,那他就不负责了。

6 上位者应对八奸

原文

七曰威强。……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八曰四方。……为人臣者,重赋敛,尽府库,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诱其君;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其于左右也,使其身必责其言,不使益辞。其于父兄大臣也,听其言也必使以罚任于后,不令妄举。其于观乐玩好也,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擅退,不使群臣虞其意。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其于说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群臣相为语。其于勇力之士也,……不使群臣行私财。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群臣知不听,则不外诸侯,诸侯知不听,则不受臣之诬其君矣。

明主之为官职爵禄也,所以进贤材劝有功也。……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诬能以事其主,……今则不然,不课贤不肖,不论有功劳,用诸侯之重,听左右之谒,父兄大臣上请爵禄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以树私党。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此亡国之风也。

作者智解

第七是威强,也就是聚集剑客、死士,来显示自己的威武,表明为他谋利的就给回报,不为他的就遭杀,吓唬百姓和群臣,满足自己的私欲。

第八是四方,就是权臣加重税敛,花尽府库的钱,来侍奉大国,再用大国之威来吓唬自己的国君,甚至叫大国陈兵边界,让国君害怕,从而使国君满足他的要求。

以上八个,都是臣子弄奸的办法。君主被臣子壅塞劫持,不可不知。(以上算是下级的博弈策略,下面是君主的对抗策略。)

明君的应对办法有很多。第一,爱妻妾们的美艳,但是不要答应她们的请托;第二,对于左右近臣,叫他们跑腿但是不允许他们多说职能之外的话;第三,对于父兄大臣,听他们的话,一定要责察其最后的结果,不能胡乱举荐人;第四,对于池台玩好,一定要按政策来搞,不能听某个人的意见就私自决定搞,从而避免奸臣献谄;第五,对于施惠给民众,一定是要出自国君,不能叫人臣把这个好处占了去;第六,对于议论,说谁好也罢,说谁坏也罢,一定要落实他的实际能力,检查他是否有过错,不能听群臣互相口说;第七,不许臣子私下给勇士钱财;第八,对于大国诸侯向他索要东西,合理就给,不合理就拒。当群臣知道他不会轻易受制于外面的诸侯,就不会再向外交结诸侯了。

明主设置官爵,是为了提拔贤人和劝大家立功的,所以要根据能力和业绩,这样贤者都会竭尽全力。现在则不然,封官不看能力高低、功劳大小,而听左右人请托。父兄大臣向国君要来爵禄,然后卖给下面的人,成为自己的私党。有钱的就买官,有关系的就请托国君左右的人,能干的人反而没了机会,于是大家都消极怠工,这样只能等着亡国了。

(用人不当,管控都不足,被自己亲信的人忽悠。这些人收受好处,向领导要来利益,编织自己的党羽,这确实是领导者被人蒙蔽的地方啊。所以,领导对于自己身边的人,要保持警惕。)